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故事背景 (一小段就好)

時間 2025-01-01 20:45:09

1樓:網友

老子很有學問,在周王朝擔任主管圖書典籍的官職。大約在他七十多歲的時候,天下大亂,諸侯之間爭盤和權位的戰爭經常發生,老子預料到,將來會發生更大的戰亂,所以就辭官不做,騎著一頭青牛,離開了洛陽向西走去,平平安安地度過晚年。乙個清晨,函谷關善觀天象的關令尹喜突然看到東方紫氣氤氳(成語:

紫氣東來 就是這個典故),便出關相迎,果然見一長鬚如雪,道骨仙風的老者,騎著青牛悠悠而來,這就是老子。尹喜把老子留下來,請他做篇文章再走,老子就寫了一篇專門講「道」和「德」的文章,約五千字左右,後來人們把這篇文章印成書,書名就叫《老子》,又叫《道德經》。老子寫完文章後,騎著青牛繼續向西走,後來就不知道到**去了。

從此,在道教的眾多神仙中,老子成了至高無上的天神,叫「太清道德天尊」,在民間都尊他為「太上老君」。

老子的《道德經》雖只有五千字,但卻留下了許多成語,諸如「自知之明」、「善始善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等都出於此,被中華民族世代沿用。而今,一進入函谷關風景點,就能感受到「紫氣東來」的文化氣息,老子騎著青牛飄然而至的石頭塑像、老子撰寫《道德經》的書案「靈石」和「自知之明」等名句的石刻,都躍然眼前。由於函谷關散發出來的「紫氣東來」的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吸引著海外眾多的遊客慕名而來,領略這千古雄關的美麗風采。

希望對你有幫助!

2樓:網友

先選古代對這段背景的記述,原文是: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這是史記關於道德經創作背景的記述,是比較權威的,大意是:老子修養道德,他的學說崇尚無為無名。長時間在周朝居住,目睹周朝的衰落,於是準備離開周朝隱居起來。

經過函谷關,函谷關關令尹喜說「您就要歸隱了,還請您不辭煩勞為我寫本書(來講解您的思想,以便我和後人瞻仰學習)。於是老子創作道德經上下篇,以言說其道德深意,而後離去,沒有人知道他最終的去處。

有沒有關於道德經的故事?

3樓:乙個廚師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於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道德經》全文大約,道德經全文一共多少章

不分章。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 德經 下篇 道經 後改為 道經 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 德經 並分為81章。道德經 的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 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 外加重文124字 今本,河上公 道德經章句 為5201字 外加重文94字 王弼 老子道德經注 為...

道德經是一部什麼書中國傳統文化,道德經與中國傳統文化

沙洲苦旅 無為,不爭 樸素復的辯證法思想 處世制的做人態度 比如李白等詩人就很深受道家思想影響,英國的李約瑟說 中國人性格中有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 於道家思想。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會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經爛掉的大樹。我想學習 四書五經 應怎樣入手?大學是不是應該最先學習?老子的道德經屬於哪個範疇 ...

誰能談一下《道德經》和「太極圖」之間的關係

易 成書時間是夏朝之前,最可信的說法是,易 的真正作者就是伏羲。最能體現並傳承 易 思想內容的後學是 道德經 而非更 後 的儒家。八卦源於 易 太極源於 道德經 雖說周敦頤繪製了 太極圖 雖說周敦頤又作過一篇 易經 讀後感 但是這兩件事並不能成為因果關係,太極源於 道德經 道法自然章 道德經 至虛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