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今天對我們的影響,佛教對我們生活有什麼樣的影響

時間 2021-06-30 13:19:14

1樓:範慎謙函

世界上的人們對佛教的態度大概有四種:信仰的、半信半疑的、不信仰但也不反對、反對的。其中反對者的理由雖然林林總總,但主因不出下面二種:

消極逃避、迷信。這些反對佛教的理由能否站得住腳呢?這些反對者是否真正瞭解佛法的內容?

現代社會中,人們對“科學”奉為至尊至聖。天文學、宇宙學、電子學、生命科學等自然科學領域及經濟、金融、藝術等社會科學領域裡的割裂研究成果,在人們的心中佔有崇高的地位。在這樣的環境中,由於對佛法不太瞭解,難免有部分人會偏執科學而反對佛法,這時作為有理智的人應觀察一下其餘人士對佛法的看法如何。

沈家禎博士說:“我本人是科學家,對科學很感興趣,我對佛法同樣感興趣,我個人認為佛法與科學是一而

二、二而一的。”阿諾德爵士則說:“我說過,我還要說,我還要一遍又一遍地說,佛教與現代科學之間存在著一條緊密的智力紐帶。

”本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慨嘆:“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現代科學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近代哲學界泰斗羅素則認為:

“我並不覺得**在智慧或德行上比其他一些有名望的人要高,我想,我會把佛陀的位置擺在**的前面。”

2樓:動人之處不須多

佛教傳入中國,除了對中國文學思想等有直接間接影響外,從不參預政治活動,但對社會風尚習慣,卻有潛移默化之功。最重要的是對人生觀的改善,以及對孝道的擴充套件。

一)人生觀之改善

中國古之人,皆以人死如燈滅,孔子亦說:‘未知生,焉知死’。佛教之傳入中國,使人知生有所來,死有所往,幾生死往還之權,皆操之於自己,所謂:

‘禍福無門,唯人自招’。而禍福的招致,又往往繫於人一念之間。所以說:

‘一念之善上天堂,一念之惡入地獄。’因為佛教認為人於日常生活中,一切行為,語言及意念,均可形成一種特殊的慣性,成為一種能招致未來果報之潛勢力,亦即是主宰人生,支配宇宙的業力。

由於人的業力有善惡,故果報亦有好醜與苦樂。佛說:‘假使百千,所作業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又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既然人生的一切際遇,皆是自作自受,又何必為環境之困苦而悲哀,或因美好之際遇而傲人?但能把握現在,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痛改前非,努力向善,自然可以克服困苦,開創幸福。

所以佛教的三世因果輪迴之說,實含有警惕性及鼓勵的作用,使人於因果定律下,生者懺悔積福,以保安康,亡者追薦超度,以濟其靈,甚而國家帝皇權貴,亦每因國家不幸而自責無德,引為內咎,進而反躬自省:以禳炎疫。由是可知佛教因果律之深入人心,豈獨影響中國人之人生觀,抑亦可以治患於未然,而輔政教之不足。

(二)對孝道的擴充套件

中國古人,立身處世,甚至齊家、治國、平天下,皆以孝道為本。佛教之傳入,益使中國孝道內容擴大而充實。因為儒家論孝,不過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或除侍奉左右,冬溫夏涼,晨昏定省外,還要繼承先人之遺志,完成先人之事業。如孔子說:‘乎孝者,善繼人之志,善繼人之事者也。

’佛教言孝,不僅侍奉供養,繼其志,展其業,更要使其止惡行善,進而了生脫死,離苦得樂。故古德說:‘人而無孝,不足以為人;孝而不了生死,不足以為孝。

’又說:‘生養死葬,小孝也;生俾衣祿,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導其正信,死薦其靈神,人孝之大孝也。’

佛說梵網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放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準是可知,佛教孝道意義之深,而範圍之廣,不但要孝敬自己三世父母,使其正信,止惡行善,最後了生脫死,離苦得樂;甚至對於六道眾生,亦應孝之敬之,然則,基於‘敬人者人恆敬之’的原則,佛教孝道之提倡,確可令社會充滿孝敬與親善,而人心之向善,前途之幸福,亦可指日而待。

所以我說:佛教之孝,不止使中國孝道內容擴大而充實,抑亦可以敦風化俗,有助於道德之發揚。

綜上,我們應該知道,佛教是歷史上一種文化思想革命的產品,而佛教傳入中國後,對中國文化的影向既深且巨。如果說:儒家的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則佛學該是中國文化的心臟。

如果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本位文化,則佛教之輸入,竟使中國本位文化第一項變質,而成為本位文化之一,這是無可否認的事貿。所以,我們要研究中國文化,首先要研究佛學;要復興中國文化,首先要復興佛教,欲想使中國文化傳播於世界,更非先發揚光大佛教不可。

3樓:

留下了很多文化遺產

並且一大部分人有了精神上的信仰

4樓:匿名使用者

建議去網上看《和諧拯救危機》,裡面談的很清楚

佛教對我們生活有什麼樣的影響

5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創立者釋迦牟尼佛為大眾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集會成三藏十二部,都是講生命改良的道理。

內容分為“經、律、論”:經是生命改良的道理、也是淨化人的心;律是戒律,規範人的行為;論是專講文明的傳播。所以佛教就是教育。

重點教育我們:第一,規範人類的一切行為;第二,改良生命,淨化生命,讓人類的生命和大自然的保護同步存在。

因此佛教幫助我們實現個人的平安、快樂;實現整個社會的和諧、富強。我們破除迷信、科學地學習和實踐佛教,就是自利利他、利國利民。

6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人人能守五戒,修十善業,世界就太平了

7樓:匿名使用者

開發我們生命的智慧,指導我們理性地看待生死禍福。

8樓:天外一天

佛教是最完美的教育!是一切宇宙事物的真相、道理!是消除病苦煩惱的良藥!

是解脫成道、離苦得樂的渡船!對人們的生活有著指導走向美好的作用,如果想得到上述利益就要走進佛教,瞭解佛法,不要被外界一些不好的現象所誤導

9樓:黃曼殊

煩惱少一點,快樂多一點,人生幸福點。

南無阿彌陀佛!

10樓:匿名使用者

佛陀教義可以使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從而使我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避免墮落三途,受無量諸苦。

11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豐富了我們的精神生活,為勞苦大眾提供了一條精神解脫之路。第二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生活,其佛教繪畫、雕塑、武術文化為中華文明增添了絢麗的一筆。第三豐富了我們的飲食文化,豐富了我們的素食文化。

當然佛教中也有消極的一面,比如說:號召眾生通過忍辱來獲得來生的幸福,這為封建統治者提供了理論基礎。

12樓:匿名使用者

平和寬容的心態修身養性,內心充實。

13樓:匿名使用者

真的理解了佛教的真意,那就有希望跳出苦海了

14樓:匿名使用者

清淨自在,生智慧,修行好可以脫離六道輪迴。末學愚見,望受用。

佛教對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影響

15樓:匿名使用者

學佛、唸佛的好處很多,但常人總是著於眼前的好處,眼前立即有好處的,就信,否則免談。其實,如果願意學佛、唸佛,即便是眼前,也能立即得到實惠。

一般人不論富貴貧賤,有沒有權勢地位,個個都有不稱心、不如意的事,於是心裡免不了有或多或少的煩惱苦悶。這些都由妄想雜念引起情緒動亂不安所產生的。唸了佛,心中只有佛念,不去胡思亂想,思想安定了,清靜了,煩惱苦悶也就消失了。

唸佛的人,對於世間名利不貪不求,只知按照本分做好自己應做的工作,遵紀守法,安分度日,並且盡力幫助人家解決各種困難,因此,心安理得,精神舒暢愉快。

唸佛的人,深信因果,遇到幸福,隨緣享受,不執著,不貪求;遇到災禍,不怨恨,不怪人,以最大的忍受力,安度難關,不使禍上加禍。這樣,在精神上就不會遭受過分的刺激,加深災害帶來的痛苦。

唸佛的人,持不殺生戒,蔬食奉齋,隨遇而安,生活節儉,可使經濟上減少負擔,思想上也較為安定。而且不殺生害命,是慈悲心的具體表現,可以減少疾病,增長壽命。

唸佛的人,不妄語、不兩舌(不搬弄是非)、不惡口、不綺語,可以避免不少是非和無謂的糾紛。

唸佛的人,由於常以忍讓和四攝法(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待人接物,因此在人際關係上,也就是在“人緣”方面,一定搞得很好。這樣,在社會生活中就能得到愉快安樂,無煩無惱。

唸佛的人,常年蔬食,以豆類、青菜、瓜果為主要副食,營養豐富,容易消化吸收。誦經唸佛可以澄清雜念,制心一處;禮佛拜經可以運動肢體,活動筋骨,理順呼吸;慈悲為懷、仁善柔和、樂觀豁達,專志淨土,精神有所寄託,可以保持情緒恬淡寧靜。以上種種能確保健康安樂,延年益壽。

即使偶或患病,也能“樂天安命”聽憑醫藥**,不會有深切憂慮和惶惑不安,加重病情,增長病苦。

唸佛的人,由於萬念歸一,鍛鍊成思想能隨時集中專一,因此,在學習和工作中也能集中思想,專心致志考慮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功效能得到顯著的提高。

佛教對中國語言的影響

16樓:匿名使用者

文珠法師講述:佛教對中國文化之影響(節選)

(1)國語內容為之擴大

中國自漢朝以後,學者唯古是尚,不敢稍有創作,雖有新觀念,亦必套以古詞,使一切學術均帶有灰色,毫無生趣。佛經初期翻譯,除固有名詞對音轉譯外,其相象語者亦襲古,後研究日深,感覺舊語與新義,甚難配合,若仍用古語,未免籠絡失真,或詞不達意,因而致力於新語之創造,無形中促進國語內容日趨擴大,現在之佛學大辭典,雖然推未能搜盡佛經所有新名詞,但睹之亦足使人歎為觀止。

至於日本所編之佛學大辭典,所收集之三萬五千餘語,皆漢晉至隋唐間,諸譯師所創之新語,此等新語之加入中國語言系統,而變為新成分,國語內容,焉得不擴大之理?

(2)語法及文體之變化

只要揭開佛經一讀,便覺其文體與普通書籍不同,其中最顯著的,佛經既不用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字,亦不用朗文之綺麗詞句,同時佛經中倒裝文法既多,而形容詞,重牒語,及同格的詞句亦不少,特別是一篇中,散文與詩歌交錯,不管是詩體的偈頌,或散文式的長行,內容或說理、或述事、或問答,或譬喻、皆兼而有之。唐朝以後,中國文體,多近於寫真順暢,一洗六朝之纖塵,未嘗不是受佛經翻譯文學的影饗。

總之,佛**章構造形式新而美,外來語調色彩亦濃,使人贊之,自有一種調和而新鮮之感,可說是當時一種革命的白話新文體,此種新文體的創立,羅什及其門下居功至偉。唐朝佛經翻譯雖盛,但若從文學方面較量,則後之譯者,竟無過於羅什。

(3)文學情趣的發展

中國近代之純文學,例如**歌曲,甚至文藝創作,皆與佛經翻譯文學有密切關係,因為中國佛教,自羅什以後,幾為大乘派所獨佔,然大乘之勃興,卻在佛滅後。其首先倡導者應推馬鳴,讀羅什馬鳴菩薩傳,知其實為一大文學家及大**家,其著作及弘法事業,均本所學,故其著「佛本行贊’一書,可以說是:一首三萬餘言的長歌;譯本雖然不重音韻,但讀之,就覺其與孔雀東南蝨飛等古絮樂府相彷彿。

其所著大乘莊嚴論,則簡直是‘儒林外史’式的一部**,其材雖取自四阿含,但經其美妙之文筆點綴,竟使讀者心動神往。

馬鳴以後的大乘經典,大都以壯潤文瀾,演極微妙之教理,如華嚴、涅燊、般若等富有文學性的經典,再經譯界宗匠,以極美妙之國語為之翻譯,讀之,即使不信佛理,亦醉心於其詞句而不忍釋手,所以,中國文人皆愛好讀佛經以助其文章之美妙,甚而想像力不期而增加,詮寫方法不期而革新,其直接影響於中國文藝之發展的,如中國文學巨著水瀟傳、紅樓夢等,其結構及筆法,都受華嚴、涅盤等經之影響,即宋元明以後,雜劇、傳本、彈詞等長篇歌,亦間接吸收‘佛本行贊’之筆法而寫的。至於唐朝的寒山拾得等,深入淺出的新詩,實為開白樂天,蘇東坡等之先河,而宋程朱等之語錄,亦皆模仿於佛教禪宗。此外歸元錄,西遊記等,更是富有文學價值的削作。

佛教教義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佛教對於現代生活有什麼積極影響,或者消極影響?

正信宗教是人類社會前進方向的指明燈。 大阿彌佗佛 佛教對於現代生活只有積極意義,絕無消極意義。佛教基本教義是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果這世界的人都改惡向善了,你說好不好?你願意生活在甚麼樣的環境裡?佛陀教導的淨業三福第一條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問問你的父母,你孝順他們,他們是高...

佛教對現今社會的影響還有對國外的影響

只能說說自己個人的看法 宗教更多意義在於給社會一個統籌的思想方向。對於平常人來說。宗教是精神所託,對於社會,或許更是一種統治工具。簡單得思量。佛祖的產生,更多的是那時候社會黑暗給予人們一種美好的嚮往。而釋迦摩尼的無私公正剛好是是人所向往的美好。這時候就產生了教的嚮往。後來冠以佛的名義。說他不是哲學也...

佛教對中國民族藝術的影響

古代印度遺留下了窣堵波 石窟 佛祖塔等佛教建築。窣堵波是一種用來埋葬佛骨的半球形建築,最大的在桑吉,約建於公元前250年。半球體直徑32米,高12.8米,下為一直徑為36.6米,高4.3米的鼓形基座。半球體用磚砌成,紅色砂岩飾面,頂上有一圈正方石欄杆,中間是一座亭子,名曰佛邸。窣堵波周圍樹有石欄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