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們用什麼傳遞資訊,古時候人們用什麼傳遞資訊,越多越好

時間 2021-05-24 10:07:47

1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戰國時期用狼煙,聽說過烽火戲諸侯吧,後來就是快馬,中間設驛站,歇馬不歇人。

2樓:和臣浪子

狼煙:戰事時,因己方軍隊陣容過大,當敵方進攻時,用狼煙提示後方或相距不是太遠的駐軍,以此傳播相對簡單、單調的資訊;

驛站加快馬:最普通、常用的通訊方式,民間與軍方通用;

經過訓練的信鴿,傳簡訊;

平時就是專門傳口信的人;

鏢局業務。

3樓:匿名使用者

最原始的是靠人後來有了信鴿馬匹驛站軍隊使用狼煙

4樓:風a行者

一開始是驛站,狼煙後來也有信鴿

5樓:匿名使用者

驛站普遍點 直到宋末後期 信鴿的使用開始規範

古時候人們用什麼傳遞資訊,越多越好

6樓:匿名使用者

烽火臺,驛站,書信,飛鴿,

古代人是用什麼來傳遞資訊的?

7樓:你愛我媽呀

1、快馬

中國古代一般每隔二十里就有一個驛站,一旦而要傳遞的公文註明「馬上飛遞」的字樣,按規定每天三百里,如遇緊急情況,可每天四百里,六百里甚至八百里。 傳遞緊急公文時每個驛站都用快馬。

2、飛鴿

飛鴿傳書與鴻雁傳書是一個意思,就是古人之間聯絡的一種方法,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的人。古代通訊不方便,所以聰明的人利用鴿子會飛且飛得比較快、會辨認方向等多方面優點,馴化了鴿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

3、烽火

古代邊防軍事通訊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國家戰事的出現。古代在邊境建造的烽火臺,通常臺上放置乾柴,遇有敵情時則燃火以報警——通過山峰之間的烽火迅速傳達訊息;古有周幽王為褒姒一笑,博烽火戲諸侯而失信於天下,導致周朝衰敗的典故。

4、鐘鼓傳訊

鍾和鼓,都是打擊樂器,通過敲打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響。除了作為樂器外,二者均可通過聲音傳遞資訊,尤其是鼓,在古代軍事領域應用廣泛。

5、個人長跑傳書

這種方式主要是通過人的長途跑步來完成。如《水滸傳》中,梁山好漢戴宗素有「神行太保」之稱,能日行八百里。國外亦有馬拉松的故事。

8樓:正康三年

古代人是用來傳遞資訊的方法有:快馬傳遞、飛鴿傳書、烽火報訊、鐘鼓傳訊、託人捎信。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資訊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資訊傳遞就已見諸記載。

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訊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資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裡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

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併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裡,再快要日行300裡,最快要求日馳500裡;步行人員日行50裡;逆水行船時,河行40裡,江行50裡,其它60裡;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裡。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裡他把驛騎比做流星。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訊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裡。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訊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繫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

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9樓:潵粅炷義

用快馬傳遞時最安全以及最快的方式,當成本很高,所以這種方式只是官方採用,一般用於軍事情報的傳遞,如果是機密檔案,會將內容藏於蠟丸中,由傳遞者置於頭髮裡。

飛鴿傳書是另一種方式,成本低,但安全性也低,很容易被敵方攔截,而且信鴿也會遭到猛禽的襲擊。

狼煙烽火安全性高,但所表達的內容有限。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為博褒姒一笑,竟然點燃烽火。各地諸侯以為天子有難,紛紛率軍前來勤王,結果褒姒笑了,諸侯才知道被耍了。後來犬戎攻鎬京,再點烽火無人理會,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

這個故事像極了「狼來了」的故事。

楊貴妃吃荔枝的故事,用快馬日夜不停傳遞,三天到達長安。本人認為這可信度不高,從廣東乘車到湖南與貴州交界,需要兩天的時間,而且還是上高速公路的。要知道當時最發達的官道連現在的省級公路都比不了,而且馬的速度比不上汽車。

本人的觀點,當時應該是將荔枝樹整棵連根刨起,連同土壤運載車上,這樣即便過許多天亦可以保持荔枝的新鮮,過了長江之後再行採摘,快馬送到長安。

10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傳遞資訊主要用以下方法:飛鴿,烽火,快馬,暗號,手語,書信,旗幟等。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資訊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訊手段,服務於古代軍事戰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臺。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古人傳遞資訊的方法大約有以下幾種:

[1]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多用於戰事緊急。

[2]雞毛信:一般用於民間。

[3]羽書:用於徵調軍隊。

[4]信鴿傳書[所說的飛鴿傳書]

[5]快馬傳書。

[6]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7]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8] 烽火/狼煙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傳遞方式。

11樓:仙企鵝

古代: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資訊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資訊傳遞就已見諸記載。

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訊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資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裡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

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併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裡,再快要日行300裡,最快要求日馳500裡;步行人員日行50裡;逆水行船時,河行40裡,江行50裡,其它60裡;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裡。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裡他把驛騎比做流星。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訊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裡。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訊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繫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

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另外還有鐘鼓、煙火、鴿子、旗語、狼煙等方式傳遞資訊

12樓:百度使用者

面對面的交談,說、使眼色等;通用的信件(口信,人走著送、騎馬送、信鴿等等送的文字書信);特定的信物如手絹、頭髮、指甲、刀劍等等;按照事先約好的方式如晚上的燈光(象烽火臺),給路邊的樹上做記號。可以說,現在所有的傳遞資訊的方式,古代都可以找到原始的方式,只不過是增加了距離

13樓:貓貓熊

主要的傳遞資訊辦法還是通訊,書信來往,靠人傳遞,有專門的信使,每個地方都有專門的驛站負責轉運。典故嘛,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說的就是唐玄宗用信使來給楊貴妃從廣東帶荔枝的事情,奢侈啊,八百里加急,就帶回來一筐水果。

至於烽火,飛鴿傳書等等,屬於不常用的辦法,一般只有在戰時使用。典故嘛,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等等了。

14樓:季節裡的時間

古代的傳遞,一般都很簡單,因為交通工具的原因,對於資訊的傳遞一般都是通過自己養的鴿子,做為信鴿,也有別人養類似與老鷹的或者就是那種小老鷹用於傳遞信件,應為老鷹的飛行速度很快,不過這種方式比較少。還有就是用快馬傳遞資訊,信件,古時候皇帝要下一個聖旨,就是由人下命令送到某地,馬在驛站裡面都是有的換的。

古代人們傳遞資訊的方法?

15樓:花心的化蝶

竹簡 在造紙術發明之前,我們的祖先也使用竹簡作為文字的載體。竹簡用的是皮薄而節長的竹子,先將圓竹鋸成一定的長度,再破為一定的寬度,削光整平後,即成為簡片。然後再用絲繩、麻繩、細皮條等分上下兩道編連簡片,即可用來刻寫或書寫文字。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冊"字,象徵著一捆簡片系二道書繩,而金文中的"典"字則表示"冊"在桌几上。

相傳在漢武帝時,文人東方朔向皇帝上了一個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簡,派了兩個大力士才抬進宮,所以竹簡使用起來非常麻煩,而且時間長了會受蟲蛀、腐爛,不能長時間保古時候。人們修築高高的烽火臺。當發現敵人入侵時,便立即點燃烽火臺上的柴草,利用冒火的烽煙,來傳遞敵情資訊,召集軍隊前來援助。

後來,人們又發現了騎馬傳送資訊的方法,在全國各地設定很多驛站,有專門的人接力傳遞信件,這樣,可以騎著馬把資訊傳送到很遠的地方。再以後,人們又發明了用旗語、燈光傳遞資訊的方法。存。

古代人如何測量地球,在古代人們是怎麼測量地球周長的?

早期的地理學家埃拉托色尼 eratosthenes,約公元前 275 前 194 是埃及亞歷山大大圖書館的館長,他繪製了一幅已知世界的地圖,包括從不列顛群島到斯里蘭卡和從裡海到衣索比亞的地域。他利用子午線和平行線發明了一套測繪系統,成了經緯線系統的前身,而經緯線直到一個世紀之後才被真正構想出來。埃拉...

李白為什麼對古代人們稱為詩仙

青青oo之竹 李白的詩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色彩。唐代詩人賀知章歎賞李白的詩,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 仙人 後人便把李白稱為 詩仙 李白是我國唐代的著名大詩人,他的詩顯示出很高的才華 豐富的想象力,富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唐代另一詩家賀知章歎賞李白的 蜀道難 一詩,呼李白為 天上謫仙人 意為天上下凡來的神仙...

古代人用什麼檫屁股

廁籌又稱廁簡,簡單的說,就是大便後用來拭穢的木條或竹條。這種廁籌上個世紀還在中國和日本的部分地區使用。除了考古實物佐證外,唐宋間使用廁籌的記載也多見於史籍,宋馬令 南唐書.浮屠傳 後主與周後頂僧伽帽,披袈裟,課誦佛經,跪拜頓顙,至為瘤贅。親削僧徒廁簡,試之以頰,少有芒剌,則再加修治。資治通鑑 唐紀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