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潭石記表達了柳宗元什麼性格 25

時間 2025-02-19 14:00:05

小潭石記表達了柳宗元什麼性格

1樓:網友

我認為是逃避現實,因為柳宗元被貶後,心情壓抑,要報仇,報不了-。-所以以此疏洩自己的感情(這些都是我猜的,看你自己的認為)

2樓:網友

柳宗元倡導「文以明道」,是唐朝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的文章有一種卓然自得的特點 他本人也是有遠大的追求 極大的抱負,但又苦於不得志 《小石潭記》是他被貶時寫的一篇文章,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的記述了作者出遊、遊覽、返回的全過程。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是本文的一大特點。全文寂寥清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

文中還運用了移步換景,正側面描寫相結合,動靜結合的手法,生動傳神,窮為盡妙,意境幽深。

作者按遊覽順序組織材料,抓住景物特徵,用生動的語言借景抒發了作者謫居荒原之地的孤寂、悽苦憂傷的感情。 作者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從「斗折蛇行」看出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徵。

作者時而歡悅,時而憂傷,思想感情隨景而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發了自己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悽苦的思想感情。

讀完小石潭記,我想對柳宗元說些什麼

3樓:漢匠文化

宗元兄:在你的《小石潭記》中,描繪了乙個多麼美麗的如人間仙境般的地方啊。那兒有白玉般乾淨,清澈的小溪水,水中魚兒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似天上的鳥翱翔在無邊無際的天宇下。

清晨,當陽光開始照入竹林中,蒼翠的竹子和翠綠的藤蔓相互纏繞在一起,透過微微的晨光,在清風中隨風飄拂。當陽光照在溪水中時,水波點點,閃爍著光芒,好像是金子發出的耀眼亮光。溪路蜿蜒,斗折蛇行,溪中石塊千姿百態,各色各異,這真是每個人心中所夢想的人間仙境啊!

在這美麗的風景中,如果是我,一定會好好的玩一番,盡情放鬆平日緊繃的神經。讓大自然用它的清新和活力為我洗去疲乏,注入能量。但是,此時此刻,這幽美的山林在你眼中卻彷彿成為了悽神寒骨之地,這與世無爭的佳地在你看來似乎也成了寂寥無人、不可久居之所。

甚至於你只是想把它變成乙個記憶。

看到你這樣,我也有些難過了,我不由得想起了陶淵明,想起了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許我們可以學學他,將這山林中的悠然自得、與世無爭當做一種享受,變成一種境界。

不由得,我又想起了蘇軾,一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讓人們學會了以一顆平常的心去坦然面對生命中的波折和坎坷。我們能不能也從中領悟到一點豁達和豪情呢?

也許,我們還可以想想范仲淹。我們可不可以也學著用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心態去看待這一切呢?不再為了心中的憤懣而滿懷愁腸。

要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雖然現在的你還不能為國為民做些什麼,但是身處在這美景中,也依然可以憂其民、憂其君。

正如龔自珍所說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盼望你早日驅散心中的陰霾,把酒臨風,寵辱偕忘,長風破浪,直濟滄海!

小石潭記表現了柳宗元怎樣的人生態度

4樓:網友

柳宗元因擁護改革,被貶為永州司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並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所以這篇文章是作者把自己的心情與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在對景物的描繪中結合作者的遭際,滲透著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

先樂後憂。作者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他政治失意生活中的抑鬱心情,因此當他聽到水聲時,當看到魚兒「往來翕忽」的遊態時,他感到歡快,但是小石潭幽靜寂寥的景色,無人欣賞的命運,讓他想起了自己被貶謫到地方,孤獨寂寞的悲苦。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

因之,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從小石潭記中讀到了什麼樣的柳宗元?

5樓:天問

作者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情苦悶,而寄託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心情,但歡樂是一時的,悲悽是主要的。本文從歡樂到失望,再到悲傷。

柳宗元被貶謫,心懷憤懣與不滿,以遊歷山水緩解自己的心情。初到小石潭,本是心情愉快,但遊玩到後來感到小石潭這個地方過於清靜,聯想到自己被貶的經歷悲傷之情油然而生。具體可以從「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看出。

記敘了作者遊玩的整個過程,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悽苦的感情。

小石潭記表達了柳宗元……的思想感情?

6樓:檸檬心理

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質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遊記。用移步換景、特寫、變焦等手法,有形、有聲、有色地刻畫出小石潭的動態美,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

小石潭記》原文: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記》原文釋義: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流水的聲音,好像人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互碰擊發出的聲音,心裡十分高興。砍伐竹子,開闢道路,向下看見乙個小潭,水格外清澈。

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來,露出水面,成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島,也有高低不平的石頭和小岩石露了出來。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覆蓋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百多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麼依靠也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在和遊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樣曲折,像蛇爬行一樣彎曲,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溪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那樣參差不齊,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在**。

我坐在潭邊,四下裡竹林和樹木包圍著,寂靜沒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淒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瀰漫著憂傷的氣息。因為那種環境太過悽清,不能長時間停留,於是記錄下了此地就離開。

一同去遊覽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帶著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乙個名叫恕己,乙個名叫奉壹。

柳宗元寫《小石潭記》與蘇軾寫《記承天寺夜遊》時的心情有什麼不同

一 身份相同,命運也相同 他倆同為 唐宋八大家之一 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同為 天涯倫落人 命運都相同,都遭到貶官降職。唐順宗永貞元年,柳宗元因參與王叔文集團革新政治的活動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司馬是刺史的助手,實際上有職而無實權。宋神宗元豐三年 1080 年,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寫詩託諷,結果被御史...

小石潭記的作者柳宗元憑什麼享有盛譽與誰齊名

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韓柳二人與宋代的歐陽修 蘇軾等並稱為 唐宋八大家 堪稱我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散文家。小石潭記的整體感知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貶謫到永州以後寫的 始得西山宴遊記 鈷潭記 鈷潭西小丘記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袁家渴記 石渠記 石澗記 小石城...

柳宗元《小石潭記》「塘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此句運用了什麼描寫?並分析它的表達作用

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游魚。這一段,作者採用了與第一段不同的手法,變 移步換形 為 定點特寫 這是全篇中極為精彩的一段。特別是對水中游魚的描寫,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然不動 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這是一幅極美的畫面。在水中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裡,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