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描寫了汪倫送李白的場面的句子是哪兩句?

時間 2023-05-14 21:21:03

1樓:小貓咪1999金牛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詩中的"我"指的是李白本人。這句話出自唐朝李白的《贈汪倫》是他於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遊歷桃花潭時寫給當地好友汪倫的一首留別詩。《贈汪倫》【作者】李白 【朝代】唐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白話翻譯:我正乘上小船,剛要解纜出發,忽聽岸上傳來,悠揚踏歌之聲。

看那桃花潭水,縱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倫送我之情。擴充套件資料此詩前兩句描繪李白乘舟欲行時,汪倫踏歌趕來送行的情景,樸素自然地表達出汪倫對李白那種樸實、真誠的情感;後兩句先用「深千尺」讚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緊接「不及」兩個字筆鋒一轉,用襯托的手法,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汪倫對李白那份真摯深厚的友情。

全詩語言清新自然,想象豐富奇特,雖僅四句二十八字,卻是李白詩中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又為結句預伏一筆。桃花潭水是那樣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絡起來。

結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麼汪倫送李白的情誼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尋味。

2樓:一口果果子

這首詩描寫了汪倫送李白的場面的句子是「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3樓:醜一凡

兩句是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對不對?

汪倫送李白的詩是哪一首

4樓:後迎天

汪倫送李白的詩是《贈汪倫》。

贈汪倫》是李白遊歷桃花潭時寫給當地好友汪倫的一首送別詩。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李白遊涇縣(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時,與汪倫結下深厚的友誼。當時汪倫為涇縣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別」。

按此詩或為汪倫已閒居桃花潭時,李白來訪所作。

原文: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譯文:我正乘上小船,剛要解纜出發,忽聽岸上傳來,悠揚踏歌之聲。看那桃花潭水,縱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倫送我之情。

前兩句描繪李白乘舟欲行時,汪倫踏歌趕來送行的情景,樸素自然地表達出汪倫對李白那種樸實、真誠的情感;後兩句先用「深千尺」讚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緊接「不及」兩個字筆鋒一轉,用襯托的手法,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汪倫對李白那份真摯深厚的友情。

李白寫給汪倫的詩,是哪一首?

5樓:**心靈導師

《贈汪倫》。原文: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譯文:李白乘舟將要遠行離去,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

創作背景:此詩約為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李白自秋浦往遊涇縣(今屬安徽)桃花潭時所作。李白遊涇縣(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時,與汪倫結下深厚的友誼。

開元天寶年間,汪倫為涇縣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別」。按此詩或為汪倫已閒居桃花潭時,李白來訪所作。

6樓:匿名使用者

贈汪倫。李白 〔唐代〕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完善。譯文及註釋。

譯文。李白乘舟將要遠行離去,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

贈汪倫一詩中描寫汪倫送李白的場面的句子是

7樓:別野雪巢梧

李白遊安徽涇縣桃花潭,村人汪倫常用美灑來招待他,二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臨別時,李白寫了《贈汪倫》一詩以謝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最後兩句意思:

桃花潭潭水有千尺深,但還不及汪倫贈給我的情誼那麼深。

詩人信手拈來,用生動的形象表現無形的情感,真切自然,巧妙表達了作者對汪倫的感激之情和深情厚誼。

這首詩是唐朝詩人李白寫的贈汪倫。這首詩寫了什麼

嘻嘻我愛你 李白遊涇縣桃花潭時,常在村民汪倫家作客。臨走時,汪倫來送行,於是李白寫這首詩留別。詩中表達了李白對汪倫這個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誼。前兩句敘事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李白將要乘舟離去,汪倫帶著一群村民前來送行,他們手挽著手,一邊走,一邊唱。將欲 與 忽聞 相照應,寫出了詩人驚喜的情態...

古詩《贈汪倫》描寫什麼情景?描寫了詩人李白送別朋友什麼的情景

從口從羊咩 李白遊涇縣桃花潭時,常在村民汪倫家作客。臨走時,汪倫來送行,於是李白寫這首詩留別。詩中表達了李白對汪倫這個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誼。前兩句敘事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李白將要乘舟離去,汪倫帶著一群村民前來送行,他們手挽著手,一邊走,一邊唱。將欲 與 忽聞 相照應,寫出了詩人驚喜的情態...

這首詩描寫了什麼,這首詩描寫了什麼的景物?

只有狂雷炸響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國大地發出勃勃生機,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終究是一種悲哀。我奉勸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規格降下更多的人才。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詩。全詩層次清晰,共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寫了萬馬齊喑,朝野噤聲的死氣沉沉的現實社會。第二層,作者指出了要改變這種沉悶,腐朽的觀狀,就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