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懷疑把我們引向真理

時間 2022-04-16 12:15:11

1樓:加內沙

因為懷疑而必須去確認。 佛陀的教導會被各種質疑,懷疑,那麼解決方法只有確認。如何確認? 親自體會,對照經典,各種科學說法。

佛陀針對這一問題宣說了《卡拉瑪經》,告訴迷茫的他們,也告訴同樣迷茫的我們:不要立即接受或相信任何事,以免成為他人(包括佛陀本人)的知識奴隸。

為此,佛陀總結了十項準則:

一、不因為他人的口傳、傳說,就信以為真。

二、不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

三、不因為是正在流傳的訊息,就信以為真。

四、不因為是宗教經典書本,就信以為真。

五、不因為根據邏輯,就信以為真。

六、不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

七、不因為符合常識外在推理,就信以為真。

八、不因為符合自己的**、見解、觀念,就信以為真。

九、不因為演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

十、不因為他是導師、大師,就信以為真。

那麼要如何產生『信』呢? 親自去實踐,確認,體驗。如果說佛陀是唯心主義者,在下覺得佛陀是經驗主義者更為適當。

佛教被質疑的時候,那麼就有很多資料可以去確認這是佛陀教導,這是如實說,這是無上最勝者所說。

這樣才能把懷疑導向真理。一旦已經確認,那麼就不會再動搖了。

2樓:鉛筆盒兒

佛法是最辨證的學問。

不辨不明,越辯越明。

在被質疑的時候,不要著急去爭辯,而是要用實際行動去展現和感化別人。

千萬不可強拉硬拽,須知自己修和行的不夠的時候是沒有說服力的,別人是不會認可聽從的。

因此,遇到質疑和毀謗的時候,

首先:要反省自我,檢點自身是否有不當的言行,認真聽取質疑。

第二:放下貪嗔痴。儘量使自身心態平和,客觀。

第三:用真誠心生慈悲憐憫。

第四:瞭解、理解、寬容、包容。

3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懷疑就無法真正定義真假。但是懷疑要有根據,有例證。不能因為自己根本沒有理由就憑空懷疑。

當被質疑的時候應該靜心聆聽,若是缺乏根據的質疑必然產生更多困惑。

困惑乃真知之母,見性乃真知之始

4樓:匿名使用者

懷疑是追尋真理的必然。沒有疑惑就沒有答案,沒有疑惑就沒有解答的必要。因不覺而言,所以有覺。因覺,而得悟。

學習,就是不斷思索和驗證。學習中以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為指南。

5樓:胡思亂想徒耗意志

懷疑後就去努力去求證,假的最終是經不起考驗的,真理則經得起

佛教是無量包容的

6樓:匿名使用者

科學的基礎就是懷疑,然後信心,最後去證實。

如果佛教被質疑,應該去看質疑的部分,然後加以思考。

7樓:匿名使用者

佛法是實質 就是去妄求真 明白真正的事理 有大智慧

8樓:李振利

懷疑時我們會努力尋找真相。

9樓:匿名使用者

樓上回答的甚好,不辨不明,越辨越明!精典!

我對佛教表示懷疑

你的問題需要親證的,就算旁人能給你解釋的清楚,可是你修行不夠,也聽不懂啊。佛鼓勵你懷疑,鼓勵你尋求答案,更鼓勵你親自證實它所宣講的道理。佛教 佛家之學說非常廣大。空理只是達摩的一宗在說。你以少概多,以偏概全的言論,可見你對佛瞭解的甚少。當你看到水撞到石頭上時產生浪花,此時你說浪花是有呢還是沒有呢?如...

把佛教傳到中國來的人叫什麼,我們的佛教從哪個國家傳來的?創始人是誰?

樓上的 劉鬆 純屬胡說 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人,姓喬答摩,名字叫悉達多 是印度人.至於佛教傳入中國的年代,學術界中無定論,一般認為是在秦 漢初年間.歷代三寶記第一,唐朝法琳之破邪論說 秦始皇時,有外國沙門釋利防等18賢者,賚佛經來化始皇。始皇不信,遂將防等囚禁。此事在道安及朱士行漢經錄中均有提及。對...

佛教今天對我們的影響,佛教對我們生活有什麼樣的影響

範慎謙函 世界上的人們對佛教的態度大概有四種 信仰的 半信半疑的 不信仰但也不反對 反對的。其中反對者的理由雖然林林總總,但主因不出下面二種 消極逃避 迷信。這些反對佛教的理由能否站得住腳呢?這些反對者是否真正瞭解佛法的內容?現代社會中,人們對 科學 奉為至尊至聖。天文學 宇宙學 電子學 生命科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