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傳統文化已經滲透到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風俗、心理、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各個方面,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人的價值取向。本土文化具有很強的潛意識性、人民性、認同性,任何外來主義如果不同中國的文化土壤相結合,它就無法得到中國人的普遍認同、它就無法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生根、開花,就無法結出適用於中國國情的智慧之果。當年王明不顧中國的文化傳統和中國的國情,食洋不化,生搬硬套書本上的馬列主義,其結果是他這種教條式的理論連同他本人都遭到人民的唾棄。
同樣,建國初期的社會主義建設,全盤照搬蘇聯模式,而不考慮中國的歷史實際和現實情況,不與中國傳統文化有機結合,結果也得不到中國人民的認同。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犯經驗主義的錯誤,不按客觀實際辦事,誤國誤黨,最終失敗。過去,我們在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問題上,不是很全面。
以為“具體實際”僅僅指當前的實際。全面地理解,還應包括中國的歷史實際,即包括由幾千年歷史凝練而成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等等,它們是古代中國人與現代中國人的共同淵源。這些共同思想文化淵源中有許多優秀的、科學的、富於生命力的東西,千百年來一直維繫著中華民族,鼓舞著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之所以有牢不可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華民族對共同淵源的認同和對共同優秀文化遺產的繼承和弘揚。因此,用辯證的否定觀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才是我們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
2樓:網友
傳統文化既是舊事物,也是新事物。傳統不能丟,傳統文化要弘揚發展。
3樓:我們想知道
即是新事物。
也是舊事物。
它本身是舊事物。
被幾個朝代所踐踏。
但今朝需要它。
又被拿出來經過修改後教導人民。
那麼就是新事物。
無論是什麼情況。
這是時政的需要。
也許天亮後。
又會有所改變了。
說你新。不新也新。
說你舊。不舊亦舊。
新新舊舊。總在人心。
磨道上的人。
總是被驢趕著走。
4樓:匿名使用者
筆者認為,國人的民族文化傳統情懷是與時俱進的,故素有此一時彼一時之說。從一定意義上講這種心態客觀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創新性,多元性,開放性,包容性兼而並存。如果有保守一面的話,既為對文字美的認定歷代不變,始終如一。
有目共睹,受網路文化的衝擊,這些年新網語更是層出不窮,不僅時尚,而且生動詼諧流行度很高,追捧者也相當可觀。這種趨勢也證明了中華文化特徵是活潑的,新穎的,不存在保守,呆板,僵化與腐朽暮氣的。建國以來,我人民**更是積極推行文字改革,提升文字的書寫速度,使文化更有利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提供服務。
將古語文言文轉變為更實用的白話文,同時廣泛學習引進西方文化的簡明表現手法,標點符號,行文自然分段…
5樓:帳號已登出
如何理解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的關係?如何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的意義?
客觀規律是指事物運動過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聯絡和必然的趨勢。主觀能動性是指人們能動地認識世界和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實踐能力和作用。
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尊重客觀規律,才能更好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認識、掌握和利用客觀規律的必要條件。
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的。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把堅持唯物論和辯證法有機統一起來。 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辯證關係的原理告訴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利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說明建設中國社會主義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關係。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個性。矛盾的共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矛盾的個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任何現實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一,共性寓於個性之中,沒有離開個性的共性,也沒有離開共性的個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係的原理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程序中不斷取得革命、建設、改革的新的勝利。
哪些事物屬於傳統文化
6樓:教育解題小達人
例:戲曲、皮影戲、貼春聯、過春節等。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彙整合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其談唯簡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
它是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的一種統稱含褲。中國山者的傳統文化,依據中國歷史大系表順序,經歷了史前時期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堯、舜、禹等時代 ,到夏朝建立。之後綿延發展至今。
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
以上資料參考百科——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新事物嗎
7樓:小李談心
假期的腳步離我們越來越近了。春節,標臘陪志著閤家團圓、幸福快樂,國人對這個傳統佳節的期待,實在無需贅述。但也有不少人認為,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年味”正在變淡。
送壓歲錢的越來越少了,搶紅包的越來越多了。年終守歲不再是不可或缺的儀式,全家聚集在電視機前品鑑春晚的場面也不多見了。就連那頓曾讓長輩花盡心思的年夜飯,如今也能在明亮、整潔的餐廳裡解決。
這是否意味著,傳統文化正在從我們的生活中悄悄退場?
以家族為本位、家國一體,是中國傳統社會形態和文化形態。家,於國人而言不僅是生活單位,更是魂牽夢縈之所。春運的壯觀景象,未必能為西方世界理解,國人卻能心領神會。
我們常常把“不忘初心”掛在嘴邊,但回到生命的原點,才更輪此蠢能真正回憶起奮鬥的目標、珍貴的理想到底是什麼。春節,不僅是短短一週的相聚,更是在新的一年重新出發的起點。
一、勤勞勇敢。傳統文化,無需大張旗鼓的宣傳,也無需不厭其煩的訴說,它早已印刻在每一張擺放著年夜飯的餐桌上、每一個溫暖人心的擁抱裡、每一幅閤家歡的幸福畫面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歡度春節的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抱殘守缺、停滯不前,並不是可取的態度。在飯桌上被親友逼問、催婚,為了領壓歲錢不停地磕頭,凡此種種,都給歡樂祥和的春節氣氛添上了不和諧音。
因此,想要過好春節,不妨大膽做好減法,去除不必要的陋習。
同時,為讓傳統文化生生不息,我們也應確立嶄新的表達方式。有人說,不再看春晚是家庭氣息淡薄的表現。其實,全家一起看電影或看網劇,又何嘗不是一種新年俗?
娛樂、休閒方式的多元化,意味著我們的精神生活已經變得更自由、更豐富。同理,俏皮的表情包取代了千篇一律的祝福,有趣的搶紅包打消了“節日腐敗”的煩惱……敢於擁抱新生事物,傳統文化中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才能獲得新生。
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什麼
名家 閆勇原創真跡 中文名中國傳統文化 外文名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解釋 民族文明 風俗 精神的總稱 特點 相容幷蓄 和而不同 主要特徵 時代流傳 民族特色 歷史悠久 博大精深 儒佛道三家共存共榮 主要包括思想文字語言學術 龍博星 古代傳流下來的,深深影響人們生活...
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具體都包括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整合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 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 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 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 歷史悠久 內涵博大精深 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
到底什麼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
文子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 風俗 精神的總稱。中國傳統文化是反映中華文明演進與融合的民族特徵和特點的一種民族文化。它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總體代表。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及其先民在中國領土上的創造,是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繼承和發展,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