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1全部一、 家庭教育的差異
庭教育的重要性被雖然越來越多的家庭認識到,但國內很多家庭把「家庭教育」誤理解為「家庭知識教育」。有些家長安排孩子星期六學電腦,星期天學英語,還要練習鋼琴,背誦唐詩等等,一味地為孩子尋找知識發展方向而忽視了孩子的個性發展。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發現自己的個性需要與家長所安排的不一致,心願不能實現,隨之產生逆反心理,事與願違,甚至造成家庭悲劇。
而在西方,家長則讓孩子自己選擇,愛幹什麼就幹什麼,不是逼迫與苛求,他們比較重視的是引導孩子學會怎樣用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難,怎樣在依賴與自立之間保持平衡,學會生存。所以西方很少見到花季少年因一次考試失利便割腕自殺,也很少見十幾歲的中學生遇到一點挫折便離家出走的情況。國內家長最關心孩子的成績、分數,至於心理、能力、很少過問。
維繫家長與孩子關係的則是成績、分數。而西方家長最關心是孩子是生理和心理健康,否有時代特徵(包括對環境、人格獨立的認識)我們不得不承認國內這一代青少年的自立意識、心理素質與西方同代人有明顯差距。大家知道一位13歲的歐洲小女孩利用假期一個人遊歷了全歐洲,這讓我們想起每年高考填志願,和專業時,不少高三畢業生讓老師、家長為他們作主。
面對知識時代,人才時代,專業分工越來越細,個性特長要求越來越高,而我們學生連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也不明白,怎麼與世界接軌。愛因斯坦說:「要是沒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能力的人,社會的向上發展就不可想象。
高考試期間,更是全家總動員。就拿今年的綠色護考來看,家長考前包賓館、定計程車、考時陪考,自發阻攔正常交通秩序,不準有半點干擾,考後心理諮詢。如此脆弱的一代人如何去迎接世界激烈的競爭。
英國著名哲學家和教育家羅素一貫主張「實施自由教育,提倡給予孩子們更多的自由,使他們學會生存,能根據自己的天性充分地發展。」此外,在形式上也有較大的差異。
中國三代同堂的家庭結構雖有較大的改變,但隔代教育的文化普遍存在。形成了以隔代家庭教育為主的趨勢。第一代教育第三代一般重養輕教,加之老人文化素質偏低,思想老化,所以溺愛多於喜愛,產生了第三代任性、嬌氣、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弊病。
而在西方,根據我們對於所在國家的觀察,整個區域幾乎無一例祖輩老人照管孫輩的情況。我們都共同感到西方傳統的教育觀念是:老人不參教,孩子由自己的父母親自扶養和教育。
在他們看來,兒童小時候得到的呵護越多將來的承受能力越差。相比之下,西方的家庭教育比我國傳統教育更科學,更先進。
二. 教學方法上的差異
教材內容是「一位土耳其人到德國借房子後,擅自改變房子,違背德國法律。教育目的:讓學生瞭解到改動房子要向有關部門提出書面報告。
教學重點:新單詞,介詞的用法。教學手段:
下列一一介紹。
按照我們最新教學法:單詞解釋(利用多**)--句型操練,介詞(利用實物)課文重點(讓學生把課文變成對話形式表演)。雖然,我們現在的教學法有了很大地改進,注意了語言的實用性和學生的表達能力,然而我們仍然脫離不了以書本為中心,過分強調注意詞彙練習和語法訓練的模仿式教育,把活生生的語言變得支離破碎。
學生學得乏味、枯燥,老師感到疲勞、難教。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創新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潛能。而德國老師既沒有單詞解釋也沒有句型操練更沒有課文重點和配套練習等等之類。
老師說受人之託要把一套房子借出去,要求學生根據他的描述畫張平面圖。然後要求學生根據房子面積,地段,結構開出合理**,並說出理由。他們利用了語言實用性和交際性使學生成為快樂的主動學習者。
通過讓學生敘述理由來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這樣,學生通過:聽(老師的描述),視(老師敘述時寫的幾個新單詞),思(畫平面圖)產生意境聯想到具體的事情,與實際生活聯絡起來,最後進行實際語言交流,各抒已見。
然後,要求學生按自己的審美觀和實際性改變房子。例如廚房放到右邊,起居室放在臥室中間等等。並講出理由,這不僅使學生在實際中學會了介詞的用法。
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這種激趣設疑,啟發思維,誘導思維等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是國內教學法望塵莫及的。然後要求學生用文筆描述 「設計將來自己的房子。
」把新學的語言知識與頭腦裡積累起來的知識聯絡起來,形成豐富的想象。從而使創造力得以發展。心理學表明:
「創新思維的萌發與培育必然伴隨著想象,聯想,在想象過程中始終活躍著鮮明生動的形象,從而會極大地開發與創造相關的右腦潛能。」由於德國這種教學法具有實用性、生動性、思維性,創造性且知識結構新的特點,因此,它能啟發,誘導學生給學生創造性學習一個支點,讓學生感興趣,思考、概括、相象,創新。而不是純模仿。
為此,筆者進行了比較和分析,結果見下表)
國內最近教學
學習重點 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
學習新單詞 用多** 能擴大思路,靈活運用,注意了聽、說、讀、寫
學習介詞
通過實物多** 熟練掌握了介詞的用法,提高了學生語言運用能力
學習課文 通過學生表演對話 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擴大思路
德國的教學
學習單詞
根據老師描述的情景,猜出詞意
基本掌握大意(能聽懂會說)
學習介詞
改變房子
基本掌握了語言介詞的用法培養了學生創新能力
學習課文
脫離課本
設計喜愛自己的房子
通過想象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培養了創造能力
由此可見,他們這種教學法在創新思維培養方面很顯然比國內教學法有較大的優勢。雖說它在基礎知識傳授方面不比如國內,但素責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創新能力。因為是創新推動了社會發展,試想一下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能成為強大的民族嗎?
一個抄襲、模仿的民族只能成為落後民族。尤其縱觀現代社會資訊環境和工作方式的改變,大量記憶各種資訊、模仿已不適應當今和未來社會的要求。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出能思考會創造的人。
」尤其面對日新月異資訊知識時代、如何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努力引導他們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創新思維變得尤為重要。托爾斯泰曾精闢地指出過:「如果學生在學校裡學習的結果是自己什麼也不會創造,那他的一生將永遠是抄襲和模仿。
」 而抄襲和模仿的民族永遠不會成為強大的民族。因為素質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創新能力。因為是創新推動了社會發展。
所以,當看到國內學生缺乏「創意、新意時」。我們能不能反思一下自己,光責備學生是不公正的。是我們由於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的影響,過於偏重知識數量的積累和基礎知識,忽視思想方法創新,自覺不自覺地會製造同一種思維模型下的思維統一,習慣於讓學生去尋求唯一正確的答案,習慣讓學生按教師思路思考,習慣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和強調基礎知識而忽略了思維的培養和提高。
三. 評定學生成績的差異
在澳大利亞的課堂上,學生沒有升學的壓力,老師也並不是只從單一的考試成績來衡量學生的,其更看重的是學生的研究過程,以及他的獨立性,創造力和綜合能力。作為赴澳接受培訓的英語教師,我們就充分體會到了這一點。在那我們被要求每人寫一篇關於當地風俗的調查報告,除了通常的寫作要求外,老師還要求我們必須實地採訪至少兩名當地的居民,並在文章中寫上他們的姓名、職業、住址等。
培訓結束時,澳籍教師對於 我們的平時作業、課堂活動的參與程度、教學活動、調查報告、**和測驗進行逐一評分,然後給出一個綜合分。這對於我們這批在應試教育環境下長大的人來說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戰,但事後回想起來卻發現自己受益非淺,這不僅提升了我們的理論的應用能力,而且還培養了我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說國內的學習是一口井,講究的是深度,那麼國外的學習更象是一片湖,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在老師的幫助鼓勵下,他們學習如何獨立地思考。正是由於老師並不是用單一的標準機械地衡量每個學生,正是因為他們對於問題的結論不要求統一的答案,允許學生懷疑和反駁,當學生的學習慾望被調動起來時,其潛能也就被髮揮得淋漓盡致。中國傳統教育強調知識的傳授,西方教育強調學生能力的培養,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補。
作為一名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培養和保護學生的奇思異想,給予他們廣闊的思想馳騁空間,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勇於探索。
四. 學校教育管理上的差異
在國內,幾乎每個學校都對班主任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孩子們在場班主任應該到場。久而久之孩子們養成了一種思維定勢,只有在別人的監督下,在眾目睽睽之下自己的行為規範才能做好。然而,在國外,教師經常有意不在場也不去偷看學生。
可以問學生「你是如何。。。?」 久而久之 孩子們養成了自控和誠實的好習慣。同時。
當教師遇到一名行為有嚴重偏差的學生時,怎麼管理,是懲是罰,若罰,是輕是重,這就是一個個理不清的問題了。最後的結論可能是「多做多錯,少做少錯」,教師也未必擔當得起教育可能有的後果。類似的問題在其他國家也有。
當英國取消了對於學生的體罰制度後,很多家長坦言現在的孩子行為偏差問題已日趨嚴重,他們除了搖頭似乎也別無良方。所幸的是,英國他們的有些學校依然勇於承擔責任。我們在英國所參觀過的一所中學看到了這樣的教育方法:
鑑於行為嚴重偏差的學生的客觀存在,校方專設一間教室,其中配備了專門的教師。當課堂中有學生嚴重違紀時,可把該生帶到這間教室,由專門的教師進行心理、行為的疏導和一定的文化教育。如果該生拒絕進入這間特設教室,那麼全班的其他學生轉入另一間教室,繼續上課,而該生則留在原教室,當然校方會再為他轉門配備一名心理、行為的疏導者。
應該說這是一種既勇敢又有理性的嚴謹負責的協作教育方式。我們說它勇敢,是因為它直接承擔起了教育的責任;我們說它理性是因為它兼顧了普通學生和行為有嚴重偏差者的同時受教育的權利;我們說它嚴謹負責是因為它配備了專職的心理疏導者,避免了可能有的更偏激行為的產生;我們說它是協作的教育方式,是因為整個過程中多方的教育行為的介入使得它能被有效的實施。雖然這僅是側重於對行為偏差學生的教育,但這個看似簡單的教育過程牽涉到了多大的教育投資啊(這裡不僅指經濟投入)。
我們的學生有著接受教育的權利,那麼就讓實施科學有效的教育工作吧。
五.社會對「人才」定義的差異
2023年的學而優則仕科舉制度使中國人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一考定終身。註文憑,重學歷。
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們的職業、收入、財富、社會地位和他將來的發展空間。而整個社會的用人體制也是重學歷輕能力。有大學以上文憑人的檔案可以進人才資料庫,反之沒有文憑的人一輩子在社會底層拼打,斷了他們的創造和發展的機會。
這也就使得整個社會過度強調高考的唯一性和重要性。每年高考如臨大敵。進了大學你學得怎樣,是否有能力,是否有才華並不重要。
這也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現象「考前象拚命三郎,考進象無業遊民」。這種現象本身就說明落後。在資訊瞬息萬變,知識加速更新的現在與未來,文憑變得一文不值。
埃得加*富爾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學會學新知識的人才能學會生存。
」所以我們一定完善我們的高考制度。而西方國家推行的是「寬進嚴出,終身學習」尤其德國極為重視職業培訓。(談到職業培訓,我們值得提一下的是國內不少企業把大量的精力和財力給廠長、領導去讀mba…。
而給第一線工人基礎職業培訓所投入的資金卻少得可憐。)人的一生要不斷學習、補充和更新知識才能夠適應現代社會對於人力資源的需要;這絕非單純的學校教育或者一紙學歷證明可以滿足的。我們要轉變觀念,把過去一個人接受教育由主要是青少年時期轉變為終其一生,把片面強調學歷教育轉變為著重於能力培養,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生的價值。
當然,我國在親情、友愛、忍讓。。。方面都做得比西方國家出色。然而,愛因斯坦曾說過一段很有啟發的話:
「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能力應當始終被放在教育首位。」大家都清楚地知道社會的發展取決於教育。所以,我們覺得有必要把一些先進的教學方法、教育觀念介紹給大家,二者進行交流和互補。
把二期課改落實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
我們現行的學校教育是努力地培養「學業智商高」的人才,注重積累知識的能力以適應各種標準化考試的選擇,培養的是學習型的人才,而忽視了培養社會所需的多層次創造性人才。國內的教學使得學生雖然基本功紮實,但是缺乏實踐和創新能力,許多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受到抑制,即使是在開展**性學習的時候,學生的思維也不夠活躍,想象力也很有限。其實,知識是一個全方位的立體的概念。
要讓學生理解知識**於創造重在應用的道理。
西方滲透式教育對成績排在前面的30~40%的學生有益,因為這些學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訓練,他們可以跳躍式學習,給他們自由,他們可以自己發展出很多,創造性和靈活性比較強。而中國的透徹式教育對排在後面的30~40%的學生有好處,他們通過按部就班的訓練,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後可以跟比他們聰明的人競爭,因為他有紮實的知識,可以瞭解很多不是幾天就可以學會的東西,但僅僅是機械的模仿和表面的理解,思維禁錮在狹窄的空間上,有序,但缺乏創新。
日本的教育,日本的教育方式和中國式教育有什麼區別呢?
日本是6歲上學 不是6 7歲上學 其他的就和國內差不多了。不過沒有政治課。其他的看樓上的回答吧。1,6歲上學。因為是4月入學,所以以4月1日為生日標準定年齡,當年4月1日那天所有6週歲的小孩兒為物件。2,1 6年生 國語 書寫 算數 音楽 美術 體育1 2年生 生活 3 6年生 社會 理科 5 6年...
對中國現在的教育方法你怎么看待,對中國現在的教育方法你怎麼看待?
從理論和實際兩個方面看到。理論上來說我們是實施的素質教育,一個和應試教育完全不同的教育,任務是提高國民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按理來說沒錯,對正確,還減輕孩子的負擔,讓孩子比較主動的發展,很符合現代化的世界的發展。可是實際上呢?各種輔導機構,託班機構,還有老師也會幫忙輔導,也就是說孩子們的負擔依...
你如何看待中國現在的教育制度,如何看待中國的教育制度
什麼神馬意思 只要存在就有相應的價值,沒有一種制度是完美的 現在的教育制度或許不適合某些人或大部分人,但它可能是現在最適合中國的發展制度.畢竟是這種制度讓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需要幾百年才能走完的路。 流浪異鄉 太老套了,學生都整天像被關在籠子裡一樣.作業多,學習壓力大,為了升學而學習,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