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不如地利全文,翻譯

時間 2021-09-01 02:47:58

1樓:潮飛舟

原文: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翻譯:孟子說:「得天時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比如這裡有座內城三裡,外牆七裡的城邑,敵人包圍攻打卻無法取勝。敵人即來圍攻,一定是選擇時日得天時的了;可是無法取勝,這正說明得天時不如得地利。

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鎧甲不是不堅固鋒利,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棄城離開,這是因為有利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團結。 "

所以說:「限制民眾不用劃定的邊疆界線,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在建立威信於天下不能靠**的精良和盔甲的厚實。施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少。

幫助他的人少到極點,親屬都要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極點,天下人都服從他。用天下人所歸順他的人,去攻打連親屬都要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麼不打仗,若進行戰爭,則必定勝利。"

純屬於手打,打得手都發麻了,望採納!!!謝謝!

2樓:dr丶

孟子說:「適宜作戰的時令、氣候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形,有利於作戰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團結。

方圓三裡的內城,方圓七裡的外城,(敵人)包圍攻打它。(敵人能夠)包圍起來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適宜作戰的時令、氣候了,這樣卻沒有取勝,這樣看來是適宜的作戰時令、氣候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形。

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鎧甲不是不堅固鋒利,糧食不是不多;(守城的士兵)拋棄(城)離開,這是看來是有利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團結。

所以說,限制民眾不用劃定的邊疆界線,鞏固國防不用山川的險峻,在天下建立威信不用鋒利的**鎧甲。施仁政、得民心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多,不施仁政、不得民心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極點,族內族外都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極點,天下人都服從他。

憑天下都順從(這樣的條件),攻打連族內族外都背叛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君子有不戰的時候,若進行戰爭,則必定勝利。

採納我的

3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說:「有利於作戰的時令、氣候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形(重要),有利於作戰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團結(重要)。 周圍三裡的城,七裡高的城牆,(敵人)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

(敵人既然)圍起來攻打它,必定有適宜作戰的時令、氣候的條件;但是還不能取勝,這是有利於作戰的時令、氣候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形。 (守城的)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不是不銳利,裝備盔甲不是不堅固,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拋棄城池離開了它,這是有利於作戰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所以說,限制百姓的流動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界線,鞏固國防不能靠山川的險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靠**裝備的堅固銳利。

能夠實行仁政的君主,幫助他的人就多;不能夠實行仁政的君主,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達到極點,(連)族內族外(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達到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服從他。憑藉天下人都順從的力量,去攻打被族內族外背叛的人。

所以得道的君子有不去打仗就罷了,若進行戰爭,則必定勝利。

希望採納

4樓:度平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老天爺幫忙不如地勢對我有利,有力的地勢不如人心所向萬眾一心。

天時不如地利

寡 少兵 兵器 是 這是 三裡之城的之 的 七裡之郭的之 的 夫環而敗之的之 語氣助詞 兵革之力的之 的 1.少2.兵器 3.這是 4.的5.的6.語氣助詞7.的 寡 少 兵 是 這是 三裡之城的之 代詞 七裡之郭的之 代詞 夫環而敗之的之 代詞 兵革之力的之 代詞 寡 少兵 是 這三裡之城的之 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意思是什麼

帥帥的老木匠 孟子曰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裡之城,七裡 之郭 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 然而不 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革 4 非 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 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 6 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 7 之險,威天...

有關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戰爭事例

一 整體把握 這兩章都是短小的議 作者抓住論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語言作扼要的論證,觀點鮮明突出,讀後發人深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這篇短文一開頭就提出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這一觀點,指明 人和 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人和 就是下文說的 多助 和 天下順之 即人民的支援和擁護,這反映了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