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鯨娛文化
皈是迴轉,或是皈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賴。意思為皈向或依靠之意,根據佛法說,眾生在三界六道中輪迴,在生日苦海中浮沉,無依無靠,甚為可憐,但唯有受到三寶的加持。
2樓:相良
隨喜讚歎。
皈依三寶,無需任何條件,一顆真心即可。記得帶兩張免冠相片,用於皈依證。
一般的寺院在每月初一,十五都有皈依法會。你在去之前可以致電寺院查詢具體時間。
另外,皈依和受戒是兩個概念。
建議您先皈依,而後隨**修行,機緣俱足,明理之時,再行受持五戒,菩薩戒。
至您所說的大戒,那是出家人的三壇大戒!在家**的最高戒律是菩薩戒。
皈依的功德利益是非常大的,言語道不盡,願您早日皈依佛門。阿彌陀佛!
【在此鄭重宣告】有些人說:「心中有佛,何需皈依?」這是大妄語,更是在誤導眾生,斷人慧命!
古今無數高僧大德一再強調,學佛修行必須皈依,皈依是解脫的第一步!在此宣告,以正視聽!
3樓:aaa**王
就是一種內心的認可 加入 贊同就是皈依了
三皈五戒 燒香後唸誦
祈請十方諸佛菩薩為**見證,**今天正式皈依佛門,接受五戒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惡鬼,皈依僧不墮旁生。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
盡形壽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亂、不妄語、不飲酒 三遍
4樓:匿名使用者
只要一心向善,處處皆是靈山 現在出家比考公務員都難,還黑麻煩
5樓:女浴室搓澡
皈依和受戒倆嘛事。信佛就可以去寺廟皈依,領個本本,其他一切不變,若能持戒再籌情受戒,能受幾條是幾條。
歸依佛門需要什麼條件
6樓:莫憶千
依據如來的正法規與法律,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擁有虔誠恭敬且正確的信念之外,尚須具備以下的條件:
1、父母親或監護人的同意許可,持父母同意的書面材料和身份證、戶籍證明(由派出所開)、體檢證明,到你認為有緣的寺院。
2、沒有染上會傳染的嚴重疾病(如艾滋病,多種**病等,但傷風感冒不在此例)。
3、沒有債務問題纏身者(如:破產、生意失敗而欠下一身債務者)。
4、沒有違反國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纏身者(指遭**通緝者,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滿出獄者不在此例)。
5、 年齡不小過7歲,不大於60歲。
6、精神健全(指沒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症、羊癲症之類會失去知覺理智而失態之病症)。
7、心理健全、正常(雙性人不可出家)。
8、 要求出家者,須本人自願,信仰虔誠,愛國守法(包括無法律糾紛),父母許可,寺院對要求出家者,經查明身份來歷,認定符合出家條件,經僧團一年以上考察合格(考驗階段要做的事情:背誦五堂功課、學習沙彌律儀、學佛教基礎知),可以拜一個比丘,女性則拜比丘尼為剃度師。
定期在佛前舉行剃度儀式,即剃去鬚髮,以僧裝更換世俗服裝,去俗姓,改姓釋,並由**按各自法派取一法名與法號。並按規定發給度牒。然後經過短期修學,求受十戒,這就成為沙彌或沙彌尼。
沙彌是根據古代印度語音譯的,意義是「息惡行善」者。取得了沙彌或沙彌尼的資格,即為比丘或比丘尼的候補者。(全國漢傳佛教實行度牒僧籍制度的辦法)。
擴充套件資料
在現實社會中,信仰佛教的人也可在各寺廟中舉行皈依儀式。
首先,希望皈依佛門的人,可以去寺廟中與廟中的法師(高僧)交流,與法師講述希望皈依佛門的緣由。若在法師的開導後,法師會判斷是否適合皈依。如若適合,會在不久之後舉行皈依儀式。
皈依分為兩種。一種即在廟中剃度出家。
但法師一般不會建議希望皈依的人剃度,一般都會建議對方皈依佛門,一心向佛,但又不脫離正常的社會生活。皈依後的俗家**被稱為居士,並頒發皈依證。寺廟中會給居士指定師傅,並根據俗家姓名取法名。
俗家**在正常生活中並不必從事各種教內活動,只需定期去廟中找自己的師傅,接受開導。
由於不少老人信仰佛教,他們會在兒孫出生的時候直接將其皈入佛門。這種情況下就不必經過以上的步驟,不過這種兒童一般在佛教氣氛中長大,也可能會重複上述過程。
持有皈依證的俗家**,在一般的非國家級文化遺產的寺廟中,可以免收門票。
7樓:匿名使用者
想出家你必須得放棄好多人世間的喜怒哀樂。我不是出家人但是我一年四季都和**們一起可以說是天天打交道。也聽他(她)們經常說些佛門裡的事。
先宣告我工作原因。也見識到好多打著幌子招搖撞騙的人。如果你耐得住那份孤寂那就真的可以出家了。
想出家也得先找個**度化你也有準入門檻的。
入佛門需要什麼條件?
8樓:akkk吃蘋果
佛門皈依沒有條件,任何人都可以皈依佛門。
成為佛教徒,最基本的衡量標準便是皈依,皈依是成為佛教徒必須履行的入門手續,也是遠離三惡道苦,邁向菩提之道的開端。
皈依三寶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等待三寶庇護,等待三寶為我們安排一切,而是為了使自己最終成為三寶,並不侷限於形象上的三寶,而是三寶具備的內在品質,這才是修行的關鍵所在。
大乘佛教的許多修行法門,都是建立在憶念佛陀功德的基礎上。我們熟悉的《普賢行願品》,便是至高至深、至圓至頓的唸佛法門,其核心思想可以兩句話作為總結,那就是「菩提心的無上觀修,佛陀品質的臨摹方法」。
唸佛,一方面是憶念佛陀功德,但更重要的是臨摹佛陀品質,將這種憶念落實於行動中。所以說,《普賢行願品》的修行是一種深層次的唸佛,直接而切實。
9樓:文子
1.自己身上是不能夠有任何的傳染性疾病的,比如**病、艾滋病這類。
3.要想出家的話肯定也是必須沒有做過任何違反國家法律的事情的,如果你正在打官司或者是處理什麼事物的話,寺院也不會要你。
4. 年齡不小過7歲,不大於60歲。
5.要求出家者,須本人自願,信仰虔誠,愛國守法(包括無法律糾紛),父母許可,寺院對要求出家者,經查明身份來歷,認定符合出家條件,經僧團一年以上考察合格。
10樓:匿名使用者
入佛門當然信佛了,這怎麼也搞不清。這皈依做的也徹底啊!以佛的經典、教言為修行指導,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不對佛生起堅定的信心,其他一切都無從談起。
11樓:丟了心的神
先明白本心,知因果,並非逃避。空門只為修淨心,開悟,並非逃世之所
12樓:謝於藍
要看緣分
信仰佛教必須三寶具足。所謂三寶指 的是佛、法、僧;所以稱為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旦接受,永遠常隨,水火不能 毀,盜賊不能奪,受用無盡,非世間諸寶所能比。
佛寶是指已修行而至福德、智慧圓滿究竟的人。任何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所以,過 去、未來、現在的三世十方諸佛,都是我們皈敬的物件。但在我們這個世界的歷史人物之 中,成佛的,尚只有釋迦牟尼一人。
所謂法寶是指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道理,而我們所知的法寶是釋迦牟尼所說的,因此稱他 為「本師釋迦牟尼佛」。現在所見的法寶是指經、律、論的三藏教典以及祖師們的註解、語 錄,是指導我們如何修行而且必須修行的依準。
所謂僧寶是指正在修學佛法,並且協助他人修學佛法,護持眾生修學佛法的人,是包括 菩薩、羅漢以及凡夫僧尼。可是聖僧的菩薩與羅漢,凡夫見到也不認識;凡夫所接觸的,多 半是凡夫僧,因此,以人間的比丘、比丘尼為僧寶的中心。
僧寶是老師,法寶是教材,佛寶是發明及發現教材的過來人。唯有三寶齊備,才是完整 的佛教;否則僅信三寶之中的佛寶,那和盲目地迷信神鬼無異;僅信三寶中的法寶,則和一 般的學者研究學問無異;僅信僧寶,則和普通人認乾爹、拜乾娘相似,那就不是佛教。
所以皈依三寶,相當於學生到學校註冊,是信佛學佛的開始。唯有註冊之後,有了學 籍,自己才承認是學校的學生,學校也接受你的上課;學生上課是義務,學校授課是責任。 所以,皈依的儀式非常重要;又像夫婦結婚,**就職,黨員入黨,都要經過宣誓和監誓等 的行為,這表示慎重和肯定。
如果不經過皈依三寶的儀式,當然也可以學佛,佛教不會把未皈依三寶的人指為魔鬼; 但是未經皈依三寶儀式的人,在心理上,必定有所推託、躊躇、遲疑,遇到緊要關頭,他們 會說:「我還不是佛教徒,我還不需要遵照佛教的戒律來做。」比如:
懈怠、放逸、邪淫、 妄語、順手牽羊等的惡業和惡習,他們會原諒自己,更不會防範於未然。如果皈依三寶後, 自己會做自我的約束、警惕和警策,也會受到同修及師僧等善知識的鼓勵、督促、規勸,所以,在人格的昇華,道心的增長,修持的努力等各方面都會進入正軌和常軌。
請讀者不要以為皈依不重要,或者誤會尚未懂得佛法和修持,就不夠資格皈依三寶。其 實正因為你尚未修行,不會修行,不懂佛法,而已經知道佛法可信、可學,那就應該趕快先 來皈依三寶。認為自己尚不足以做一個佛教徒的人,更需要現在皈依;皈依之後,不論在心 態、生活、習慣等方面,都有善友、諸佛菩薩、**龍天來協助你、加持你,所以意志力薄 弱,信心不足的人皈依三寶,就會增強你的意志,增加你的信心。
摘自 《學佛群疑》
13樓:利益大眾
你要先得到父母同意喔!之後進佛門修行。要修五戒十善。
14樓:匿名使用者
有緣,能持戒即可。建議先讀讀《菩薩戒本》和《佛遺教經》再考慮出家。
我想歸依佛門,我想皈依佛門 要怎樣做?
灬無雙國士灬 行啊,我就是和尚,不知道你是男是女。我們這裡的規則其實沒有電視裡說的那麼嚴,你儘管放心大膽的來。我們每月的香火錢就好幾萬,運氣好碰上箇中彩票的傻不拉唧的再捐給我們好幾十萬,反正吃喝是不用愁了。我們享受得其實也不賴,我們有專門的娛樂場所,一般來說一個寺廟方圓500裡以內都有一個尼姑庵,中...
皈依佛門後有什麼禁忌呢,皈依佛門後有什麼禁忌
鯨娛文化 皈是迴轉,或是皈投 依是依靠,或是信賴。意思為皈向或依靠之意,根據佛法說,眾生在三界六道中輪迴,在生日苦海中浮沉,無依無靠,甚為可憐,但唯有受到三寶的加持。 旅英縱 阿彌陀佛。皈依三寶皈依佛教。皈依是沒有戒的!一樣可以吃三淨肉,可以吃葷。並沒有很多禁忌。皈依就代表拜佛為老師。自己是佛的學生...
皈依佛門後在家供養什麼最好,皈依佛門後有什麼禁忌
供奉什麼你指的是在家供奉嗎?這個未必一定,看你個人的情況了,有條件的話最後自己家裡設定個小佛堂,沒條件的話也可以不用,好好學佛就是了。對於 是自己的恩人,有經濟條件的應該供養,也可以常常做意供養,比如好吃的,好用的,觀想供養給佛法僧。不但供養自己的 一切清靜出家眾都可以供養。受戒一般在家有五戒 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