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山中知道
在 是寡人之過也 中,譯為 這
又因為它是判斷句,因此整句譯為 這是我的過錯
(說它是判斷句,因為它裡面有:之)
2樓:寶貝的寶
「是」在古文中有如下幾種解釋:
①正確,與「非」相對。陶淵時《歸去來辭》:「今是而昨非。」
②認為正確。《墨子.尚同上》國君之所是,必皆是之。」
③表示肯定判斷。 《論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之也。」
④指示代詞。此,這。唐.柳宗元《捕蛇者說》:「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清.方苞《獄中雜記》:「是疾易傳染。」
⑤動詞,用在前置的賓語和動詞之間強調賓語《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小國將君是望,敢不唯命是聽。」
是寡人之過中是指示代詞應該翻譯成這而不是這是把是翻譯成這是是一個典型的根據翻譯而得的一個錯誤,有些時候翻譯句子而得的並不能從中直接提取單字,但絕大部分時候是可以的
3樓:飢餓的泡麵貓
是「這、這個原因」等之義
4樓:匿名使用者
要具體的文言文~ 是由很多意思,但在不同文言文中意思不同
「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有道理,有規律,有所作為,有什麼。表示具有某種條件、原因等。
基本字義:
有1、存在:~關。~方(得法)。~案可稽。~備無患。~目共睹。
2、表示所屬:他~一本書。
3、表示發生、出現:~病。情況~變化。
4、表示估量或比較:水~一丈多深。
5、表示大、多:~學問。
6、用在某些動詞前面表示客氣:~勞。~請。
7、無定指,與「某」相近:~一天。
8、詞綴,用在某些朝代名稱的前面:~夏。~宋一代。
以1、用,拿,把,將:~一當十。~苦為樂。~身作則。~鄰為壑。~訛傳訛。~往鑑來。
2、依然,順,按照:~時啟閉。物~類聚。
3、因為:~人廢言。勿~善小而不為。不~物喜,不~己悲。
4、在,於(指時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目的在於:~待時機。~儆效尤。
6、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夢寐~求。
7、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前。~內。
8、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字尾:可~。得~。
9、古同「已」,已經。
擴充套件資料
字形演變
字源解說
文言版《說文解字》:以,用也,從反巳。賈侍中說,巳,意巳實也。象形。
白話版《說文解字》:以,使用。字形採取反寫「已」的方法來造字。賈侍中說,已,表示想法已落實。是個象形字。
近義詞:有因、有為、有何
1、有因:有緣故。
《醒世恆言·薛錄事魚服證仙》:「﹝ 顧夫人 ﹞請了幾個有因的道士,在 青城山 老君廟 裡建醮,祈求仙方,保護少府回生。」
白話釋義:[顧夫人]請了幾個有根據的道士,在青城山老君廟裡建醮,祈求仙方,保護少府起死回生。
2、有為:有作為。
老舍 《四世同堂》三七:「他羨慕 東陽 與 瑞豐 的官運,同時也羨慕他們的年輕有為。」
3、有何:有什麼。
《水滸傳》第五三回:「風過處,一尊黃巾力士出現,躬身稟覆:『我師有何法旨?』」如:有何不可;有何難哉。
文言文中的或什麼意思
6樓:老馬克必須回來
(1)表示選擇或列舉.、
(2)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狀況或行動之間的一個抉擇.
(3)近似、可疑或不肯定.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內(4)兩個詞或兩個短語同義、等義或替換的性質
7樓:匿名使用者
或:有時,有人,有的人,或許
8樓:迷你必死
1.有人
2.有的人
3.有的
4.或許
5.有時
9樓:我真的愛範
表示:有的。。。有的。。。有的。。。
10樓:犁堯岑瑛琭
「或」一般表示的意思可能有以下幾種
1、選擇關係:或者
2、也許:或許
3、物主代詞:有的,有些,比如:小動物們姿態各異,或抓耳撈腮,或安詳睡覺。
下面給出兩句,樓主可練習一下是什麼意思:
1、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代詞)2、殷其弗或亂正四方。――《書·微子》
希望能對樓主有所幫助,謝謝!
文言文中的「之」是什麼意思?
11樓:其凌春潘漪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2、活用為第一人稱
。如君將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說》
3、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二、用作助詞:
1、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2、賓語前置的標誌,不譯。
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3、定語後置的標誌,不譯。如: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4、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5、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三、動詞,譯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12樓:乞丐碗裡的包子
文言文中的「之」不止一個意思
作為動詞有「到,往」的意思
作為代詞可做第三人稱代詞,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也可做只是代詞,意識是「這」
還可以做助詞
13樓:文以立仁
「上」在文言文中的意義大多與現代漢語相同,不需要解釋。不同之處主要有:
1、做名詞(代詞),專指皇帝。這在史書中最常見。結合前後的文字可一看就知。如「以達上聽」,就是要讓皇帝聽得到。
2、做動詞,給皇帝寫報告、請示。如上書、上奏、上疏。這個意義在現代漢語中也用,但指的是上級,如上報。
「致」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14樓:月色孤殤
「致」的讀音是:【zhì】
「致」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
①<動>送;送達。《柳敬亭傳》:「皖帥欲結歡於寧南,致敬亭於幕府。」
②《動》表達;表示。《屈原列傳》:「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③《動》說;回答。《石壕吏》:「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④《動》達到。《勸學》:「假輿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⑤《動》獲得;得到。《送東陽馬生序》:「家貧,無以致書以觀。」
⑥《動》招致;引來。《信陵君竊符救趙》:「致食客三千人。」
⑦《動》招請;招集。《過秦論》:「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⑧《動》致使;使得。《孔雀東南飛》:「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⑨《動》送還;交還。《柳毅傳》:「昔為錢塘長,今則致政焉。
⑩《動》用。《張衡傳》:「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曆算。」
⑪《名》情致;情趣。《蘭亭集序》:「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⑫《形》細密;細緻。《漢書·辛延年傳》:「按其獄,皆文致,不可得反。」
⑬《副》通「至」,極。《與吳致書》:「元瑜書記翩翩,致足樂也。」
「所以」在文言文中有什麼意思
15樓:莣憂草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聖人能知所以。」
2、可與形容詞或動片語成名詞性片語,仍表示原因、情由。《莊子·天運》:「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3、用以,用來。《莊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
4、連詞。表示因果關係。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問,而問舜冠,所以不對。」
5、連詞。表示因果關係。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記·魏公子列傳》:「勝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
6、連詞。表示因果關係。上半句用「因」或「緣」,下半句用「所以」。後來發展為「因為……所以……」的句式。唐劉肅《大唐新語·諧謔》:「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團團。」
7、可以。《易·乾》:「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8、所作,所為。
《論語·為政》:「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康有為注:「以,為也。」
所以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suǒyǐ,意思是指原因,情由,用以,用來。宋蘇洵《幾策·審勢》有記載:「故威與惠者,所以裁節天下強弱之勢也。」
基本解釋
今:表示因果關係,常與「因為」連用 他因為刻苦訓練,所以成績提高很快;
古:……的原因 例句: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晏子使楚》
指實在的情由或適當舉動 忘乎所以
所用;用來 夫仁義辨智,非所以持國也
原因;緣故 故今具道所以。——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16樓:神丶雨祭丨
兩種:1所用;用來
夫仁義辨智,非所以持國也
2原因;緣故
故今具道所以。--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17樓:晴天娃娃愛流淚
所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原因,情由;用以,用來;表示因果關係;可以;所作,所為等。
18樓:哥達尼思
所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在現代文中的意思是一樣的
「及」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19樓:熱詞課代表
qaq為網路詞語,是一種表情,網路**裡常用,是哭的意思。qaq表示悲傷等,qaq有什麼梗?
文言文中「狀」字是什麼意思?
20樓:善良的菟寶寶
形狀;……的樣子。
例句:《核舟記》:「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情形。例句:《信陵君竊符救趙》:「具告以欲死秦軍狀。」
景象。例句:《岳陽樓記》:「予觀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陳述。例句:《中山狼傳》:「先生不服,具狀其囊狼憐惜之意。」
描寫。例句:《黃岡竹樓記》:「幽闃遼夐,不可具狀。」
文體的一種,一般用於下對上敘述事情訴訟。
例句:《獄中雜記》:「李具狀求在獄候春發遣。」
大概。例句:《西門豹治鄴》:「狀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罷去歸矣。」
21樓:江上生月亮
所:用在動詞前,構成「所」字結構,起指代作用,相當於「......的人、事、物、地方」。
如有所語:直譯就是「好像有說的話」,按現代漢語就是「好像說什麼」。
文言文中 略 是什麼意思
22樓:瀛洲煙雨
1、簡略;簡要。
《答司馬諫議書》:「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
譯文:所以(我)只是簡略地給您寫了封回信,不再一一為自己辯解了。
2、巡行;巡視。
《左傳.隱公五年》:「公曰:『吾將略地焉』。」
譯文:隱公說:「我準備到那裡去巡視。」
3、通「掠」。掠奪;奪取。
《荊軻刺秦王》:「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譯文:進軍向北奪取土地,到達燕國南部的邊界。
4、謀略;計謀;策略。
《六國論》:「燕趙之君,始有遠略。」
譯文:燕國和趙國的國君,開始有遠大的謀略。
5、大略;大概;大致。
《赤壁之戰》:「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
譯文:現在曹操已經削平大亂,大致已穩定局面。
6、幾乎;差不多。
《柳敬亭傳》:「敬亭喪失其資略盡。」
譯文:柳敬亭的資財差不多花光。
文言文中「嘗」的意思,在文言文中「嘗」是什麼意思?
青山一尾魚 嘗動詞義 1 形聲字。從旨尚聲。旨 滋味美。本義 辨別滋味 品嚐。天子乃以雛嘗黍。禮記 月令 臣先嚐之。禮記 曲禮 不敢嘗。論語 百鬼迪嘗。漢書 禮樂志 嘗其旨否。詩 小雅 甫田 2 嘗試。嘗,試也。小爾雅 諸侯方睦於晉,臣請嘗人,若何?左傳 襄公十八年 3 經歷。險阻艱難,備嘗之矣。左...
在文言文中上是什麼意思, 屬 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10 工尺譜裡的 do 稱為上 musical note do 11 時間,時候 time 屬 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1 引進動作的時間 處所 範圍 物件 方面 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 在 在 方面 在 中 向 到 自 從 跟 同 對 對於 給 由於 等。2 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 比 ...
「得」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及 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森振華星戊 文言文中一般讀作d 一 作動詞 1.得到,獲得 2.找到 3.得知 4.捕獲 5.成功 完成 6.適,合 7.具備 8.同 德 恩惠,感恩 9.助動詞。能,能夠 10.得意,滿足 11.看到 二 作名詞 1.收穫,心得 2.德,道德,有德之人 三 作副詞 必須,應該 四 作形容詞 合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