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一、 身份相同,命運也相同:
他倆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都是著名的散文家;同為「天涯倫落人」,命運都相同,都遭到貶官降職。唐順宗永貞元年,柳宗元因參與王叔文集團革新政治的活動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司馬是刺史的助手,實際上有職而無實權。
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寫詩託諷,結果被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以誹謗新法罪逮捕入獄。次年出獄,被貶為黃州作了一個有名無實的團練副使。
二、 體裁相同,寫作背景相近:
《小石潭記》、《記承天寺夜遊》都可以看作遊記。《記承天寺夜遊》蘇軾寫於被貶官作黃州團練副使的元豐六年。本文就是他夜遊承天寺時,觸景生情而作的一篇抒情小品。
《小石潭記》則是柳宗元在貶官之地永州時寫的。本文原題為《至小丘小石潭記》,是著名的《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文章情景交融,富有詩情畫意,十分引人入勝,既是一篇遊記,更是一篇優美的散文。
三、 寫作技巧也基本相同:都善於運用比喻修辭方法、反襯的手法、側面描寫的方法來表現景物的特徵,都做到情景交融,都是按照作者的行蹤為線索來組織材料
《記承天寺夜遊》比喻句有:「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積水空明」寫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橫」寫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
文章擺脫了一般描繪月色的方法,顯得清新、雋永、富有詩情畫意。側面描寫的方法來寫月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這裡無一處寫月,但又無處不是皎潔的月光,從而描繪出一幅清新、秀美的月下竹柏圖,創造了一個冰清的玉潔,空明如水的月光世界。蘇文寫的是景,但景中有情:「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這裡表明作者當時的心情是喜悅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月色的美好不也反襯了作者境遇的淒涼嗎?
最後「何處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廣袤的時空對「吾兩人」的以大襯小,雖不言情,而其情自見,情感深蓄在詞語之中。這種感情有其特定性,表現為曠達。作者不是沉溺於感情的深淵中,而是尋求解脫。
這種曠達情緒反映了這個時期蘇軾的思想狀況,也使這篇散文顯得瀟灑、優雅。
柳宗元十分善於觀察各種山水的形態,抓住各種不同山水的特色,假如說山水也有個性的話,他就能夠抓住山水的個性把它生動地刻畫出來。如第三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作者連用了三個比喻:小溪的溪身就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它是靜止的;就溪水而言,就像蛇在遊動,它又是運動的。作者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
小溪的兩岸,就象狗的牙齒那樣參差不齊,這樣形象、生動地刻畫出事物形象來。遊小石潭要寫小石潭景,潭中水的描寫是必不可少的,而作者僅在第一段寫了水聲「如鳴佩環」、「水尤清洌」幾個字。第二段則乾脆撇開潭水,寫游魚約百餘條,歷歷可數像在空中,沒有什麼依託。
空靈至此,魚若處子,水清的緣故。陽光能直射水底,魚影佈於石上,一動不動。水清的緣故。
水是魚的生命,魚兒忽然遊動,姿態優雅,似與遊人同樂,水有靈氣的緣故。這一段無一字寫水,卻無一字不寫水。作者巧妙地運用側面描寫的方法,以潭中魚寫潭中水,潭中水清、靜、靈的特點凸現在紙上。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所以寫得突出,還因為他不像一般人遊山玩水那樣,浮光掠影,只得到一點浮泛的印象。他是把自己的性格、遭遇都寫到山水中去,對山水確實有深切的觀察體會,確實深有所感。這樣才能夠創出新的境界,寫出情景相生的遊記來。
觀魚時寫「似與遊者相樂」,也折射作者的欣賞美景之初的愉快的感情。而觀魚後坐潭上,感到風景「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也是作者抑鬱幽傷的心情的反映。
四、 同是寫「樂」,表現方式不一樣:
《記承天寺夜遊》:「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 解衣欲睡,月色悄然入戶,於是作者「欣然起行」,高興、喜悅之情已溢於言表,「念無與為樂者」,徑「尋張懷民」,一個「尋」字,主動去邀請,可見心情之迫切,作者寫出了心理變化過程。「懷民亦未能寢」,說明大家彼此心心相印。作者是直接從心理感受來寫「樂」的: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見空明澄清、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世界,作者感傷之情油然而生,好在作者是一個比較豁達、灑脫之人,能在逆境中帶著一份「閒情」 去欣賞大自然的美妙景色,而且是以「閒人」自居。這或許是作者的灑脫,也或許是作者的自嘲吧。
《小石潭記》作者「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1)、作者「樂聽水聲」,把流水聲比喻成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聲音那樣優美、悅耳動聽。這是從聽覺來寫的。
(2)、樂見游魚。課文的第二段寫「似與遊者相樂」,我們從游魚聯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作者在這裡採用的是擬人的手法來寫的。(3)、樂望潭源。
(4)、遊者同樂。作者調動各種感官來寫樂。
五、 作者都能抓住特徵來寫,但時間不同,景物的特點也不一樣。
《記承天寺夜遊》記的是「夜遊」,所以起筆就扣住了「夜」字,徑入題旨。「解衣欲睡,月色入戶」,這樣便把前面提到的「夜」具體化了。更重要的是,點出了「夜」的特點是月色融融,而非月黑風高。
月光臨照,庭下如積水空明,可以推見到月色之明瞭;「水中藻、荇交橫」,可以推見月光之清。月光透過竹柏枝,投影地上,才會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而積水空明和藻荇交橫,相映生色,互相烘托,就平增添了月夜夜遊的三分美景了。
蘇軾在此文中處處扣住「月」字寫夜遊,這是特點之一。他寫月,不像初唐的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繁詞競採,而是輕點幾筆,則境界全出,這是特點之二。蘇軾寫月夜景,不是明寫,而是暗寫,別具匠心地從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見到月色清朗空明,這是特點之三。
《小石潭記》記的是「白天」的景色,突出「水清」。作者在第一段突出「水尤清洌」,清得可見「全石」。在第二段寫到有景物:
有游魚,有日光,有影像,是魚、光、影在清水中的和諧融合。作者採用「定點特寫」的方法,集中於潭中,魚兒是活動的,猶如「空遊」,突出水清;日光下徹到底,影像布落石上,也突出水清
2樓:縹
柳宗元抒發了在寂寞中的悲涼悽苦的情感
蘇軾表明了對朝廷的不滿和隨緣自適,自我排遣,感慨深微。
3樓:滄海蝴蝶愛情
都是被貶了之後抒發心情時寫的,但有什麼不同嘛,因為景物有不同,所以抒發的也不同。《小石潭記》以小石潭襯托心情,而另一篇描寫的是月光,寫出作者的感慨。
望採納~·
4樓:匿名使用者
寫的景物不同,一個是小石潭,一個是月亮,
柳宗元寫小石潭記與蘇軾寫記承天寺夜遊是的心情有什麼不同
5樓:迪蒙智慧交通
一、 身份相同,命運也相同:
他倆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都是著名的散文家;同為「天涯倫落人」,命運都相同,都遭到貶官降職.唐順宗永貞元年,柳宗元因參與王叔文集團革新政治的活動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司馬是刺史的助手,實際上有職而無實權.
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寫詩託諷,結果被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以誹謗新法罪逮捕入獄.次年出獄,被貶為黃州作了一個有名無實的團練副使.
二、 體裁相同,寫作背景相近:
《小石潭記》、《記承天寺夜遊》都可以看作遊記.《記承天寺夜遊》蘇軾寫於被貶官作黃州團練副使的元豐六年.本文就是他夜遊承天寺時,觸景生情而作的一篇抒情小品.
《小石潭記》則是柳宗元在貶官之地永州時寫的.本文原題為《至小丘小石潭記》,是著名的《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文章情景交融,富有詩情畫意,十分引人入勝,既是一篇遊記,更是一篇優美的散文.
三、 寫作技巧也基本相同:都善於運用比喻修辭方法、反襯的手法、側面描寫的方法來表現景物的特徵,都做到情景交融,都是按照作者的行蹤為線索來組織材料
《記承天寺夜遊》比喻句有:「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積水空明」寫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橫」寫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
文章擺脫了一般描繪月色的方法,顯得清新、雋永、富有詩情畫意.側面描寫的方法來寫月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這裡無一處寫月,但又無處不是皎潔的月光,從而描繪出一幅清新、秀美的月下竹柏圖,創造了一個冰清的玉潔,空明如水的月光世界.蘇文寫的是景,但景中有情:「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這裡表明作者當時的心情是喜悅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月色的美好不也反襯了作者境遇的淒涼嗎?
最後「何處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廣袤的時空對「吾兩人」的以大襯小,雖不言情,而其情自見,情感深蓄在詞語之中.這種感情有其特定性,表現為曠達.作者不是沉溺於感情的深淵中,而是尋求解脫.
這種曠達情緒反映了這個時期蘇軾的思想狀況,也使這篇散文顯得瀟灑、優雅.
柳宗元十分善於觀察各種山水的形態,抓住各種不同山水的特色,假如說山水也有個性的話,他就能夠抓住山水的個性把它生動地刻畫出來.如第三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作者連用了三個比喻:小溪的溪身就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它是靜止的;就溪水而言,就像蛇在遊動,它又是運動的.作者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
小溪的兩岸,就象狗的牙齒那樣參差不齊,這樣形象、生動地刻畫出事物形象來.遊小石潭要寫小石潭景,潭中水的描寫是必不可少的,而作者僅在第一段寫了水聲「如鳴佩環」、「水尤清洌」幾個字.第二段則乾脆撇開潭水,寫游魚約百餘條,歷歷可數像在空中,沒有什麼依託.
空靈至此,魚若處子,水清的緣故.陽光能直射水底,魚影佈於石上,一動不動.水清的緣故.
水是魚的生命,魚兒忽然遊動,姿態優雅,似與遊人同樂,水有靈氣的緣故.這一段無一字寫水,卻無一字不寫水.作者巧妙地運用側面描寫的方法,以潭中魚寫潭中水,潭中水清、靜、靈的特點凸現在紙上.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所以寫得突出,還因為他不像一般人遊山玩水那樣,浮光掠影,只得到一點浮泛的印象.他是把自己的性格、遭遇都寫到山水中去,對山水確實有深切的觀察體會,確實深有所感.這樣才能夠創出新的境界,寫出情景相生的遊記來.
觀魚時寫「似與遊者相樂」,也折射作者的欣賞美景之初的愉快的感情.而觀魚後坐潭上,感到風景「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也是作者抑鬱幽傷的心情的反映.
四、 同是寫「樂」,表現方式不一樣:
《記承天寺夜遊》:「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 解衣欲睡,月色悄然入戶,於是作者「欣然起行」,高興、喜悅之情已溢於言表,「念無與為樂者」,徑「尋張懷民」,一個「尋」字,主動去邀請,可見心情之迫切,作者寫出了心理變化過程.「懷民亦未能寢」,說明大家彼此心心相印.作者是直接從心理感受來寫「樂」的: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見空明澄清、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世界,作者感傷之情油然而生,好在作者是一個比較豁達、灑脫之人,能在逆境中帶著一份「閒情」 去欣賞大自然的美妙景色,而且是以「閒人」自居.這或許是作者的灑脫,也或許是作者的自嘲吧.
《小石潭記》作者「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1)、作者「樂聽水聲」,把流水聲比喻成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聲音那樣優美、悅耳動聽.這是從聽覺來寫的.
(2)、樂見游魚.課文的第二段寫「似與遊者相樂」,我們從游魚聯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作者在這裡採用的是擬人的手法來寫的.(3)、樂望潭源.
(4)、遊者同樂.作者調動各種感官來寫樂.
五、 作者都能抓住特徵來寫,但時間不同,景物的特點也不一樣.
《記承天寺夜遊》記的是「夜遊」,所以起筆就扣住了「夜」字,徑入題旨.「解衣欲睡,月色入戶」,這樣便把前面提到的「夜」具體化了.更重要的是,點出了「夜」的特點是月色融融,而非月黑風高.
月光臨照,庭下如積水空明,可以推見到月色之明瞭;「水中藻、荇交橫」,可以推見月光之清.月光透過竹柏枝,投影地上,才會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而積水空明和藻荇交橫,相映生色,互相烘托,就平增添了月夜夜遊的三分美景了.
蘇軾在此文中處處扣住「月」字寫夜遊,這是特點之一.他寫月,不像初唐的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繁詞競採,而是輕點幾筆,則境界全出,這是特點之二.蘇軾寫月夜景,不是明寫,而是暗寫,別具匠心地從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見到月色清朗空明,這是特點之三.
《小石潭記》記的是「白天」的景色,突出「水清」.作者在第一段突出「水尤清洌」,清得可見「全石」.在第二段寫到有景物:
有游魚,有日光,有影像,是魚、光、影在清水中的和諧融合.作者採用「定點特寫」的方法,集中於潭中,魚兒是活動的,猶如「空遊」,突出水清;日光下徹到底,影像布落石上,也突出水清
小石潭記中作者如何寫水的清澈,小石潭記中作者是怎樣描寫潭水清澈
厚瑤慈畫 文中寫潭中游魚的筆法極妙,無一筆涉及水,只說魚則 空遊無所依 則水的澄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都各盡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絕。通過描寫游魚 陽光 影子來側面襯托出潭水的清澈,寫魚動靜皆宜,看到了其行蹤,魚像在空中游動一樣。體現出水的透明,再進一步用太陽的照射,一起突出清澈。第二段,作者描...
小石潭記常識,《小石潭記》知識梳理
浮生薆 小石潭記 唐朝詩人柳宗元作品。全名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記敘了作者遊玩的整個過程,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 小石潭 的景色,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悽苦的感情。本文抒情上偏向於濃墨重彩,情感強烈,或撫今追昔,或傷時感懷,或心憂家國,或思親念舊,以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打動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從小...
《小石潭記》《記承天寺夜遊》《滿井遊記》分別表達作者什麼不同的心境
小石潭記 作者表達的是從 高興 孤悽悲涼 的心境。詳細的說是 文章先寫所見景物,然後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此外,作者還在寫景中傳達出作者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鬱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