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你去買本教材全解上邊有!
2樓:滿城盡帶冰冰棒
童趣[餘]我。 [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
[秋毫]秋天鳥類新生出的纖細羽毛。比喻最細微的事物。毫,細毛。
[故]所以。 [物外]超出事物本身。 [私]暗自,暗暗的。
[擬作]比作。擬,比,比擬。 [向]接近。
[昂首]抬頭。昂,抬。 [項]頸,脖頸。
[素帳]未染色的帳子。 [徐]慢慢地。 [觀]看,觀賞。
[果]果真。 [唳(lì)]鳥鳴。 [怡(yí)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定神]使精神安定。 [以……為……]把……當作……。 [礫(lì)]碎石、碎瓦。
[壑(hè)]坑谷、深溝。 [神遊]遊覽於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滿足。 [興]興趣。
[蓋]有「原來」的意思。 [為(wèi)]被。 [方]正。
[鞭]用鞭子打。 [數十]幾十。 [驅]趕,驅逐。
(二) 通假字
[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三)成語
[明察秋毫]明,視力。察,看清。本來形容目光敏銳,連最微小的東西也看得清。
後形容人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 [怡然稱快]形容內心十分快意。
[龐然大物]外表上龐大的東西。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聲音像雷聲一樣,形容蚊子很多。
二、 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浮生六記·閒情記趣》。作者沈復,清代文學家。
三、 整體把握
本文圍繞「物外之趣」記敘了童年時的幾件趣事:一是把蚊子成雷當作「群鶴舞於空中」、「鶴唳雲端」;二是將叢草、蟲蟻、土礫分別當成樹林、野獸、丘壑,神遊其中;三是觀蟲時驅趕癩蝦蟆。
首段先點明主旨「物外之趣」,二、三、四段記事分述。作者以「物外之趣」統攝幾件事,意在說明他年幼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四、 閱讀**
1. 從第一段來看,小時的我有怎樣的本領、習慣和收穫?
本領: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習慣: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收穫:時有物外之趣。
2. 體現全文中心的詞語是什麼?
物外之趣.
3. 圍繞「物外之趣」寫了哪幾件事?
一 將蚊子擬作白鶴之趣。
二 神遊叢草、土礫、蟲蟻構成的幻境之趣。
三 觀蟲鬥、驅癩蝦蟆之趣。
4. 表現作者心情的詞語有哪些?有怎樣的作用?
詞語:「怡然稱快」、「怡然自得」、「神遊」、「呀然」等。
作用:形象真實地反映了兒童觀物時的心理,表現了「物外之趣」,使讀者如身臨其境。
5. 推測作者將癩蝦蟆「驅之別院」的目的。
可能為「二蟲」復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壞了自己的審美情趣。
6. 第四段表現作者「童稚」的語句是什麼?
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7. 作者獲得「物外之趣」的基礎和關鍵是什麼?
基礎:細緻的觀察。關鍵:豐富的想像。
8. 從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樣得來的?
① 有強烈的好奇心。②有細緻的觀察力。③有豐富的想像力。
《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字三白,號梅逸)著於嘉慶十三年(2023年)的自傳體**。清朝王韜的妻兄楊引傳在蘇州的冷攤上發現《浮生六記》的殘稿,只有四卷,交給當時在上海主持申報聞尊閣的王韜,以活字板刊行於2023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詩《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中「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
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3樓:寳
一.要認真觀察生活.熱愛生活.充滿想象.才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二.第一小題:1.項:脖子.2.果:果然.3.樹林.4.興致.5.正在.6.驅趕.
第二小題:1.能看出秋天鳥類長出的羽毛.
2.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
3.極大極大的東西.
4.夏天.蚊子發出雷鳴似的叫聲
誰知道《列夫 托爾斯泰》的課後練習題答案
斯蒂芬 茨威格 1881 1942 奧地利 國籍 著名 泰西特斯 1907 海濱之屋 1912 和 化身戲子 斯蒂芬 茨威格代表作 恐懼 月光小巷 看不見的珍藏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 斯蒂芬 茨威格稱列夫 托爾斯泰為 列夫 托爾斯泰在1863 1869年創作了長篇歷史 戰爭...
《木蘭詩》課後練習題,木蘭詩練習題及答案
1.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2.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3.互文,對偶 4.互文,排比 5.誇張 6.軍營 1.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弛明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2.朔氣傳金拆,寒光照鐵衣 3.對偶 4.對偶 5.對偶 6.北方 木蘭詩 練習題 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 你說的對 木蘭詩 基礎...
語文版《背影》課後練習答案第一題
7課 背影 一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 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裡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 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