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鑿壁偷光záo bì tōu guāng
鑿壁偷光的中文解釋
以下結果由漢典提供詞典解釋
【解釋】:原指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出自】:《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示例】:一個說要用功,古時候曾有「囊螢照讀」「~」的志士。 ◎魯迅《且介亭雜文·難行和不信》
【近義詞】:囊蟲映雪、穿壁引光、廢寢忘食
【反義詞】:不學無術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原文匡衡⑴,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⑵,衡乃穿壁⑶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⑷大姓⑸文不識⑹,家富多書,衡乃與⑺其傭作⑻而不求償⑼。
主人怪⑽,問衡,衡曰:「願⒁得主人書遍⑾讀之。」主人感嘆,資⒂給以書,遂⑿成大學⒀。
時人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
解人頤。鼎。衡小名也。
時人畏服之如是。聞者皆解頤歡笑。衡邑人有言詩者。
衡從之與語。質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衡追之。曰先生留聽。更理前論。
邑人曰窮矣。遂去不返。編輯本段註釋
(1) 匡衡:西漢經學家。
(2) 逮:到,及。不逮,指燭光照不到。
(3) 穿壁:在牆上打洞。穿:鑿。
(4) 邑人:謂同縣的人。古時「縣」通稱為「邑」。
(5) 大姓:富戶;大戶人家。
(6) 文不識:不識字。
(7) 與:幫助。
(8) 傭作:被僱傭勞作。
(9) 償:值,指報酬(回報)。
(10)怪:以......為奇怪。
(11)遍:盡。
(12)遂:終於。
(13)大學:有學識的人。
(14)願:希望。
(15)資:資助,借給。
(16)得:得到。
(17)屣:鞋子。
(18)以:讀。
(19)解人頤:使人開懷大笑。頤,臉頰。
(20)挫服:折服。
(21)《詩》:此指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22)聞:聽。
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隔壁燭光透不過來,匡衡就在牆壁鑿了一個洞引進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
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家中富有有很多藏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辛勤勞作,卻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他說:
「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借給他書。最終匡衡成了有學識的人。
希望能幫你
2樓:盜號全家4光
讚揚了匡衡勇於戰勝艱苦的條件,勤奮的讀書的精神;為我們樹立刻苦讀書的好榜樣。
3樓:撲到·萌神小仙
有一個有錢人和窮人是鄰居,有錢人家的孩子不好好學習,窮人家的孩子學習好,可是家裡窮,沒錢買燈,一天晚上,窮人家的孩子在讀書,突然看見牆上有個小洞,透出一絲光,是富人家點著燈,正好牆上有個洞,光就透了出來,窮人家的孩子看見後,就把洞鑿大看書
4樓:匿名使用者
拼音záo bì jiè guāng
釋義鑿壁借光
原指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後用來形容讀書勤奮刻苦。也稱「鑿壁偷光」。
出處《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作者關於《西京雜記》的作者。歷來尚有非議,但是我們一般認為是東晉 葛洪(284—364),字稚川,號抱朴子,東晉丹陽句容人,道教理論家, 其著作還有《抱朴子》、《神仙傳》等。
原文匡衡⑴,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⑵,衡乃穿壁⑶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⑷大姓⑸文不識⑹,家富多書,衡乃與⑺其傭作⑻而不求償⑼。
主人怪⑽,問衡,衡曰:「願⒁得主人書遍⑾讀之。」主人感嘆,資⒂給以書,遂⑿成大學⒀。
時人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
解人頤。鼎。衡小名也。
時人畏服之如是。聞者皆解頤歡笑。衡邑人有言詩者。
衡從之與語。質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衡追之。曰先生留聽。更理前論。
邑人曰窮矣。遂去不返。
註釋(1) 匡衡:西漢經學家。 (2) 逮:
到,及。不逮,指燭光照不到。 (3) 穿壁:
在牆上打洞。穿:鑿。
(4) 邑人:謂同縣的人。古時「縣」通稱為「邑」。
(5) 大姓:富戶;大戶人家。 (6) 文不識:
不識字。 (7) 與:幫助。
(8) 傭作:被僱傭勞作。 (9) 償:
值,指報酬(回報)。 (10)怪:以......
為奇怪。 (11)遍:盡。
(12)遂:終於。 (13)大學:
有學識的人。 (14)願:希望。
(15)資:資助,借給。 (16)得:
得到。 (17)屣:鞋子。
(18)以:讀。 (19)解人頤:
使人開懷大笑。頤,臉頰。 (20)挫服:
折服。 (21)《詩》:此指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22)聞:聽。 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隔壁燭光透不過來,匡衡就在牆壁鑿了一個洞引進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家中富有有很多藏書。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辛勤勞作,卻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
」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借給他書。最終匡衡成了有學識的人。
白話故事
故事(一) 西漢時期,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裡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
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
揹著揹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裡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
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故事(二) 漢朝時,少年時的匡衡,非常勤奮好學。 由於家裡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幹許多活,掙錢餬口。
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
他的鄰居家裡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氣,對鄰居說:「我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
」鄰居一向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惡毒地挖苦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麼書呢!」匡衡聽後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牆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他藉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飢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 匡衡讀完這些書,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他想繼續看多一些書的願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
「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裡白乾活不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後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啟示它讚揚了匡衡勇於戰勝艱苦的條件,勤奮的讀書的精神;為我們樹立刻苦讀書的好榜樣。 條件再艱苦並不能成為學習的障礙,缺乏條件可以創造條件,學習關鍵在於願意學習以及擁有頑強的意志。 匡衡字稚圭,勤奮好學。
可是家境貧寒,晚上想讀書而無燭照明。鄰居家倒是每到夜晚,總燭光明亮,可惜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裡。怎麼辦呢?
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鄰舍的那堵牆壁鑿開以引鄰居家的燭光來讀書。後人即用「鑿壁、空壁、偷光、偷光鑿壁、鑿壁借輝、借光」等指勤學苦讀,有時也引申為求取他人教益。出自這個故事的成語是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好學)。
這個成語表面上的意思是借鄰舍的燭光讀書。而現在用這個成語來形容勤學苦讀。
拼音záo bì jiè guāng
釋義鑿壁借光
原指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後用來形容讀書勤奮刻苦。也稱「鑿壁偷光」。
出處《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作者關於《西京雜記》的作者。歷來尚有非議,但是我們一般認為是東晉 葛洪(284—364),字稚川,號抱朴子,東晉丹陽句容人,道教理論家, 其著作還有《抱朴子》、《神仙傳》等。
原文匡衡⑴,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⑵,衡乃穿壁⑶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⑷大姓⑸文不識⑹,家富多書,衡乃與⑺其傭作⑻而不求償⑼。
主人怪⑽,問衡,衡曰:「願⒁得主人書遍⑾讀之。」主人感嘆,資⒂給以書,遂⑿成大學⒀。
時人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
解人頤。鼎。衡小名也。
時人畏服之如是。聞者皆解頤歡笑。衡邑人有言詩者。
衡從之與語。質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衡追之。曰先生留聽。更理前論。
邑人曰窮矣。遂去不返。
註釋(1) 匡衡:西漢經學家。 (2) 逮:
到,及。不逮,指燭光照不到。 (3) 穿壁:
在牆上打洞。穿:鑿。
(4) 邑人:謂同縣的人。古時「縣」通稱為「邑」。
(5) 大姓:富戶;大戶人家。 (6) 文不識:
不識字。 (7) 與:幫助。
(8) 傭作:被僱傭勞作。 (9) 償:
值,指報酬(回報)。 (10)怪:以......
為奇怪。 (11)遍:盡。
(12)遂:終於。 (13)大學:
有學識的人。 (14)願:希望。
(15)資:資助,借給。 (16)得:
得到。 (17)屣:鞋子。
(18)以:讀。 (19)解人頤:
使人開懷大笑。頤,臉頰。 (20)挫服:
折服。 (21)《詩》:此指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22)聞:聽。 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隔壁燭光透不過來,匡衡就在牆壁鑿了一個洞引進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家中富有有很多藏書。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辛勤勞作,卻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
」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借給他書。最終匡衡成了有學識的人。
白話故事
故事(一) 西漢時期,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裡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
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
揹著揹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裡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
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故事(二) 漢朝時,少年時的匡衡,非常勤奮好學。 由於家裡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幹許多活,掙錢餬口。
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
他的鄰居家裡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氣,對鄰居說:「我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
」鄰居一向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惡毒地挖苦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麼書呢!」匡衡聽後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牆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他藉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飢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 匡衡讀完這些書,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他想繼續看多一些書的願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
「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裡白乾活不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後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啟示它讚揚了匡衡勇於戰勝艱苦的條件,勤奮的讀書的精神;為我們樹立刻苦讀書的好榜樣。 條件再艱苦並不能成為學習的障礙,缺乏條件可以創造條件,學習關鍵在於願意學習以及擁有頑強的意志。 匡衡字稚圭,勤奮好學。
可是家境貧寒,晚上想讀書而無燭照明。鄰居家倒是每到夜晚,總燭光明亮,可惜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裡。怎麼辦呢?
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鄰舍的那堵牆壁鑿開以引鄰居家的燭光來讀書。後人即用「鑿壁、空壁、偷光、偷光鑿壁、鑿壁借輝、借光」等指勤學苦讀,有時也引申為求取他人教益。出自這個故事的成語是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好學)。
這個成語表面上的意思是借鄰舍的燭光讀書。而現在用這個成語來形容勤學苦讀。
鑿壁借光的閱讀答案 謝謝,鑿壁借光的閱讀答案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鄰居有燭而不逮 逮 及,達到 衡乃與其傭作 傭 做傭人 資給以書 資 供給,資助 以 把 遂成大學 遂 於是,就 2 翻譯下面的句子。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譯文 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居家的光,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 譯文 匡衡於是就到他家...
鑿壁借光的翻譯,鑿壁借光的文言文翻譯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 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
「鑿壁借光」這個成語形容什麼,鑿壁借光 從字面上是什麼意思?現在用這個成語來形容什麼?
鑿壁借光 開放分類 古文 文言文 西京雜記 西行雜記 西京要記 鑿壁借光 西京雜記 作者 葛洪 284 364 字稚川,號抱朴子,東晉丹陽句容人,道教理論家,其著作還有 抱朴子 神仙傳 等 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