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對大學生有什麼期望?我們應該怎樣對待

時間 2021-07-16 18:15:26

1樓:心紫荷

近幾年,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世人對教育的重視,在我國,適齡學子上大學的現象在目前已較為普遍.但盲目的自我感覺良好或全然的自我否定都是極為不可取的,對此,我們瞭解社會對我們大學生的期望就顯得頗為重要了

那麼,社會人對我們當代大學生究竟有怎樣的期望呢?對此,xx學院特在2023年暑期針對社會各界人士組織了這次有關社會對大學生期望的問卷調查。調查採用書面問卷和直接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受訪人士身份不限地區不限,含多個省市自治區的各行各業人士。

本次調查共分10個小組,每組一人,自負一區。本次,我負責甘肅地區。

此次調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大學和大學生的認識:第二部分是對大學生的期望與評價。

在被調查者中,有98.8%的人認為讀大學有必要, 資料顯示,人們對讓孩子接受高等教育表現了較高的支援,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對此的認識也越深。而這些認為大學生有必要讀大學的人,普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上大學,這其中有45%的人認為優秀大學生的學習成績最重要,:

而有52%的人則認為交際能力和道德修養相對更重要

2樓:1笑何奈

在“和諧社會視野下的大學生”高階論壇上,“當代中國大學生公眾形象調查”專案組首次向社會公佈了調查結果,社會公眾對當代大學生的評價很不理想。“大學生作為職業學習者,社會期望相對比一般的同齡青年群體要高得多,公眾評價標準的苛刻程度通常會比較高。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以下簡稱“中青院”)青年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盧德平博士這樣解釋箇中原因。

這項調查是由中青院青年發展研究院實施的。2023年7月~8月間,該調查專案組在北京市部分城區的街道、機關、企事業單位面向服務業人員、企事業單位職工、行政部門管理人員、中學生、中學教師、離退休人員等社會群體發放了問卷。據悉,專案組此次公佈調查結果是為了紀念中青院建校20週年。

絕大多數調查物件認為大學生“精神萎靡不振”

調查發現,社會公眾對月消費在300元以下貧困層次的大學生,明顯認知不足。也就是說,在北京,大學生群體在社會上展示的形象幾乎沒有貧困的跡象。相反,富足的適度消費(月消費500元~800元)與略顯奢侈的高消費(月消費800元以上)成為社會公眾認知的主流。

絕大多數調查物件認為大學生目前的主要心理問題是“精神萎靡不振”。

有10%左右的調查物件認為目前大學生存在“自殺傾向”。至於造成這類心理問題的原因,一半以上的調查物件將其歸咎於“就業壓力過大”。盧德平分析,隨著大眾教育時代的來臨,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被社會各階層廣泛認知。

這為發動社會力量解決大學生的就業難題提供了一定的社會**基礎。但同時也應該看到,社會**的壓力與大學生群體對優勢就業崗位近乎急功近利的期待,也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高校辦學的短期化、市場化,從而不同程度地淡化培養有長久發展潛力的優秀人才這一大學的傳統功能。

調查還發現,對目前大學生心理狀況持悲觀態度的人群主要是“中學教師”。盧德平認為,這個群體是從自身職業經歷為出發點進行判斷的。因為“大學生的很多心理問題都可以追溯到中學階段”。

對大學生學習態度的社會評價呈現出明顯的分化趨勢。認為大學生“學習態度較好,能認真完成作業”的百分比(41.7%)與認為大學生“學習態度一般,敷衍了事”的比例(38.8%)基本接近,居於各選項百分比排序的第

一、二位。認為大學生“學習態度非常好”的比例則只有8.5%。總體講,對於大學生學習態度持積極評價的比例和持消極評價的比例基本持平。

由此可以看出,公眾對當下大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精神的評價不太樂觀。

公眾對校園愛情濃度純度不樂觀 中學生最支援大學生談戀愛

大學生戀愛是人們喜歡議論的話題,本次調查也不例外。

盧德平指出,從改革開放初期大學生戀愛的隱蔽狀態到目前公開或半公開的狀況,體現了社會和學校管理層對於大學生戀愛越來越傾向於寬容和理解。但對於大學生戀愛中的愛情濃度和純度,本次調查並未提供特別樂觀的結果。從總體調查結果看,調查物件中只有11.2%的人認為目前大學生談戀愛是出於真誠相愛,而認為是出於“生理、心理需要”、“排遣孤獨”、“大家談,隨大流”的分別佔一定比例。

公眾反對大學生戀愛的主要理由集中在兩點:一是影響學習;二是成功率太低,大學情侶能修成正果走進婚姻殿堂的微乎其微。但中學生(15歲~18歲)這個群體卻非常支援大學生談戀愛,而且對大學生未來感情的走向相當樂觀。

盧德平認為這說明當下的中學生面臨著和大學生同樣的問題,不少人也處於戀愛狀態,他們是在以支援大學生戀愛“向社會爭取最大的戀愛話語權”。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在各種有悖於公共道德或社會倫理規範的行為中,大學生在公共場合“情侶之間的動作過於親密”被視為最普遍、最典型的負面表現。當然,在公共場合有這種表現的青年群體並不限於大學生。而差別就在於,社會公眾對大學生群體公共場合負面表現的評價往往與對大學生群體較高的社會期望聯絡在一起。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大學生群體所肩負的相對重要的社會使命,也使之和一般的社會青年群體之間有區別,因此所面對的道德律令在標準上有所不同。

經過十幾年的變遷,大學生的追求從道德自我完善轉型為商業成功

與高考制度恢復後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學生髮憤苦讀,社會評價普遍較高相對比,上世紀90年代後的大學生群體在社會公眾中的形象確實表現出巨大的反差。“大學生的公共形象大致呈現三個軌跡”,中青院的李江英老師介紹:第一,從精英到大眾的轉變;第二,從純粹的精神追求到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傾向的轉變,大學生群體現在不能超脫於享樂主義的影響,物質慾望超過了實際的消費能力,所以在公眾看來,大學生從精神跌到物質,是完全符合邏輯的;第三是從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到遭遇誠信危機。

經過十幾年的變遷,大學生的追求從道德上的自我完善轉型為商業的成功,所以“大學生在公眾中的形象已經跌到20年的最低點”。但李江英老師認為,大學生的公共形象會隨著大學生社會價值的變化而變化,其精英意識逐漸過渡到大眾思維,對於這個群體,公眾應持理解和寬容的態度。“社會公眾確實對當代大學生的評價不很理想,但是並不等於現在的大學生不如以前的大學生了。

”盧德平這麼說。“過去大學生和現在的大學生角色轉化很多,這種狀況下,大學生是否還是天之驕子呢?”中青院常務副院長陸士楨問。

而事實是,對於這種變化,“大學生和社會都很難認知”,這也造成了大學生本身主觀狀態和社會評價之間存在特別大的差距。

對於這種認知偏差,大學生應該如何面對呢?盧德平說,“大學生引領社會和適應社會是一個悖論。但面對社會評價,你們要客觀地分析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多瞭解一些以前大學生的生存歷史,看看彼此的差距到底在什麼地方。

現在大學生在職業化的趨勢裡,要有歷史意識,不能丟掉傳統社會對於大學生社會使命的要求。

3樓:雨愛

1首頁要把自己定位好,

2雖然大學生學歷高但是經驗少,不要老想著一開始就拿高工資,你還沒這個能力

3但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有熱情,紀律好,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企業會招應屆生的原因

4樓:

沒有期望 走出大學,你才知道怎麼對待?

大學生心理學會會對活動有哪些期望

唐一憨憨 我也是從迷惘期失望期度過起來,大學畢業滿心好奇的我,心中充滿無限的可能,覺得自己一定在一個領域發光發熱做到自己想達到的目的和成就,可事實呢?在學校學的專業出來發現沒有一點幫助,想去做其他領域發現自己一竅不通又不敢嘗試。就這樣一拖再拖,半年的時間裡都在迷茫和自卑當中度過。從而懶惰起來,不想去...

大學生進入社會之前應該學會什麼,大學生在進入社會前應該具備的有哪些

樓主 您好!不是你什麼都沒學到,而是你沒有認真學,實際,在你身邊的每一件事,每一個成功與失敗,那都是經驗,只是在於你用沒用心去學。在我個人認為 要想踏入社會,要從基本學習,去了解社會,去 社會,實際我也是剛剛踏入社會沒有多久,對我來說,最好的意見就是首先從業務員學起,鍛鍊你的口才能力,也需等你走上社...

國家對我們的希望是什麼,國家對大學生的期望是什麼

這個問題比較大!國家肯定是需要人才戰略了!但是我們能不能成為國家希望的人才就不一定了!但是只要能給國家出力!為社會增添正能量就是好樣的!贊!做一個愛國愛家對國家有用的充滿正能量的有責任的人。在法律這方面你對國家有什麼希望 我們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做個對國家有用的棟樑,讓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