《桃花源記》的主題思想及語言特色

時間 2022-04-13 12:55:02

1樓:歐陽矜銘

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按時間先後順序,把發現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曲折離奇的情節貫串起來,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及廣大勞動人民所向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嚮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這是一篇虛構的用來寄託作者社會理想的作品。它描繪了一幅沒有戰亂、自給自足、雞犬之聲相聞、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圖景。儘管這樣的社會在當時根本不可能存在,但從中透露了作者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廣大農民的願望。

全文敘述委婉曲折,層次分明,語言質樸自然,寫景明麗如畫,雖幻似真,雖虛似實,用藝術的手法展示了一幅古代東方「烏托邦」的圖景。

樸素自然,語言流暢,用詞精到。語言風格,是非常樸素、自然的。他寫文章不重詞藻的華麗,不事雕琢,而是盡力做到樸素,自然,接近口語。

但是我們讀他的作品,並不覺得單調乏味,而是感到詩意盎然,淳樸渾厚。蘇軾說他的作品「癯而實腴」,就是說他善於用樸素、清淡的外表來表現豐富的內容。而這一點也正是《桃花源記》的語言特色。

(李文)   語言曉暢,用詞精到。《桃花源記》多用白描手法,語言通俗流暢,明白如話,敘寫情事,如口說家常;描繪人物,如面對朋友。明代許學夷說,陶多用「晉宋間語。

靖節耳目所濡,故不覺出諸口耳」(《詩源辨體》)。在當時一味講究辭藻、雕琢字句、形式主義蔚然成風的氛圍中,陶淵明以清新樸實的語言描繪的理想境界,可說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一朵清新可喜的奇葩。

2樓:15155096096操

主題思想:守拙歸園田,隱遁山林,不問世事,自給自足,不為五斗米折腰。語言特色:「略有光」,引人入勝,發展曲折,娓娓到來,讓人浮想連翩,如身臨其境。

3樓:緬渺

主題思想:表達了作者對安寧祥和的美好生活嚮往及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客觀的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

語言特色:非常樸素、自然

.比較《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的主題,情節,語言特色.

4樓:手機使用者

夢李白二首(其二) 杜甫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侷促,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5樓:匿名使用者

(二)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三)《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未改鬢毛催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聞客從何處來

6樓:匿名使用者

<1>~一樣,具體是以武陵漁人進出為線索~。

《桃花源記》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7樓:聽說你愛西瓜

《桃花源記》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寫出了一個和平、寧靜、平等、安樂的理想社會,表達了作者的願望。

拓展資料

1.作者在文中虛構了一個寧靜安樂的世外桃源,那裡沒有壓迫,沒有戰亂,人人安居樂業自由安樂,彼此和睦相處。這是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陶淵明的社會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美好意願。

「桃花源」是個虛構的理想社會,既反映了人民反對剝削壓迫、反對內戰的願望,也批判了當時的黑暗現實,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這在當時階級社會中只是一種不能實現的空想,又是作者隱逸、逃避現實的思想反映。

2.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8樓:匿名使用者

主題思想:

文章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反映了人民厭惡戰爭和追求和平生活的願望。

拓展資料:

原文 :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於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裡彷彿有點光亮。於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

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

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裡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

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村裡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裡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做客。

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麼一個人,就都來打聽訊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後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全文鑑賞: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閒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樸自然化的世界。

在那裡,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

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訊息:原來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

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淨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過對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以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為主幹家庭,三代同堂,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從「男女」、「黃髮」、「垂髫」這三個詞便可以看出此點。

作品簡介:

這篇作品為陶淵明晚年所作,《桃花源記》為此序言。

作品以虛構的方式,描繪了一幅沒有戰亂,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勞動、平等自由,道德淳樸、寧靜和睦的社會生活圖景--桃花源,寄託了作者美好的社會理想。這個理想中的美好社會,與當時黑暗的現實社會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表現出作者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否定,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廣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

作者簡介:

陶淵明,字元亮,潯陽柴桑人,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田園詩人。東晉末期南朝宋政治家、初期詩人、辭賦家、田園詩人、隱逸詩人,歸隱後寫了大量田園詩,成為山水田園詩派的創始人。自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

因為好喝酒,又被稱為酒聖陶淵明。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有《陶淵明集》。陶淵明的詩和辭賦散文在藝術上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造詣,開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新的境界。

作品平淡自然,出於真實感受,影響唐代詩歌的創作。

9樓:小兔

桃花源紀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作者在文中虛構了一個寧靜安樂的世外桃源,那裡沒有壓迫,沒有戰亂,人人安居樂業自由安樂,彼此和睦相處。這是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陶淵明的社會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美好意願。

「桃花源」是個虛構的理想社會,既反映了人民反對剝削壓迫、反對內戰的願望,也批判了當時的黑暗現實,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這在當時階級社會中只是一種不能實現的空想,又是作者隱逸、逃避現實的思想反映。

在當時紛亂的社會背景下,作者採取一種避世的態度,隱居起來.表達他對和平美好,沒有戰亂,人民安居樂業的生活的嚮往之情。

拓展資料: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  ,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10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作者對安寧祥和的美好生活嚮往及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客觀的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

11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

12樓:匿名使用者

「桃花源」是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並詩)中所想象的和睦的人間社會,它寧靜、富饒、淳樸,激發了歷代文人的雅興

比較《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的主題,情節,語言特色

竺影痕 桃花源詩並記 是陶源明歸隱田園十六年後的作品。年輕時的陶源明也曾有過 大濟於蒼生 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值社會動亂,戰禍不息,民不聊生。加之家境早已敗落,寒門之士,也只能是 壯志難酬 了。正因為此,陶淵明才選擇了 擊壤以自歡 的道路。退居田園,躬耕自資,感受到的是農民的淳樸可親和田園生活...

《桃花源記》翻譯,桃花源記的全文翻譯

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

桃花源記經典詩詞,桃花源記的詩句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的詩句 作者 陶淵明 朝代 魏晉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 溪行,忘路之遠近內。忽逢桃花林 容,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