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天上飛
運用了兩個典故,具體如下:
1、《隋書·天文志》
「西陸」指代秋天。《隋書·天文志》中:「日循黃道東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
(日)行東陸謂之春,行南陸謂之夏,行西陸謂之秋,行北陸謂之冬。」這裡「西陸」就有了秋天的意思了。
2、《左傳·成公九年》
南冠:楚國的帽子,指代囚犯。在此指詩人自己。
《左傳·成公九年》載:「晉侯觀于軍府,見鍾儀,問之曰:『南冠而摯者誰也?
』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因楚國在南方,南冠一詞,便由此而生。
後人借來用以指囚犯。
2樓:水雲深浪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詩人採用第一人稱的形式,假借蟬的口氣來寫蟬,表面看來是蟬在自說自話,其實全部是詩人自己的心聲。全詩採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比喻成蟬。全篇還採用雙關的手法,從頷聯開始,句句寫的都是蟬,但句句其實又都是自己。
那「玄鬢影」和「白頭吟」,既是蟬,也是囹圄中的自己。那「露重」和「風多」既是蟬的境遇,也是自己的遭際。而結尾的蟬的一問,其實就是作者自己的聲聲吶喊。
一首好的詠物詩,常常有意無意地,有深有淺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願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這需要我們細加體會。如駱賓王《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詩中的「蟬」即是作者的自況。前兩聯點明因蟬聲而觸發的滿腹憂思。想想自己仕途坎坷,屢遭困厄,今又陷於冤獄,未老先衰,怎能禁得住這寒蟬的哀鳴!
頸聯即切合秋蟬的處境,又是詩人不幸遭遇的真實寫照。尾聯「高潔」二字,是「居高食潔」的蟬性的濃縮。這兩句將所詠之蟬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直接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憤之情。
早在魏晉時期,生逢亂世而不屈流俗的文人們發現了蟬的另一面。曹植視蟬為「貞士」陸士龍交蟬引為「至德之蟲」,故蟬這一意象又被文人們賦予高潔之物並以自喻的內涵,唐代尤盛。如虞世南寫《蟬》,詩云: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非自遠,非是藉秋風」。蟬的形象是高飲露,流響自遠。而詠物詩以「託物言志、借物抒懷」為旨歸,詩人無非借蟬抒發自己的品質高潔,才華絕倫的慨嘆,但也流露出懷才不遇,才無所用的無奈。
這種為己鳴屈的心理,唐代詩人喜歡用直接詠蟬的方式來表達。「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寫了一首著名的《在獄詠蟬》,詩云: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詩中作者借蟬自喻,將自己遭讒被誣,身陷囹圄之境與蟬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相對應,蟬之困境與己之困厄相互折射,以此凸現雖高潔而無人信,既困厄而無人憐的悲慘遭際。
同樣,晚唐詩人李商隱也寫了一首《蟬》詩,全詩如下: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蟬飲露悲鳴,卻不被高樹同情。而詩人本在仕途中也如梗蓬漂泊無依。人與蟬似乎同病相憐。
最後,詩人發出對人生的慨嘆,即如蟬一樣守住清貧,守住高潔。真可謂蟬人合一,物我同化。至此,高潔而多厄的蟬意象就成了對文人的人生際遇的整體觀照,也因此凝成了厚重而豐富的「蟬聲情結」,不難設想,中國的古代文苑中少了蟬聲,那就少了熱鬧多了寂寞。
中國的文人也少了份情感寄託和心理歸依。畢竟,高柳有蟬鳴,聲聲總關情
3樓:匿名使用者
在獄詠蟬
駱 賓 王
西陸蟬聲唱〔1〕,南冠客思侵〔2〕。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3〕。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4〕。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5〕?
〔1〕西陸:指秋天。〔2〕南冠:
用《左傳》典故。楚人鍾儀被囚於晉,「南冠而縶(執)」(戴楚帽而被縛)。後世遂以「南冠」指代囚犯。
作者作此詩時,身陷獄中,故以「南冠」自指。客思侵:聽到秋蟬高唱,思念家園的心情格外深切。
〔3〕玄鬢:古代婦女將頭髮梳成如蟬翼的式樣,叫蟬鬢。句中稱蟬鬢為玄鬢,是擬人化的手法。
白頭:指詩人自己。吟:
指蟬鳴。作者在詩前自序中深感年華易逝,「未搖落而先衰」,因有白頭之嘆。以上兩句大意是:
身陷獄中,本已憂思重重,有白頭之嘆,更加上這烏黑的蟬翼在眼前閃爍,悽切悲涼的蟬聲在耳際迴響,怎能經受得住呢?〔4〕「露重」兩句大意是:秋寒露重,蟬翼沉重,難以高舉遠飛;風聲蕭瑟,容易掩沒蟬唱,使之難以遠響。
〔5〕高潔:蟬高棲樹上,餐風飲露,古人用以象徵清高潔白的品質。表:
表白。予:我。
以上兩句大意是:世上沒有人相信你(指蟬)高潔的品格,和你一樣,又有誰將我的襟懷向世人表白呢?
4樓:匿名使用者
駱賓王,義烏人。七歲能屬文,尤妙於五言詩,嘗作《帝京篇》,當時以為絕唱。初為道王府屬,歷武功主簿,又調長安主簿。
武后時,左遷臨海丞,怏怏失志,棄官去。徐敬業舉義,署為府屬,為敬業草檄(即著名的《討武zhao(上明下空)檄》),斥武后罪狀。武后讀之,矍然嘆曰:
「宰相安得失此人?」,情景彷彿當年曹操欣賞陳琳一般。敬業事敗,賓王亡命,不知所終。
中宗時,詔求其文,得數百篇,整合十卷。駱賓王素以神童著稱,七歲時寫的《鵝》描畫生動,童叟皆誦,可見其之早慧。其文才過人,多有長作,文辭清麗,意象生動;意蘊豐富,有感人肺腑之力。
代表作有《鵝》、《在江南贈宋五之問》、《疇昔篇 》、《在獄詠蟬》、《棹歌行》、《詠美人在天津橋》、《早發諸暨》、《秋晨同淄川毛司馬秋九詠》等,其中除《鵝》外以《在獄詠蟬》為最著名,該詩託物言志,以幽棲高樹,餐風飲露的蟬寄寓自己高潔之志,然蟬露重飛難,風淹其鳴,而我又身陷囹圄,壯志難酬;自己和蟬的處境何其相似,不禁感傷之至,讀來令人泫然涕下。《詠美人在天津橋》一詩中的美人亦刻畫的相當生動,使人心儀神往。其詩編為三卷(全唐詩上卷第七十七,七十八,七十九)。
西陸蟬聲唱〔1〕,南冠客思侵〔2〕。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3〕。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4〕。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5〕?
〔1〕西陸:指秋天。
〔2〕南冠:用《左傳》典故。楚人鍾儀被囚於晉,「南冠而縶(執)」(戴楚帽而被縛)。
後世遂以「南冠」指代囚犯。作者作此詩時,身陷獄中,故以「南冠」自指。客思侵:
聽到秋蟬高唱,思念家園的心情格外深切。
〔3〕玄鬢:古代婦女將頭髮
成如蟬翼的式樣,叫蟬鬢。句中稱蟬鬢為玄鬢,是擬人化的手法。白頭:
指詩人自己。吟:指蟬鳴。
作者在詩前自序中深感年華易逝,「未搖落而先衰」,因有白頭之嘆。以上兩句大意是:身陷獄中,本已憂思重重,有白頭之嘆,更加上這烏黑的蟬翼在眼前閃爍,悽切悲涼的蟬聲在耳際迴響,怎能經受得住呢?
〔4〕「露重」兩句大意是:秋寒露重,蟬翼沉重,難以高舉遠飛;風聲蕭瑟,容易掩沒蟬唱,使之難以遠響。〔5〕高潔:
蟬高棲樹上,餐風飲露,古人用以象徵清高潔白的品質。表:表白。
予:我。以上兩句大意是:
世上沒有人相信你(指蟬)高潔的品格,和你一樣,又有誰將我的襟懷向世人表白呢?
詩人採用第一人稱的形式,假借蟬的口氣來寫蟬,表面看來是蟬在自說自話,其實全部是詩人自己的心聲。全詩採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比喻成蟬。全篇還採用雙關的手法,從頷聯開始,句句寫的都是蟬,但句句其實又都是自己。
那「玄鬢影」和「白頭吟」,既是蟬,也是囹圄中的自己。那「露重」和「風多」既是蟬的境遇,也是自己的遭際。而結尾的蟬的一問,其實就是作者自己的聲聲吶喊。
5樓:倫水昀
《隋書·天文志》:「日循黃道東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東陸謂之春,行南陸謂之夏,行西陸謂之秋,行北陸謂之冬。」
楚冠,這裡是囚徒的意思。用《左傳·成公九年》,楚鍾儀戴著南冠被囚於晉**府事。深:一作「侵」。
詩詞大會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沉",其中"南冠"是什麼意思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6樓:匿名使用者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詩人採用第一人稱的形式,假借蟬的口氣來寫蟬,表面看來是蟬在自說自話,其實全部是詩人自己的心聲。全詩採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比喻成蟬。全篇還採用雙關的手法,從頷聯開始,句句寫的都是蟬,但句句其實又都是自己。
那「玄鬢影」和「白頭吟」,既是蟬,也是囹圄中的自己。那「露重」和「風多」既是蟬的境遇,也是自己的遭際。而結尾的蟬的一問,其實就是作者自己的聲聲吶喊。
一首好的詠物詩,常常有意無意地,有深有淺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願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這需要我們細加體會。如駱賓王《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詩中的「蟬」即是作者的自況。前兩聯點明因蟬聲而觸發的滿腹憂思。想想自己仕途坎坷,屢遭困厄,今又陷於冤獄,未老先衰,怎能禁得住這寒蟬的哀鳴!
頸聯即切合秋蟬的處境,又是詩人不幸遭遇的真實寫照。尾聯「高潔」二字,是「居高食潔」的蟬性的濃縮。這兩句將所詠之蟬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直接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憤之情。
早在魏晉時期,生逢亂世而不屈流俗的文人們發現了蟬的另一面。曹植視蟬為「貞士」陸士龍交蟬引為「至德之蟲」,故蟬這一意象又被文人們賦予高潔之物並以自喻的內涵,唐代尤盛。如虞世南寫《蟬》,詩云: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非自遠,非是藉秋風」。蟬的形象是高飲露,流響自遠。而詠物詩以「託物言志、借物抒懷」為旨歸,詩人無非借蟬抒發自己的品質高潔,才華絕倫的慨嘆,但也流露出懷才不遇,才無所用的無奈。
這種為己鳴屈的心理,唐代詩人喜歡用直接詠蟬的方式來表達。「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寫了一首著名的《在獄詠蟬》,詩云: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詩中作者借蟬自喻,將自己遭讒被誣,身陷囹圄之境與蟬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相對應,蟬之困境與己之困厄相互折射,以此凸現雖高潔而無人信,既困厄而無人憐的悲慘遭際。
同樣,晚唐詩人李商隱也寫了一首《蟬》詩,全詩如下: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蟬飲露悲鳴,卻不被高樹同情。而詩人本在仕途中也如梗蓬漂泊無依。人與蟬似乎同病相憐。
最後,詩人發出對人生的慨嘆,即如蟬一樣守住清貧,守住高潔。真可謂蟬人合一,物我同化。至此,高潔而多厄的蟬意象就成了對文人的人生際遇的整體觀照,也因此凝成了厚重而豐富的「蟬聲情結」,不難設想,中國的古代文苑中少了蟬聲,那就少了熱鬧多了寂寞。
中國的文人也少了份情感寄託和心理歸依。畢竟,高柳有蟬鳴,聲聲總關情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詩人採用第一人稱的形式,假借蟬的口氣來寫蟬,表面看來是蟬在自說自話,其實全部是詩人自己的心聲。全詩採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比喻成蟬。全篇還採用雙關的手法,從頷聯開始,句句寫的都是蟬,但句句其實又都是自己。那...
詩詞大會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沉 ,其中 南冠 是什麼意思
生活情感老師 十詞作為 文學是伴隨著 一起興起的,而且興起的內容也非常的多。有關雨的古詩詞散文 歌曲文學作品成語 中國古代文學中的詩詞戲曲等體裁與 有何關係 眾所皆知,史上第一部詩集被稱為詩歌,也就是所謂的詩經。詩經中有 專詩三百,每一屬 首都是民間傳唱比較廣泛而又比較有意義的。那時候,還沒有誰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