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火,從遠古時代開始,一直被人類所使用。那麼,火是怎樣被發現,又如何取得的呢?從中國的歷史來看,古代取火法主要有三:1、用木燧;2、用金燧;3、用石敲火。
木燧:即鑽木取火。相傳,遠古人民"茹毛飲血",還不知道取火進行熟食。
有一個叫燧人氏的人,見大鳥啄木出火(也有說看到森林自行**),認為木中藏火,於是"幾經攻治,幾番試驗",才創造出人工鑽木取火的法子,人類才有了自己取的第一把火。此法後世一直沿襲,曾經歷了數千年之久。這一古老傳說,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從利用自然火,進步到人工取火的情況。
周代,鑽木取火之法已經大行。古代所鑽之木,一年之中,根據不同季節,還要隨時改變。《周禮·月令》規定:
春天用柳,夏天用棗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樹,冬天用槐檀,這叫"改火"或"更火"。因為,古人認為:只有根據木的顏色,與四時相配,才能得火,反之則不能得火。
也就是說,每逢換季之時,就要改新火。到了南朝,當時仍行鑽木取火,但取消過了"更火"這一風俗,不實行改木。
到了唐代,鑽木取火之法,更加廣泛流行。唐杜甫《清明詩》:"旅雁上雲歸此塞,家人鑽火用青楓。
"青楓是楓木,用於春日取火。崔元翰詩:"操舟眾工立禁岸,溼櫓鑽火磨星紅。
"溼的木櫓也可出火,說明凡木皆可出火。有趣的是每逢寒食節,為了紀念介子推,有禁火而寒食的習俗。因此,每年冬天儲存下來的火焰熄滅了。
到了清明,又重新鑽木取火。唐代皇帝在每年清明日要舉行隆重的賜火儀式,把新的火種賜給群臣,以表示對大臣的寵愛。
金燧:金燧,即向太陽取火。在周代,除木燧外,兼用金燧取火。
《周禮》載:秋官避開炬,負責用"夫燧"向太陽取明火。夫燧,是古人在日下取火的一種用具。
它是用金屬製成的尖底杯,放在日光下,使光線聚在杯底尖處。杯底先放置艾、絨之類,一遇光即能燃火。因此,夫燧即金燧。
另外,《考工記》記載了用金錫為鏡,其凹面向日取火的方法。可見,我國在四千年前已有使用光學原理取火的技術了。
取了漢代,仍用金燧取火。當時也叫陽燧。即用銅鏡向日取火,也用艾引火燃燒。
到了宋代,仍然流行金燧取火之法。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一段詳細的記載:用凹面銅鏡放在太陽下,其光都聚向內。
在離鏡一二寸處,光聚為一點,大如麻菽,觸物即著火。實際上這就是今天的凸面玻璃鏡。如果我們拿這玻璃鏡,向著太陽,鏡也會聚如豆,再用易燃物放在底下,頃刻間即可得火。
古代沒有玻璃,故用金鏡。現代的太陽灶就是從這一道理髮展而來的。過去古人出門,身邊都帶著燧。
因為那時的燧為尖頂杯,體積很小,都佩帶腰間以備用。但以陽燧取火,有個不足之處,就是天陰或夜晚就不能取到火。故古人往往是"左佩金燧,內佩木燧"。
這樣,有太陽就以金燧取火,沒有太陽則以木燧取火。
以石敲火:到了魏晉六朝,已經有以石敲火了。敲石所發的火,叫"石火"。
潘岳詩:"煩如敲石火"。劉勰在《新論·惜時》中,曾形容人的短促一生,猶如"石火"。
到唐時,敲石取火者更多。柳宗元詩:"夜發敲石火,山林如晝明"。
白居易詩:"深爐敲火煮新茶,石火光中寄此身"。
古代以石敲火之法,是用鐵片與石相撞,下面在放著"火絨",當火星落在絨上,燃燒時,再用"取燈"接引,即取得火。火絨,是艾或紙,加以硝水製成,揉之使軟,極易**。"取燈",北方叫"發燭",以褪皮麻秸做成小片狀,長五六寸,塗硫磺於首,遇火即燃,用以發火。
在南方,發燭則用松木或杉木製成。高士奇《天祿識餘》中記載:"杭人刻松木為小片,其薄似紙,溶硫磺塗木片頭,作為接火之用。
"宋時,民間劈小杉條,並染上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迅即得火,人呼之為"引光奴"。後來一些以此為業者,則呼之為"火寸"。以石敲火之法盛生後,必須有引燃物配合,所以"發燭"、"火寸"等助燃物的行業就逐步發展起來。
光緒初年,火柴還未盛行。當時取火技術又進了一步,用一種叫"火鐮"的工具。這種火鐮,縫皮為包,安鐵為刃內裝火石一片,火絨一團,如果要用火,取火絨豆許,放在石上,再用鐵刃撞擊,能發出火星,頃刻間就得火,是當時吸旱菸者不可離身之物。
後來有了火柴,火鏡、火石、火絨等物就逐漸衰落了,最後消失。
2樓:匿名使用者
最古是用天然火。後來古人儲存天然火。後來鑽木取火。在後來用火石。也有用類似凸透鏡的裝置取火的。
古代人生火用什麼呢?
3樓:思念浪漫的歌
古代主要的取火工具稱為「燧」,有金燧、木燧之分。金燧取火於日,木燧取火於木。古代人們在行軍或打獵時,總是隨身帶有取火器。
木燧也就是鑽木取火。古代鑽的木,一年之中還會根據不同季節隨時改變。《週記》規定:
春天用柳,夏天用棗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樹,冬天用槐檀,這叫「改火」或「更火」。古人另外一種取火方式是以石敲火。到了魏晉六朝,已經有以石敲火了。
敲石所發的火,叫「石火」。
4樓:loong的傳人
打火石或火摺子
至於說鑽木取火只是傳說而已,到底現不現實,尚無定論。因為現在人拿電鑽以每分兩千轉的速度鑽木都取不出火來,古人怎麼可能取出火來? 即便真的可以鑽木取火,也要費很大勁啊,不可能隨用隨取啊,或許把木頭鑽完了還取不出火來!
5樓:禹啟天涯
最開始的原始時代,原始人並不認識火,直到最早的是天火,即因為雷電等原因引發的自然火燒山林才使他們意識到火與熟食的聯絡。
之後,燧人氏在打獵中發現,當擊打野獸的石塊與山石相撞時產生火花。燧人氏受到啟發,於是發明了鑽木取火。這是中國有記載的最早的人工取火的發明。類似的就是石塊相擊產生火星取火。
隨著中國文明的發展,火的運用越加廣泛,火具種類增多,有火鐮子、火石、火摺子等。
而根據記載最早的火柴是由我國在公元577年發明的,當時是南北朝時期,戰事四起,北齊腹背受敵進迫,物資短缺,由其是缺少火種,燒飯都成問題,當時一班宮女神奇地發明了火柴,不過我國古代的火柴都只不過是一種引火的材料。最常用的還是打火石,火鐮子和火摺子。
6樓:邂逅隨遇而安
遠古時代的原始人取火無外乎兩種:一,鑽木取火;二,自然之火
再近一些的古代人,除了上述兩種方式取火之外,還有一種就是打磨聚焦太陽光用的光石(類似凹凸鏡)
希望能夠幫到你!
7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書是有講述的:古人本以生吃肉為主,後來因為閃電引發的火災,把一些野獸給燒熟了,讓他們懂得將肉烤熟了更美味,還能用照明防止和驅趕夜裡的猛獸襲擊,所以也就出現了鑽木取火和其他取火方式!
8樓:雨霽
可能是用鑽木取火或打火石或火摺子
9樓:初嗄哋雨
鑽木取火(用木頭)
石頭互相敲打(打火石)
10樓:微微辰風
火種對於原古人來說是很重要的。而獲得火種的辦法有以下幾種:
一、自然火種,主要包括火山和閃電引發的火災…
二、人為取火,主要包括鑽木取火,火花石撞擊,和冬天利用冰做成碗狀的凸透鏡聚光取火。
古代人用火的歷史資料
11樓:瘋狂小豬在奮鬥
火,從遠古時代開始,一直被人類所使用。那麼,火是怎樣被發現,又如何取得的呢?從中國的歷史來看,古代取火法主要有三:1、用木燧;2、用金燧;3、用石敲火。
木燧:即鑽木取火。相傳,遠古人民"茹毛飲血",還不知道取火進行熟食。
有一個叫燧人氏的人,見大鳥啄木出火(也有說看到森林自行**),認為木中藏火,於是"幾經攻治,幾番試驗",才創造出人工鑽木取火的法子,人類才有了自己取的第一把火。此法後世一直沿襲,曾經歷了數千年之久。這一古老傳說,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從利用自然火,進步到人工取火的情況。
周代,鑽木取火之法已經大行。古代所鑽之木,一年之中,根據不同季節,還要隨時改變。《周禮·月令》規定:
春天用柳,夏天用棗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樹,冬天用槐檀,這叫"改火"或"更火"。因為,古人認為:只有根據木的顏色,與四時相配,才能得火,反之則不能得火。
也就是說,每逢換季之時,就要改新火。到了南朝,當時仍行鑽木取火,但取消過了"更火"這一風俗,不實行改木。
到了唐代,鑽木取火之法,更加廣泛流行。唐杜甫《清明詩》:"旅雁上雲歸此塞,家人鑽火用青楓。
"青楓是楓木,用於春日取火。崔元翰詩:"操舟眾工立禁岸,溼櫓鑽火磨星紅。
"溼的木櫓也可出火,說明凡木皆可出火。有趣的是每逢寒食節,為了紀念介子推,有禁火而寒食的習俗。因此,每年冬天儲存下來的火焰熄滅了。
到了清明,又重新鑽木取火。唐代皇帝在每年清明日要舉行隆重的賜火儀式,把新的火種賜給群臣,以表示對大臣的寵愛。
金燧:金燧,即向太陽取火。在周代,除木燧外,兼用金燧取火。
《周禮》載:秋官避開炬,負責用"夫燧"向太陽取明火。夫燧,是古人在日下取火的一種用具。
它是用金屬製成的尖底杯,放在日光下,使光線聚在杯底尖處。杯底先放置艾、絨之類,一遇光即能燃火。因此,夫燧即金燧。
另外,《考工記》記載了用金錫為鏡,其凹面向日取火的方法。可見,我國在四千年前已有使用光學原理取火的技術了。
取了漢代,仍用金燧取火。當時也叫陽燧。即用銅鏡向日取火,也用艾引火燃燒。
到了宋代,仍然流行金燧取火之法。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一段詳細的記載:用凹面銅鏡放在太陽下,其光都聚向內。
在離鏡一二寸處,光聚為一點,大如麻菽,觸物即著火。實際上這就是今天的凸面玻璃鏡。如果我們拿這玻璃鏡,向著太陽,鏡也會聚如豆,再用易燃物放在底下,頃刻間即可得火。
古代沒有玻璃,故用金鏡。現代的太陽灶就是從這一道理髮展而來的。過去古人出門,身邊都帶著燧。
因為那時的燧為尖頂杯,體積很小,都佩帶腰間以備用。但以陽燧取火,有個不足之處,就是天陰或夜晚就不能取到火。故古人往往是"左佩金燧,內佩木燧"。
這樣,有太陽就以金燧取火,沒有太陽則以木燧取火。
以石敲火:到了魏晉六朝,已經有以石敲火了。敲石所發的火,叫"石火"。
潘岳詩:"煩如敲石火"。劉勰在《新論·惜時》中,曾形容人的短促一生,猶如"石火"。
到唐時,敲石取火者更多。柳宗元詩:"夜發敲石火,山林如晝明"。
白居易詩:"深爐敲火煮新茶,石火光中寄此身"。
古代以石敲火之法,是用鐵片與石相撞,下面在放著"火絨",當火星落在絨上,燃燒時,再用"取燈"接引,即取得火。火絨,是艾或紙,加以硝水製成,揉之使軟,極易**。"取燈",北方叫"發燭",以褪皮麻秸做成小片狀,長五六寸,塗硫磺於首,遇火即燃,用以發火。
在南方,發燭則用松木或杉木製成。高士奇《天祿識餘》中記載:"杭人刻松木為小片,其薄似紙,溶硫磺塗木片頭,作為接火之用。
"宋時,民間劈小杉條,並染上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迅即得火,人呼之為"引光奴"。後來一些以此為業者,則呼之為"火寸"。以石敲火之法盛生後,必須有引燃物配合,所以"發燭"、"火寸"等助燃物的行業就逐步發展起來。
光緒初年,火柴還未盛行。當時取火技術又進了一步,用一種叫"火鐮"的工具。這種火鐮,縫皮為包,安鐵為刃內裝火石一片,火絨一團,如果要用火,取火絨豆許,放在石上,再用鐵刃撞擊,能發出火星,頃刻間就得火,是當時吸旱菸者不可離身之物。
後來有了火柴,火鏡、火石、火絨等物就逐漸衰落了,最後消失。
古代人用什麼計時?古代人是怎樣計時的
我國古代的計時工具有 1.日晷。日晷又稱 日規 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製的指標和石制的圓盤組成。2.圭表。圭表是我國古代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由 圭 和 表 兩個部件組成。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杆和石柱,叫做表 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3.漏刻...
中國古代最會花錢的人,古代人怎樣花錢?
石崇曾與貴戚晉武帝的舅父王愷以奢靡相比。王愷飯後用糖水洗鍋,石崇便用蠟燭當柴燒 王愷做了四十里的紫絲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錦步障 王愷用赤石脂塗牆壁,石崇便用花椒。晉武帝暗中幫助王愷,賜了他一棵二尺來高的珊瑚樹,枝條繁茂,樹幹四處延伸,世上很少有與他相當的。王愷把這棵珊瑚樹拿來給石崇看,石崇看後,...
古代的人們都是怎麼取暖的,古代人冬天如何取暖?宮廷又是怎麼取暖呢??
瑪魯巴 以前都是燒柴火啊 到了宋代的時候,煤炭開採才開始普及的,有錢的人家轉用煤炭取暖 同心斷金 從衣著 建築 火坑 火塘 地炕 壁爐 火牆方面介紹。衣著 中國古時所謂的布,一般是指麻布,人們用 布衣 一詞形容平民百姓,是因為窮人穿不起絲織品,只能以麻布蔽體。自秦漢迄唐宋一千五百年間,絲麻維繫著數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