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生老病死的恐懼

時間 2021-07-03 11:37:00

1樓:e猴啥亢

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什麼?生、老、病、死苦。那麼當你面對生、老、病、死,恐懼嗎?當然恐懼。

要幫人怎麼幫呢?無非就是幫他至少暫時地消除恐懼。

我們講佛教的兩個例子吧。比如說臺灣證嚴法師的慈濟功德會,他們遍佈全球60多個國家,有幾千萬會員,她做了什麼事?“病”,幫助人至少暫時地消除對病的恐懼,提供好的醫療、提供好的幫助,慈濟功德會為什麼能做得這麼大?

因為他抓住了根子,做了這個“病”字就能夠做得很大。所以做事情要做到根源上去,抓住生、老、病、死苦才是根本,抓住枝末做不大的。看問題看到本質上去,幹活幹到根子上去就對了。

佛光山做了什麼?人無非一個是“病”,一個是“笨”嘛。佛光山做的就是怎麼解決笨的問題。

他們辦了南華大學、佛光大學、西來大學,辦了十幾所大學,解決的就是怎樣讓人穿透無明、開啟智慧,所以佛光山也能做得非常大,非常非常有影響啊。

所以我們回到問題本身,其實每個人都是要面臨生、老、病、死的恐懼呀,除非明心見性了,或者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至少是有把握一定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修行成就了,這樣他就真的是無有恐怖,沒有恐懼心了,否則是無法真正地徹底消除內心恐懼的,這是個真實相。但是,我們通過學佛,通過修禪,我們就走在生命覺醒的道路上了,我們就可以無限趨近於消除內心恐懼。不是真正徹底消除內心恐懼,而是無限趨近於消除內心恐懼。

我們看,公元前2年佛法就傳入中國,那時候,其實中國的文明已經非常燦爛,諸子百家已經非常輝煌了。從春秋時候開始一直髮展了幾百年,文化已經非常輝煌燦爛了。作為一種異質文化,佛法為什麼能夠傳入中國,而且迅速地能夠紮下根來。

一定是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缺失了某一塊,而佛教彌補了中國固有傳統文化的一個巨大不足,那就是缺乏對人生命本身的關懷,缺乏對生老病死的關注。

儒家關注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提倡仁義禮智信,關注怎麼樣讓這個社會成為一個有禮儀、有道德的和諧社會、一個穩定的社會。那麼她關注的是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倫常。

道家關注的是人與大自然的關係,通過關注大自然怎樣能夠長生;那墨家關注的是什麼?是兼愛非攻;韓非子和商鞅關注的是法家,關注的是帝王之術,關注的是駕馭之道。

有沒有看到,他們至少沒有重點關注人的生命本身,沒有去關注生、老、病、死。所以佛教的核心關注很簡單,就是一個焦點,關注生、老、病、死。那怎樣能夠穿透對生、老、病、死的恐懼呢?

因為有這麼一個巨大的需求,所以佛教才能夠在中國文化已經很燦爛、很繁榮的時候,依然能夠紮下根來,而且越來越枝繁葉茂。

那麼,我們現代人總是以忙碌或者總是給自己找點活幹,不會閒著,這樣來暫時掩蓋內心對於老、病、死的恐懼,這個其實是掩耳盜鈴的愚蠢做法。假裝看不見,你不關注就不存在了嗎?其實你要面對才是對的呀!

美國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在所有大學全面地推行一門通識教育課程——“死亡學”,教人如何面對死亡。我們大學堂講《生死禪》的時候就提到過了,其實由生死可以開創一門“生死學”,要面對才是有智慧的做法。

2樓:大雄

明白肉身和精神結合成的人相不是我,就可以消除生、老、病、死帶來的恐懼。

如何安慰面對生老病死而感到害怕的老人家

儘管我不是心理專家。不過還是說幾句 老人老了。認為自己身體不行了。總是終日惶恐後一輩應該好好安慰他們。時不時陪他們出去散散步。身體允許。建議出去散心。讓他們感受一下年輕時的心態。最重要的。多陪陪他們才是最實際的。 老人總是怕死,我們做子女的應該用善意的謊言去安慰,讓他們覺得還有希望啊, 心理暗示。心...

你怎樣看待生老病死,如何看待生老病死?

大智弱愚,大巧若拙 有些東西平時不是完全不想,要一帶而過,人在旅途,幸福的生活是每天好好的生活享受人生,如果老惦記人生旅途的終點或者其他特殊問題,就會白白錯過旅途中的風景,其實這些旅途中的風景就構成了你的人生。付費內容限時免費檢視 回答親,您好!您的問題我這邊已經看到了,正在努力整理答案,稍後五分鐘...

生老病死的句子傷心,生老病死傷感句子

1 生老病死,一切都是自然現象 人生自古誰無死,只要常活我心中。2 生老病死乃一切生物的客觀規律,誰也逆轉不了。人總是無憂無慮地來到世間,最後又牽掛著離開凡塵。生命是最寶貴的東西,失去生命,便失去一切。3 生老病死乃一切生物的客觀規律,誰也逆轉不了,但實踐又證明,生活無節,心胸狹窄,就會縮短生命,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