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低億卉
道德經》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世間萬物都有其發生執行的規律,總是處於一種變化的狀態中。事物的發展不會是為了達到某一種狀態(生而不有),也不可能停留在某乙個狀態(為而不恃)。想要違背自然規律硬生生地要停在某乙個狀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
所以,一旦功成,那麼環境、條件都已發生改變,最好的方法就是功成身退。【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只有功成身退,那麼才能將功勳永久的保留。
這裡其實是乙個反證法,只有不居功,人們才會認為所有行為的出發點不是為了「功」,而正是這樣,人們才會記住你的功勞。假如你獲得成功後總是居功自傲,那麼人們會懷疑你之前行為的出發點,從而否定你的功勞,甚至否定為了取得這份功勞的所有行為。同樣,從另外乙個角度說,也只有向前看,駐足停留正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2樓:新手玩家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
"聖人無為而無所不為,聖人無私而故能成其私"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幾篇? 是什麼意思?
3樓:修學的人
第一句句話出自道德經。
第37章。第2句話出自道德經的第7章。第1句話的意思是聖人他所謂的無為並不是不作為,而是能夠做到所有的事情他都能夠用一種無為的態度去有所作為。
所謂的無為就是去掉人心之後。並不是用人心去作為,而是用道心用道心的話就是無為,然後用道心去作為就叫做無為而無所不為。所謂的人心就是有慾望,而道心是沒有慾望,當你的心不再為自己的詩意服務的時候,那麼他看事情就會非常的廣大,非常的全面應對,這就是無私,沒有自己的私慾,但是往往做出來的事情卻能夠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正因為聖人無私,所以他能夠成其私。所以最終聖人在修心的過程中,他去掉了人心的詩意人心的這些所有貪念傲慢,偏見等等,所以他是無為的,因為道心是光明,是不會為了自己的事業而去做任何事情,但他做出來的事情卻又能夠符合天下大眾以及自己的利益。所以聖人無為而無所不為,所以他無私而能成其私。
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之智,不亦過乎是什麼意思
出自 師於老馬與蟻 管仲 隰朋從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 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 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寸而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於老馬與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之智,不亦過乎?大意為 現在的人帶...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到
出自老子 道德經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道德經的註釋有很多種,各人理解不同,關鍵看你自己是怎麼理解的。上善若水。注 最善良好像是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注 水的善利益萬物而不計較。處眾人之所惡。注 水...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是什麼意思
小貝貝老師 蜉蝣的羽啊,像穿著衣裳鮮明楚楚。心裡的憂傷啊,不知 是我的歸處?出處 先秦 佚名 蜉蝣 原文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憂矣,於我歸息。蜉蝣掘閱,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白話譯文 蜉蝣的羽啊,像穿著衣裳鮮明楚楚。心裡的憂傷啊,不知 是我的歸處?蜉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