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太妃講史
荀子,名況字卿,山東蘭陵人,活動於戰國晚期,在儒家的地位與亞聖孟子齊名,人稱後聖,也是儒家的聖人,提出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相對應,為一教之瑜亮,不同的是:
荀子。孟子認為人性本善,只需要不斷擴充其惻隱之心、羞惡之心、禮讓之心等等,就可以達到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目的,而荀子呢,雖然最終目的一樣,但根本上,他則認為人性本惡,需要用禮法來約束。
正為這種認識,所以他特別注重禮與法,摸索出一套帝王之術,看起來更加實用,影響也更為深遠,所以,也收了不少學生,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李斯和韓非子。
然而問題是,荀子既然是儒家,那他的學生也應該是儒家才是,可李斯、韓非子為何卻成了法家,而且還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是倆學生背叛師門,另投名師嗎?
當然不是,所謂背叛師門,另投名師說,不過是武俠**裡的橋段,在戰國時期的學術界,這種可怕的思想並不存在。
諸子。事實上,戰國時期,雖然諸子學說十分盛行,都盛行到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但真正將他們區分開來,給他們貼上相應的標籤,則是漢朝才有的事。
西漢立國大約六七十年以後,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時任太史令,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史學家,在研究春秋戰國的學術流派時,將他們歸納為六家,即陰陽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
也就是說,到西漢時期,這些流派才有相應的標籤,但分的還不夠細緻,後人還在不斷的探索研究,就這麼一直到了東漢時期,東漢學者班固,也就是投筆從戎的那位英雄,才將這些學術流派區分歸納的更加細緻,一共區分歸納為十家,並記錄在《漢書》當中,這十家分別是: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家,近人呂思勉根據前人成果,又單獨分出兵家和術數家,一共十二家,才成了現在比較流行的說法。
從這個層面可以看出,將先秦諸子分什麼什麼家,是漢朝以後才有的事,春秋戰國時期,他們區分的其實並不嚴格,往往某一主流思想當中還兼收其他學派的認識,比如文中所說的荀子,他因為「性惡論」的基礎提出禮與法的主張,較之孔子的仁,孟子的義,固然是儒家思想的乙個進步,但同時呢,這個認識也成了法家理論的奠基石。
李斯。法家也正是基於人性本惡論,才主張採用術與法,通過外部的強制力約束人們不要逾越規則。
簡單點說,正因為戰國時期,各流派區分的並不嚴格,而且還講究兼收幷蓄,所以, 儒家的荀子,教出李斯、韓非子這樣法家的學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2樓:菓凍大**
通過**史記,我們可以知道。先秦諸子分的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等都是漢朝以後才有的事,戰國時期其實並沒有分的這麼細緻,荀子以「性惡論」為基礎提出了禮與法,相比較於孔子的仁和孟子的義,都是在儒家思想基礎上的乙個進步,但這個認識也成了成就法家理論基礎。
3樓:青州園主
因為他們當時都是在齊國的稷下學宮中,而這個學宮裡學術龐雜,並不限於學習儒家的學說。
4樓:煦日和風
因為法家的思想就是從儒家演化出來的,才會教出兩個法家學生。
李斯為什麼會被腰斬
為一己之私利,同趙高偽遺詔,害死扶蘇,最後落得腰斬,也是報應。李斯作為丞相為秦始皇統一中國,為秦二世爭下江山,立下汗馬功勞。但這個人德才不匹,輔作始皇時,妒殺韓非子。李斯的前半生是完美的,作為河南上蔡的一個小吏,因為認定 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所以在成家立業以後辭去公職,萬里求學,學有有成後...
李斯特是什麼之父,李斯特被譽為什麼?
交響詩之父。1823年,李斯特來到巴黎,受雨果 拉馬丁 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義文藝家思想的影響,嚮往資產階級革命。在 上他主張標題 首創了交響詩體裁,作有 塔索 前奏曲 匈牙利 等交響詩共十三部。交響詩之父 李斯特。李斯特被譽為什麼?弗朗茨 李斯特franz liszt 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 鋼琴家 指...
為什麼儒家思想助長復仇,儒家思想如何看待復仇?
確實沒有這種說法。一般來說,儒家思想最核心的就是 仁 義 電視劇裡那個誰老是掛在嘴邊的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也不是空穴來風。當然,儒家思想還有其他如 禮智信恕忠孝悌 等等思想。儒家思想如何看待復仇? 第一次飛 子曰 何以報來德?以直報怨,以德自報德。孟子在討論 殺人 之親 的嚴重性的時候說,殺人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