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用貝殼做貨幣,為何窮人不多撿一點,來讓自己脫貧

時間 2022-03-16 15:35:02

1樓:史家霸唱

《泉志》:此錢上狹下廣。背平,面凸,有文如刻鏤又類字,也謂之蟻鼻錢。

蟻鼻錢也叫鬼臉錢,是楚國的青銅貝幣,大概是鑄有「紊」字形和「咒」字,「紊」字形貝,而「咒」看起來就像是一個鬼臉,所以才叫「鬼臉錢」,不過在青銅幣出現之前,貝殼是主要流通貨幣。

在先秦之前,由於生產力低下,物資匱乏,部落和家庭之間,都是採用物與物之間的交換,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活的需求也不斷擴大啊,物跟物之間已經不能滿足基本需求,貝殼就成了交換物體的中介物。

最原始的貝類是出自商代,從品種來看有大型海貝:虎斑寶貝、阿文綬貝、黍斑眼球貝、蛇首眼球貝等;小型海貝有貨貝、擬棗貝,大小海貝成之間的黃換算單位不同。商代的計算為朋,1朋等於5個大海貝或者10個小海貝,也就說兩個小海貝等於一個大海貝。

由於商代是農耕時代初期,土地十分昂貴,大概8朋才能購下一塊田,也就是40個大海貝,這種換演算法是根據西周共王三年衛盉(古代溫酒的銅器)銘文,其上載有:裘衛用值80朋貝的瑾璋(即玉質禮器)換了矩伯的10塊田。

那麼既然是天然海貝做成的貨幣,為什麼窮人不多撿一點海貝讓自己變得富有呢?海貝我們都知道,主要生長在海邊,之前的大海貝和小海貝主要是產自東海、南海岩礁間,而商朝是位於黃河中下游一代,路途遙遠。

陸游曾在《寒夜歌》當中寫道:三萬裡之黃河入東海。商代水運不發達,民間百姓不可能憑著一條捕魚用的船從黃河抵達東海,在從東海回到商朝,路途對他們來說遙不可及,而且商場地域不大,基本上不會遠走。

這些貝殼都是由商朝前往東海採集,在發行貨幣,但是商人走南闖北,肯定會到東海收集貝殼,在私下裡**,這就屬於偽幣了,商朝發行的貝幣都以白色居多成,空心,口細長,多對齒、背部隆起嗎,還有人工進行打磨,兩端都有磨孔。

即便商人能夠偽造貨幣,但是要知道商朝地域不大,前期流通的貨幣不是很多,大量的貨幣流入,肯定會引發通貨膨脹,要是被商朝注意到有人使用偽幣,那在奴隸制王朝,有諸多刑法比死都痛苦。

到商朝中晚期至周,由於人口增加,農業進步,手工業發達,貨幣的需求增加,荀子的《王制篇》就有:北方的走馬大狗,南方的羽毛象牙犀皮顏料,東方的海魚海鹽,西方的皮革毛織品旄牛尾。**可以說是絡繹不絕。

此時出現了石、骨、蚌、陶等防貝,價值等同小海貝,還有珠玉貝則是上幣,從這裡來看,商朝的貝幣十分有限,不然也不會出現這些防貝,西周時期,冶煉銅技術得到了發展,銅貝取代了容易損壞的貝殼,金屬貝的出現,也防止了偽造貨幣的情況,此後金屬貨幣也成為了封建王朝的主流。

2樓:若在天涯歲月

首先貝殼作為貨幣,用的是海貝,不是內陸水域的那種大貝殼。其次古時交通極其不便,個人想要去跋涉萬里去撿貝殼,別說撿,能不能到海邊都是問題。而且像這種貨幣都是受國家監管的,不是隨便撿了就能用的。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古代都是以物易物的交易模式。

3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能成為貨幣的貝殼是比較稀有的,普通的人是無法撿到的,而且離海邊較遠的人,更沒有機會得到。

4樓:勞醉山

在古代,皇帝已經派官兵駐守在海邊了,不會讓普通的平民去偷或者是撿。

古代用貝殼做貨幣,為何窮人不撿貝殼讓自己暴富?

5樓:小龍貓不懂貓的懶

就像是在我們現代**是一種非常昂貴的金屬,但是普通人很少有靠撿**發財的,同樣在古代也是這個道理,貝殼貨幣雖然有價值,但是你想撿也撿不到。並且那些盛產貝殼的海灘,也都被,他們的首領給掌握住了,如果你想要通過撿貝殼的方式來報復你,只能去尋找一片更遠的海灘。並且成功的機率很渺茫。

在古代撿貝殼也就像是現在挖金子那麼難。

並且在古代的時候,環境是非常惡劣的,還有很多凶猛野生動物,一個人根本走不了多遠。所以也就沒有人想要通過撿貝殼貨幣暴富。

6樓:不知道幾千裡也

因為撿貝殼的成本遠高於正常勞動獲得貝殼的成本,所以沒有人這樣去做。

7樓:石錦糖糖

貝殼只有在稀缺貝殼的中原地區才被當作貨幣來使用,當地的窮人當然也不可能千里迢迢地跑到海邊去撿貝殼。

8樓:何鴻羽

如果都可以撿,就不會拿它當貨幣了,因為當時人們主要居住在中原地區,離海邊實在是太遠了,窮人根本不可能徒步走這麼遠去撿貝殼。

古人用貝殼做貨幣,老百姓為何不去撿貝殼脫貧?

9樓:匿名使用者

眾所周知,中國是全世界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約2023年前的夏朝,那時候是萌芽階段,等到商朝,便出現了以「貝」為貨幣的形式,那麼問題來了,當年古人用貝殼做貨幣,為何窮人不多撿點貝殼讓自己發財呢?

首先,去撿貝殼的成本太高。在古代,交通並不便利,出遠門都算得上是非常不尋常的事情了,一個普通老百姓想出一趟遠門,也許要花掉自己大半輩子的積蓄,舉個簡單的例子,唐朝坐馬車大概是50公里100文,若是你攜帶了很多行李,還得往上加錢,假設馬車勻速前進,每天能走大約35公里,30天走1050公里,需要2100文,再加上路上吃喝住,1個月少說得3兩銀子。

3兩銀子在唐朝啥概念啊?唐玄宗時期,一斗米只要10文錢,3兩銀子可以買3000多公斤米,你說出遠門貴不貴?即使攢到了錢前往有貝殼的海邊,並運回貝殼,也極有可能在路上發生意外,啥饑荒、旱災等天災,或者是被打劫、殺掉等人禍,可別貝殼沒撿到,自己的小命先搭上了,所以很少有人願意冒這個風險。

其次,住在海邊的人也很難發財。雖然住在海邊的人可以「近水樓臺先得月」,但他們居住的地方距離內陸發達地區實在太遠,再多的錢(貝殼)在他們手裡也沒地兒花,所以這裡的居民經常是提前撿好貝殼,等那些來自中原地區的商人來和他們「交換資源」,也就是以物換物。

與此同時,貝殼並不是撿起來就能當錢花,而是需要進行一定的打磨、鑽孔和改造,才能成為貨幣,而這個打磨改造的方法,也不是普通老百姓說了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古代人民思想淳樸,並不會把「發財暴富」的希望寄託於撿錢上,有那功夫,不如多幹幹活。

由於當年人們對貨幣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海貝的出產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所以商人們想出了新的方法,用銅來仿製海貝,這便是「銅貝」,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代貨幣從「自然貨幣」演變為「人工貨幣」,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有了「人工貨幣」以後,海貝自然就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一個過去。等到戰國時期,群雄並起,每個諸侯國內都開始鑄造自己的貨幣,比如秦國有圓形方孔錢、齊國有刀幣、楚國還創造了一種蟻鼻錢,都頗有創意。

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全國,並且頒佈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即「以秦幣同天下之幣」,用秦國的圓形方孔錢取代其他諸侯國的貨幣,才結束了中國古代貨幣一片混亂的情況。經歷了4000多年的探索,中國貨幣已創造70多項世界紀錄,真是令人驚歎。

10樓:彩虹巧克力糖豆

因為這些貝殼需要經過特殊的打磨,才能夠在市場上作為貨幣流通,一般的老百姓是沒有辦法做到這樣的程度的。

11樓:匿名使用者

在古代,交通很不便利,只有生活在海邊的人才能少量得到,想要獲得貝殼也是很困難的,並不是誰想撿就能撿到的。

12樓:不知道幾千裡也

因為去撿貝殼的成本大於勞動換取的成本,這樣虧本的事當然沒有人去做了。

歷史上貝殼等於貨幣時,窮人為何不願去海邊撿貝殼?

13樓:匿名使用者

貝殼,在我們現在看來,它不過是海邊隨處可見的一種,具有美麗外殼的物件。但是早在很久很久以前,它卻成為了全國通用的一種貨幣形式。在那些**、**被人類發掘之前,人們往往通過貝殼來進行商品之間的交易。

其實這是很容易被理解的,我們來觀摩如今的漢字。凡是跟錢財有關的,大多都會帶有''貝''這個偏旁。像''貸'',''財''等。

我們知道,諸如這種可以在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之間存在的東西,我們把它歸納為一般等價物,但是一般等價物它本身就有特殊性,而並不像貝殼那樣隨意就能被人發現的。

倘若貝殼是這樣的''特殊物品'',那為何人們不到海邊去多撿一些回來,從而達到發家致富的目的呢?這並不是沒有原因的。要知道當時的交通運輸什麼的都非常的困難,陸地上的人如果為了這些貝殼特意去海邊撿的話,就會浪費掉很多的人力物力,甚至有可能一去不復返。

所以對他們而言,貝殼也算是稀有物品了。而對於海邊的人,他們雖然擁有很多的貝殼,但是他們並沒有交換的產物。

一般的**大多都在中原地區,當時的海邊發展也沒有那麼快速。所以他們也只能將貝殼同那些專門收購貝殼的商家相互交換。這些商家大多都來自於中原地區,他們在過來的路上就已經浪費了很多的資源了,所以為了彌補這個中間所消耗的差價,貝殼對於這些生活在海邊的人而言,他們所能拿到的也就僅僅只有他們勞動的成本價了。

所以無論是從哪一方面來看,對於當時,貝殼也就沒有那樣神奇了。有些人沒有貝殼,有些人擁有很多貝殼卻沒有能力**它們。

況且同當時的生活發展水平來看,貝殼屬於比較容易儲存的物品,用它來作為中間等價物也是可以理解的了。貝殼它的種類也是有千千萬萬種的。所以當時對於不同的貝殼他們的價值規劃也就不一樣。

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那些能成為貨幣的貝殼,都是屬於貝殼種類中的稀有物品。

類似於虎皮貝、阿文綬貝、擬棗貝、環紋貨貝等,這些種類的貝殼,就像我們對稀有野生動物的品種那樣的認知一樣。由此看來,貝殼能作為當時的一種貨幣形式,想必也是經過了長期的觀察與探索所得到的吧。

當然畢竟是一種貨幣形式,自然也不能將那些從海底打撈上來的貝殼就直接進行商品交換了。那些商家拿到貝殼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需要交付給相應的工廠,對那些貝殼進行一定的打磨、改造,有的為了便於攜帶這些東西,就在貝殼之間鑽一個小孔,用繩子將貝殼串起來,這樣的貝殼在當時被稱作貝幣。

在《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裡面的''朋'',就是源於貝幣。在商代的時候,海貝五枚為一串,兩串為一朋。

在那個時候,倘若有好友上門來做客,主人用一朋貝幣去買食物用來招待客人,就表示他對這個朋友很是尊敬,注重。這也可以說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吧。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國對錢幣的樣式也在進一步的完善。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圜錢、刀幣、布幣,再到後來的銅錢、交子等等。貨幣的形式在改變,但是人們心中對它的定義卻未曾變過。

不過根據資料顯示,在17世紀的時候,有人發現在北美的印第安人依舊在使用貝殼這樣的貨幣形式。貝殼的生命形式如此頑強,也真是令人為之感嘆呢!

貝殼曾經是交易的貨幣,貝殼的價值是怎麼計算的呢

非非鴨 貝殼在之前的確是交易的貨幣,並且在世界的很多地方都使用過的。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在當時沒有錢就只能用貝殼來做了。也並不是所有的貝殼都可以當作貨幣的。貝殼在古代也叫貨貝,對它的花紋顏色要求都特別嚴格,不是隨便一個貝殼都可以來當作貨幣,要求貝殼精美,光潔,容易讓每個人攜帶,這樣才會更加方便...

東漢時期的貨幣是什麼,我國古代每個朝代用的貨幣

引用 http zhidao.東漢早 中 幣,東漢初年 社會動盪 貨幣紊亂,民間交易兼用半兩 五鐵和莽錢,建武六年 30年 公孫述在四川發行鐵質五銖,甚至一些地方雜用布胄金粟。直到建武十六年 40年 才重新開鑄五銖。建武五銖。錢徑2 6cm,較露漢五銖輕,一般為3克,小的1 9克銅略帶紅色,鑄造精緻...

怎樣做海貝殼,海貝殼怎麼養

遺愛的空氣 買回來的貝類,如果只是用清水浸泡,貝類也只會緊閉雙殼,不肯開口。如果你在水中放入少許的鹽或醋,貝類的胃就會受到刺激而猛吐沙了。另外,也可以在放貝類的水中放一把刀或一塊鐵,這樣也會加快貝類的吐沙速度。為了防止貝類將吐出的沙再次被貝類吸回去,在浸泡時,可將被類放在濾水簍中,再將濾水簍擺在水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