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記承天寺夜遊》《滿井遊記》分別表達作者什麼不同的心境

時間 2022-01-02 09:12:02

1樓:匿名使用者

《小石潭記》作者表達的是從 (高興->孤悽悲涼)的心境。

詳細的說是:文章先寫所見景物,然後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此外,作者還在寫景中傳達出作者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全文寂寞清幽,鬱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準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此外,文中寫潭中游魚的筆法極妙,無一筆涉及水,只說魚則「空遊無所依」,則水的澄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都各盡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絕。

《記承天寺夜遊》全文以「月光」為線索,依據作者的行蹤,以詩的筆觸描繪了夏夜月光圖,創設了一種清冷皎浩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曠達心境。

如果用簡潔的詞語概括作者的複雜感情。

(1)曠達胸懷(2)貶謫悲涼。(3)人生感慨。(4)賞月喜悅;(5)漫步悠閒。

《滿井遊記》表現了作者厭棄喧囂塵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瀟灑情懷。表達作者歡快、恬適的心情和喜愛郊遊的願望。通篇寫景都滲透著這種灑脫而悠然的感情,使文字具有一種清新恬靜的田園節奏。

2樓:ж大劍豪

小石潭記》全文突出描寫了小石潭環境的幽美靜穆,寫水、寫魚、寫樹木、寫岩石,寫得很細膩,筆調又很清新。顯示出作者善於用清詞麗句描畫它們的細微之處,又能用明快的筆觸,勾勒出整體形象,宛如一幅富有詩情畫意的圖畫。尤其是文中對清冽空明的潭水中活潑生趣的游魚描寫,用筆清妙,更使作品增添了神韻色澤。

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形象逼真的優秀山水遊記。全文佈局緊湊,構圖簡明,描寫生動,逼真細緻,語言精潔,含蓄不露,這正是柳文「清深」、「峻潔」的特色。他的筆中有情,那貶官後羈旅孤寂的心情,隱約可見。

因此全文有著一種高潔、幽邃、悽清的美。文中大體上用韻,句子很短,但句句實在,沒有空泛之語。巧妙、適當的比喻豐富了形象,使人產生聯想,又絲毫無矯揉做作的感覺這是一篇以遊記形式抒發「閒人」之「閒情」的散文小品,

22課全文僅84字,卻蘊涵深厚。夜間賞月,自然是別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賞月者卻有著不同的心理感受。本文以獨到的手法表達了作者作為「閒人」獨有的思想感情。

文中的「閒」,決非清閒之「閒」,決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對貶謫後擔任閒職之身份的自嘲。對於一個胸懷大志卻遭受打擊的「閒人」來說,其抑鬱和憂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並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樂觀豁達的態度面對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託「閒情」,因而才能在「月色人戶」之時「欣然起行」,並找到志同道合的「為樂者」張懷民一同賞月。

而也只有在這樣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樣迷人。「空明」二字既是對如水的月光的描繪,也是這種「閒情」的寫照,亦即作者曠達胸襟的體現。也正因為如此,作者才能發出「何夜五月?

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的感嘆。作者將這種超脫的情感融人記敘、描寫之中,看似無情,卻處處用情,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

閱讀此文,眼前猶如一幅筆墨淡雅的畫卷。雖無雄闊的氣勢,卻給人以清新、恬適的感受。

24課 袁巨集道始終無意於仕途,

他萬曆二十年(1592)就中了進士,但不願做官,而去訪師求學,遊歷山川。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在蘇杭一帶遊玩,寫下了很多著名的遊記,如《虎丘記》《初至西湖記》等。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險登臨。

他曾說「戀軀惜命,何用遊山?」「與其死於床第,何若死於一片冷石也。」(《開先寺至黃岩寺觀瀑記》)。

在登山臨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個性得到了張揚,文字創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漲。

3樓:冰凌依影

《小石潭記》作者表達的是從高興->孤悽悲涼的心境。

《記承天寺夜遊》表達了作者曠達心境。

《滿井遊記》表現了作者厭棄喧囂塵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瀟灑情懷。表達作者歡快、恬適的心情和喜愛郊遊的願望。

柳宗元寫《小石潭記》與蘇軾寫《記承天寺夜遊》時的心情有什麼不同

一 身份相同,命運也相同 他倆同為 唐宋八大家之一 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同為 天涯倫落人 命運都相同,都遭到貶官降職。唐順宗永貞元年,柳宗元因參與王叔文集團革新政治的活動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司馬是刺史的助手,實際上有職而無實權。宋神宗元豐三年 1080 年,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寫詩託諷,結果被御史...

承天寺夜遊翻譯,記承天寺夜遊翻譯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 我 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透過窗戶灑入屋內,於是我 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 可以與我 共同遊樂的人,於是 我 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滿著月光,像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

記承天寺夜遊原文及譯文,記承天寺夜遊原文和翻譯

對面包的愛 記承天寺夜遊 宋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