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策士吧問道鬼谷
在文言文中,「之」的應用比較廣泛,即可充當實詞,又可充當虛詞。其所在語義環境不同,意思也不相同。
一、「之」充當實詞
1、可以充當動詞,其不同意思如下:
1) 本義:出,生出,滋長。例如:
《說文》: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又如:《禮記》:如語焉而未之然。
俞樾平議:「此之字乃其本義。未之者,未出也。
」2)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例如:《廣雅》:之,適也。又如:《詩·衛風·伯兮》:自伯之東。再如:《史記·項羽本紀》:之沛公軍。
2、可以充當代詞,其不同意思如下:
1) 指示人或事物,相當於「這個」「那個」。例如:《韓非子·內儲說上》:
宣王說之。(之:指南郭處士來吹竽。
)又如:唐·柳宗元《三戒》:虎因喜,計之曰。
(之:這,指上文所說驢生了氣只能踢的情況。)
2)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稱,相當於他、她、它、他們。例如:《左傳·僖公三十二年》: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
3) 指示代詞,相當於「其」、「他的」、「其他的」。這種用法出現在漢代以後。《武王伐紂平話》:紂王令推上法場,斬之老母。
4)在稱代人時,「之」除了可以表示他稱之外,有時還可以表示自稱,偶爾表示對稱。例如:
○《國語·晉語八》:宣子再拜稽首焉,曰:「起也將亡,賴子存之。」
(宣子再拜稽首,說:「我韓起將要滅亡了,仰賴您的教導才儲存了我。」)
本例中他稱代詞「之」稱代「宣子」,表自稱。
○《左傳·宣公二年》:(趙盾)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
((趙盾)打算進去勸諫,士季說:「如果勸諫而不被採納,就沒有誰能接替您再繼續勸諫了。」)
本例中他稱代詞「之」稱代「趙盾」,表對稱。
5)在充當定語時,「之」常表示近指,也可以表示遠指。例如:
○《莊子·庚桑楚》:之數物者,不足以厚民。
(這數種的作法,不能夠給人民帶來好處。)
本例中他稱代詞「之」做體詞性詞語「數物」的定語,表近指,可譯為:這。
○《莊子·逍遙遊》:之二蟲又何知?
(那兩個小動物又懂得些什麼?)
本例中他稱代詞「之」做體詞性詞語「二蟲」的定語,表遠指,可譯為:那。
二、「之」充當虛詞
可以充當助詞,其不同意思如下:
1) 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表示領屬關係或一般的修飾關係。可譯為:的。
例如:《孟子·盡心下》:禹之聲,尚文王之聲。
又如:呂氏春秋·不侵》:今孟嘗君之地方百里,而因欲以難寡人猶可乎?
再如: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謝莊少年之精技擊者。
2) 用於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例如:《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吾見師之出。又如:《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賈大夫曰:「才之不可以已!我不能射,女遂不言不笑。
」再如:《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在文言文中"之"的所有意思```
2樓:承彭越
1、往:由京~滬。君將何~?
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於做賓語):求~不得。取~不盡。操~過急。言~成理。取而代~。有過~無不及。反其道而行~。
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不覺手之舞~,足之蹈~。
4、指示代詞。這;那:~二蟲。~子於釣。
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片語。
a)表示領屬關係:赤子~心。鐘鼓~聲。以子~矛,攻子~盾。
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係:光榮~家。無價~寶。緩兵~計。千里~外。意料~中。十分~九。
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大。戰鬥~激烈。大道~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就下,極為自然。
擴充套件資料
之組詞:之後、總之、兼之、之箇、之江。
1、之後:[zhī hòu]
單獨用在句子開頭,表示在上文所說的事情以後:~,他們又提出了具體的計劃。
2、總之:[zǒng zhī]
表示下文是總括性的話:政治、文化、科學、藝術,~,一切上層建築都是跟社會的經濟基礎分不開的。你愛唱歌,我愛下棋,他愛打乒乓球,~,都有個人的愛好。
3、兼之:[jiān zhī]
表示進一步的原因或條件,加以。
4、之箇:[zhī gè]
則個。助詞。略近於「著」、「者」。
5、之江:[zhī jiāng]
謂江流之曲折如「之」字者。如古 浙江 及今 錢塘江 下游 聞家堰 至 閘口 一段即有此稱。
3樓: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2、活用為第一人稱 。如君將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說》
3、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二、用作助詞:
1、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2、賓語前置的標誌,不譯。 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3、定語後置的標誌,不譯。如: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4、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5、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三、 動詞,譯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之在古文裡是什麼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古文裡的"之″可以作助詞,相當於"的"的意思,比如黔之驢。可以是動詞,相當於"去″的意思,比如欲之南海。還可以是代詞,相當於"他、她、它、這"的意思,如為之奈何。
另外,還有用來把句子化為片語的作用。
5樓:秋風畫扇
之在古文裡的意思:
助詞:表示領有、連署關係:赤子之心
助詞:表示修飾關係:緩兵之計、不速之客、莫逆之交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之成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
代詞,這,那:之二蟲,又何之
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
往,到:吾欲之南海
文言文中之的意思和用法
6樓:曉龍修理
一、施行、進展。
例句: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白話譯文: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
(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
出處:西漢·戴聖《禮記》
二、出,生出,滋長。
例句:枝莖益大,有所之。
白話譯文:枝莖逐漸生長壯大,有所增高。
出處:東漢·許慎《說文》
三、去,到,前往。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
白話譯文:我準備到南海去,你覺得怎麼樣?
出處: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四、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稱,相當於他、她、它、他們。
例句: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
白話譯文:鄭國的一個叫弦高的商人正要去周朝的管轄地做買賣,半路上遇到了他們(秦國的部隊)。
出處:春秋末年·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五、之拼音:zhī
釋義:1、助詞,表示領有、連屬關係:赤子之心。
2、助詞,表示修飾關係:緩兵之計。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4、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閒視之。
5、代詞,這,那:「之二蟲,又何知」。
6、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
7、往,到:「吾欲之南海」。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假之[jiǎ zhī]
假若。2、之適[zhī shì]
前往;往來。
3、久之[jiǔ zhī]
很久,許久。
4、之卦[zhī guà]
《周易》卦變之稱。
5、之往[zhī wǎng]
去;到。
7樓:君子蘭
用法:(1)用作代詞,又分為幾種情況:
1〉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做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2〉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
3〉活用作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相當於「我」「你」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1〉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 ,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2〉結構助詞,補語的標誌。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
3〉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4〉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5〉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
6〉用在表示間的分句中作狀語,常與「也」字呼應,相當於「·······的時候」。
意思:1〉到······去。
2〉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
3〉指示代詞。這、此。
4〉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助詞「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之在古文中的意思
8樓:love·珍
基本字義
1. 助詞,表示領有、連屬關係:赤子~心。
2. 助詞,表
示修飾關係:緩兵~計。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為公」。
4. 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閒視~。
5. 代詞,這,那:「~二蟲,又何知」。
6. 虛用,無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更多詳細資料
9樓:冬芊芊
1的。例,吾之家
2去。之泰山
3語氣助詞。例如,行之。
10樓:麥如雄
要看是在**…一般的話是「的」
11樓:碩從丹無甫
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結構助詞相當於
的賓語前置的標誌
定語後置的標誌
句末語氣助詞
語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2樓:一個世界的海角
語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如下:
1、談論;說話。《核舟記》:「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
2、言論。《琵琶行》:「又聞此~重唧唧。」
3、諺語;俗語。《左傳?僖公二年》:「~曰:『脣亡齒寒。』」
4、告訴。《為學》:「貧者~於富者曰……」
13樓:寬寬的河
[ yǔ ]
1.話:~言。~音。漢~。外~。成~。千言萬~。
2.說:細~。低~。不言不~。默默不~。
3.諺語;成語:~雲,「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4.代替語言表示意思的動作或方式:手~。旗~。燈~。
5.姓。
[ yù ]
告訴:不以~人。
文言文 《鄭人買履》的意思,鄭人買履文言文的意思
鄭人買履。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 何不試之以足?曰 寧信度,無自信也。譯文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 我忘記帶...
文言文翻譯,知道的進,求助 文言文翻譯
基本方法 直譯和意譯。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 虛詞儘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 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儘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儘可能照顧原文詞義。...
文言文練習,文言文練習
文言文中 因 的用法 一 介詞。1 依照,根據。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變法者因時而化。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2 依靠,憑藉。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 過秦論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燭之武退秦師 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傳 3 趁著,趁此。不如因而厚遇之。鴻門宴 因擊沛公於坐。鴻門宴 4 通過,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