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戰狼_阿布
1.天時、地利、人和:《荀子·王霸篇》說:「農夫樸力而寡能,則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
」荀子所指的「天時」指適合作戰的時令、氣候,「地利」指有利於作戰的地 形,「人和」是指得人心,上下團結。而孟子在這裡所說的「天時」則指適宜作戰的時令,氣候;「地利」是指有利於作戰的地形;「人和」則指得人心,上下團結。 2.
天時不如地利:天時,指適合作戰的時令、氣候。地利,指有利於作戰的地形。
3.人和:得人心,上下團結。
3.三裡之城:周圍三裡的城。 4.
環:圍。 5.
夫:發語詞。 6.
然而:但是仍然。 7.
者······也:是因為(表原因)。 8.
不如;比不上。 9.也:
判斷句的標誌。 10.城:
城牆。 11.池:
護城河。 12.兵:
**。 13.革:
鎧甲,盔甲。 14.堅:
堅固。 15.利:
銳利。 16.米粟:
糧食。 17.委:
拋棄。 18.去:
離開。 19.故:
所以。 20.域:
限制。 21.以:
用。 22.封疆之界:
劃定的邊疆界限。 23.固國:
鞏固國防。 24.溪:
河。 25.險:
險要。 26.威:
建立威信。 27.寡:
少。 28.得道者:
得到治國之道,施行仁政的人。 29.失道者:
失去治國之道,不施行仁政的人。 31.畔:
同「叛」,背叛。 32.之至:
達到極點。 33.順:
服從。 34.以:
憑藉。 35.「故君子」二句:
得道的君子有不戰之時,若進行戰爭,則必定勝利。 36.必:
一定,肯定。 3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以,用。封疆之界,劃定的邊疆界線。
2樓:神鋒
之: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一般不翻譯。
至:極點的意思。
『寡助之至』就是說『失去人心,眾叛親離到了極點』
是:在文言中『是』一般翻譯成『這』是個代詞,由於你的文段不完整,我將它翻譯成『這就是……的道理』的意思,也就是說,將整句看成一個判斷句。
文言文閱讀。(14分)得到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
3樓:奧書午
小題1:包圍 放棄、丟棄 限制 通「叛」,背叛小題1:b
小題1: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援幫助他的人就少。
小題1:(1)、以國家***而言,「道」指國家間和平共處、互不侵犯;
(2)、以國家內部而言,「道」指愛民,為老百姓著想;
(3)、以個人而言,「道」指與人為善,仁義道德。
小題1:此題考查的是文言實詞的詞義,平時應多積累、牢記,那麼回答此題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現在的意思解釋,解釋時結合所在句子進行。
小題1:此題考查的是一詞多義,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一定要結合具體語句分析。題幹中「天下順之」中的「之」字用法:
代詞,a、三裡之 城 :助詞「的」; b、「夫環而攻之」中的「之」:代詞;c、寡助之 至:
用於主謂之間,取消獨立性; d、攻親戚之 所畔:用於主謂之間,取消獨立性。
小題1:此題考查的是句子翻譯,一般以直譯為主,省略的成分應補充上。
小題1:此題是開放性試題,能說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天時不如地利原文
4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三裡的小城,七裡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氣時令的有利條件了,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
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裝備不是不精良,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對作戰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裝備的強大。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少。
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藉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麼不作戰,作戰就一定勝利
5樓:鬼面狂魂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三裡的小城,七裡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氣時令的有利條件了,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
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裝備不是不精良,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對作戰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裝備的強大。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少。
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藉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麼不作戰,作戰就一定勝利
6樓:莎莎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孟子兩章中的文言常識整理
天時不如地利
寡 少兵 兵器 是 這是 三裡之城的之 的 七裡之郭的之 的 夫環而敗之的之 語氣助詞 兵革之力的之 的 1.少2.兵器 3.這是 4.的5.的6.語氣助詞7.的 寡 少 兵 是 這是 三裡之城的之 代詞 七裡之郭的之 代詞 夫環而敗之的之 代詞 兵革之力的之 代詞 寡 少兵 是 這三裡之城的之 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意思是什麼
帥帥的老木匠 孟子曰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裡之城,七裡 之郭 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 然而不 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革 4 非 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 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 6 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 7 之險,威天...
有關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戰爭事例
一 整體把握 這兩章都是短小的議 作者抓住論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語言作扼要的論證,觀點鮮明突出,讀後發人深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這篇短文一開頭就提出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這一觀點,指明 人和 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人和 就是下文說的 多助 和 天下順之 即人民的支援和擁護,這反映了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