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涓和孫臏的故事,孫臏龐涓故事簡略

時間 2021-05-07 20:00:05

1樓:9點說史

孫臏和龐涓分別是齊國人和魏國人,拜師路上偶遇,並結為兄弟,同拜師鬼谷子學藝,學習兵法,孫臏和龐涓兩人性格卻不相同,孫臏為人善心實在,龐涓為人險惡人心狠,學藝中聽到魏國正在招賢納士,龐涓覺得機會來了,自己學的東西足可以獨當一面,可以得到**厚祿和國王的賞識。

龐涓走後,在魏國當了軍師,後孫臏又學得鬼谷子的孫子兵法和孫武子的兵書十三篇,後經墨子之徒秦華禮推薦給魏國,和龐涓一同做軍師,龐涓寫信請孫臏來魏國。

後來發現孫臏比自己的才華高,便心生惡意,設計謀害孫臏,使得孫臏膝蓋骨被挖掉,並想把兵書十三篇得到手後,便將其除掉,後被孫臏察覺,腿跑不了便用兵不厭詐之計「裝瘋「」忍辱負重拖延時間。

後被秦華禮等人救出魏國,趕奔齊國,後孫臏在馬嶺道用兵,龐涓中計,拔劍自刎,也是個罪有應得。

擴充套件資料

兩人相爭

孫臏謙虛勤奮,深悟兵法真諦,又純樸厚道;龐涓則生性奸詐,僅得兵法皮毛,又貪戀功名。後來,孫龐同投魏國,皆輔佐魏惠王。龐涓嫉賢妒能,唯恐失去寵信,於是設計陷害孫臏,孫臏慘被剔骨黥面。

龐涓還以巧言矇蔽,欲騙孫臏所學兵書。幸虧童僕實情相告,孫臏才如夢方醒,佯裝瘋癲,保全性命。後得齊使搭救,僥倖逃到齊國.

田忌賽馬的典故,大家都耳熟能詳。孫臏僅略施小計,已讓齊威王折服。當時天下大局,魏國**侯革新,正崛起於三晉大地;齊國任鄒忌為相,逐漸復甦昔日鋒芒。

齊魏直接交鋒,已經不可避免。不久,一場同窗間的恩怨,藉助齊魏爭鋒背景,演繹出了孫龐鬥智。

龐涓死得其所。他內心狹隘陰暗,缺失為將胸襟;他性格傲慢輕狂,缺少為將膽識。隨著孫龐鬥智終結,魏國的強國夢想,畫上了殘破句號。自此魏國再也無力擴張,戰國進入秦齊並霸階段。

2樓: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是講戰國時期齊國與魏國的桂陵之戰。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這中山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服,後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強佔了,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雙得。

魏王從之,欣欣然似霸業從此開始,即撥五百戰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於齊國,並許諾解圍後以中山相贈。齊威王應允,令田忌為將,並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

這孫臏曾與龐涓同學,對用兵之法諳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將他聘得,當時龐涓也正事奉魏國。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於己,遂以毒刑將孫臏致殘,斷孫兩足並在他臉上刺字,企圖使孫不能行走,又羞於見人。

後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逃到齊國。這是一段關於龐涓與孫臏的舊事。

且說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逼趙國邯鄲,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結繩,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爭鬥,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直攻魏國。

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我們再於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田忌依計而行。

果然,魏軍離開邯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於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又後十三年,齊魏之軍再度相交於戰場,龐涓復又陷於孫臏的伏擊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刎。

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3樓:

孫臏,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后裔。齊國阿(今山東陽谷東北)、鄄(今鄄城北)一帶人。主要活動於齊威王時期。

早年曾與龐涓師從鬼谷子習兵法。龐涓出任魏將後,妒孫臏之才而將其騙至魏,施以臏刑(割去膝蓋骨),因有孫臏之稱。後逃往齊國,為田忌門客,助田忌賽馬獲勝,被薦給齊威王。

時威王正圖與魏相爭,為此廣攬賢才,器重孫臏的軍事才能,任之為軍師。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魏惠王因趙攻魏屬國衛而命龐涓率軍圍趙都邯鄲(今屬河北)。次年,趙求救於齊,齊出兵8萬救趙。

孫臏以己初至齊國,尚無威望,且防龐涓警覺,僅以軍師身分坐鎮指揮。針對魏強兵在外,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防務空虛,採取"批亢搗虛"、攻其必救的戰法,率軍先攻平陵(今山東定陶東北),示敵以弱,爾後直奔大梁,逼使龐涓倉促回救,而在其回軍必經之途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截擊,大敗魏軍,擒(一說"擒"為**、戰勝)龐涓(見桂陵之戰)。二十七年,魏又因韓聯絡齊、宋,不赴逢澤(今開封南)之會而攻韓,韓求救於齊。

齊再度以田肦(一說田忌)、孫臏率軍救韓,仍以攻其必救之法直撲魏都大梁,待龐涓撤圍,即還師回齊。然魏軍欲全殲齊軍而緊追不捨,孫臏因勢利導,以逐日減灶之法迷惑龐涓,誘其棄主力步兵,僅以輕車銳卒追趕,齊軍則以逸待勞,連車為壘,伏於馬陵(今範縣西南),大敗魏軍,殺龐涓(一說自殺),擄魏太子申(見馬陵之戰)。2023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孫臏兵法》,反映了孫臏的軍事思想。

認為戰爭有一定的規律;在戰略戰術上貴"勢",即依據一定條件佔據主動和優勢;突破前人速戰速決的理論,提出了持久作戰的思想;適應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強調攻城;認為只有覆軍殺將方為全勝,開創殲滅戰的理論;對野戰中車壘的運用、陣法的研究和將領的必備條件等均有闡述。

4樓:醉狂飲

身殘智高的孫臏

孫臏是孫武的後世子孫,生於阿(e,今山東陽谷東北)、鄄(juan,今山東鄄城北)一帶,曾和魏國將軍寵涓一起學習兵法。龐涓深感自己的本領不如孫臏,怕他超過自己,就派人將他召到魏國,施以臏刑,即將他的膝蓋骨剔掉,使他因此致殘。想讓他從此隱居,不在出外活動。

指導田忌賽馬

一次,齊國派使臣到達魏國,孫臏以刑徒的模樣暗地裡會見了使臣。齊國使臣認為他是個奇才,便偷偷地將他運回齊國。齊國將領田忌以賓客的高等禮遇待他。

田忌常與齊國的諸位王公子弟賽馬賭勝,且賭金甚高。他對田忌說:「將軍這次押上重金,我能讓將軍得勝。

」田忌非常信任他,便押上千金,等到開賽前,孫臏說:「您用自己的下等馬和齊威王的上等馬賽,用自己的上等馬和他的中等馬賽,用自己的中等馬和他的下等馬賽。」結果一負兩勝,贏了齊威王一大筆錢。

以往比賽,田忌都輸給了齊威王,這次齊威王對田忌突然贏了自己感到奇怪,就問他用的是什麼辦法。田忌藉機將孫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向孫臏詢問兵法,發現他果然是一位奇才,就拜他為軍師。

桂陵之戰

公元前353年,魏國派龐涓率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今屬河北),趙國向齊國求救。齊於是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去援救趙國。田忌的意見是率軍直趨邯鄲,孫臏卻說:

「欲使雜亂的結子解開的人不會去生拉硬拽;欲勸阻別人打架的人不會去參與搏擊。避開其強勢,直接攻擊其空虛部位,利用形勢迫使他們不得不停止,則自然便解決了。現在魏國和趙國互相攻打,精銳部隊必然都在外面戰鬥,而留在家裡的都是些老弱殘兵。

將軍不如率領軍隊直接攻打魏國首都大梁,那麼魏國必然撤軍自救。這樣我們便一舉解了趙國的圍而且也坐享魏國疲憊之師的利益。」田忌聽從了他的建議,魏國果然撤軍邯鄲,回來救大梁。

齊軍在龐涓回師必經之地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伏兵截擊。田忌聽從了他的意見,結果將魏軍打得大敗。「圍魏救趙」變攻堅為擊虛,變被動趨戰為以逸待勞,變擊敵有備為出其不意,比直趨邯鄲參戰確實高明得多。

馬陵之戰

公元前369年,魏國與趙國聯合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以田忌、田嬰、田盼為將,孫臏為軍師,仍採取攻其必救的戰法,率軍直趨大梁,迫使攻韓魏軍回救。

與桂陵之戰不同的是,魏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兵10萬,東出外黃(今河南蘭考東南),不但決心擊敗齊軍,而且確定了乘勢吞併莒地的戰略意圖。孫臏認為,魏軍強悍驍勇,輕視齊兵,應因勢利導,示弱避戰,於是採取退兵減灶的辦法,引誘魏軍追擊。龐涓果然中計,率軍緊追,後見齊軍逐日減灶,更以為齊軍逃亡減員嚴重,就索性丟下步兵,以輕車銳騎兼程追趕。

齊軍將其誘至今山東剡城附近的馬陵道伏兵以待。此處山巒起伏,道狹地險,適於伏兵。因長途追擊而疲憊不堪的魏軍進入齊軍伏擊地域後,齊軍萬箭俱發,魏軍大亂,龐涓智窮兵敗,自殺而死。

《孫臏兵法》

2023年4月,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這部兵法的殘簡,經過整理,現已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此書為我們研究孫臏的軍事思想提供了依據。根據上面講的這些情況,我對孫臏形成了這樣的印象:

身殘、志堅、智高,善於因勢利導,避實擊虛,運籌於帷握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是一位武能憂敵、文能著述的高參型軍事家。

5樓:生活全知了

龐涓與孫臏為同窗,一起拜師學習兵法。兩人曾先後出仕魏國,但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能,於是捏造罪名,將孫臏的膝蓋骨挖去,還在他臉上刺了字。孫臏假裝發瘋,躲避了殺身大禍,後來,孫臏逃到齊國,齊威王很佩服孫臏的才能,對他大加重用。

6樓:俟炳

龐涓嫉妒孫臏,斬斷他的雙腿,後來孫臏報仇,龐涓被亂箭射死!

孫臏龐涓故事簡略

7樓:牙牙的弟弟

史載,孫臏和龐涓同為我國春秋時期軍事家。二人幼年共同從師於鬼谷子。後因龐涓陰險狡詐,嫉賢妒能,乘勢挖去孫臏膝蓋。

孫臏被致殘後,發憤鑽研,最終寫成《孫子兵法》傳世。而龐涓則落下殘害同窗好友的罵名。

相傳鬼谷子宅就在陽城東北一公里處,這裡至今流傳著孫龐求學時鬥智的故事。

百擔有餘:

傳說孫臏、龐涓在陽城鬼谷宅跟老師學藝時,老師為了測試兩個**的智商,便把二人叫至跟前說:「爾等跟我學藝三年,學業大有長進,明日考試。你們各備斧頭一把上山砍柴。

每人百擔有餘,看誰先砍夠」。

次日天不亮,龐涓就持斧上山,拼命地砍呀砍。直到紅日西墜,月上東山。第三天又砍,第四天又砍……砍了又運,總算把百擔柴運下山來。

孫臏則是天天都睡到日上三竿,才慢慢悠閒地起床。吃了早點,辭別老師,持斧上山。上山之後,又找個避風向陽的地方讀一陣書,睡一會兒覺。

直到太陽落山時,才動手砍了幾枝。最後砍了一條扁擔,將兩小捆柴火挑下山來。

驗收柴火時間到了。鬼谷子走到二人柴垛跟前,龐涓指著大堆柴火說:「請老師查點,足足一百擔有餘」。

鬼谷子清點後,結果只有百擔而無有「餘」。

他又問孫臏:「你的呢」?

孫臏把一根扁擔兩捆柴火指給老師。

老師問:「這怎麼能夠呢」?

孫臏拿起扁擔說:「老師,這是柏木扁擔,抵了百擔之數。這兩捆柴火又全是榆樹枝,豈不是百(柏)擔有餘(榆)了嗎」?

老師聽後點點頭說:「嗯,有道理,有道理,很好,很好」。

擴充套件資料:

孫兵龐涓最後一戰——馬陵之戰: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在逢澤(今河南開封南)舉行會盟。之後,魏國以韓國沒有前來赴會為藉口,興兵討伐韓國,在樑、赫擊敗韓軍。韓昭侯向齊國求救。

齊相鄒忌認為不應救韓。田忌則提出,如果不救韓國,則韓國很快歸附魏國,使得魏國實力更強。這樣對齊國不利,所以他主張儘快援救韓國。

而孫臏則認為,韓國現在還有力量與魏國抗衡,而且魏軍士氣正旺,不如先答應韓國,讓其奮力抵抗牽制魏軍,等到魏軍實力被削弱時再出擊救援。

齊威王聽從了孫臏的建議,等到韓軍接連五次戰鬥中都失利,魏軍也被拖累得疲憊不堪時,才於第二年任命田忌為主將,田嬰、田盼為副將,孫臏為軍師,大舉發兵援救韓國。

齊軍仍然採用了孫臏「圍魏救趙」的計謀,率軍從曲阜、亢父(今山東濟寧),經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軍隊抵達與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黃(今河南民權),誘使魏軍返回救援,以解韓國之圍。魏惠王嫉恨齊國干涉魏國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韓國的兵力。

他動用全國的力量想打敗齊國的軍隊。魏惠王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軍,率領10萬大軍,向東迎擊齊軍。龐涓想一洗桂陵之戰的恥辱,又依仗自己的強大兵力,想與齊軍速戰速決。

孫臏看到魏軍來勢洶洶,而且與敵軍兵力相差懸殊,決定智取,不與敵軍正面直接接觸。所以他建議田忌用欲擒故縱的計謀,引誘龐涓中計。

田忌採納了他的計策,於是下令軍隊由外黃向馬陵方向撤軍。馬陵在鄄邑北面60華里的地方,那裡密林溝壑,道路曲折,非常適合設定伏兵。

孫臏又建議士兵在第一天挖供給10萬人吃飯的灶坑,第二天減少到可供5萬人吃飯的,第三天再減少到可供3萬人的。龐涓勘察後非常高興,認為齊軍膽小,已經有一半以上士兵逃走了,就親自率領精銳部隊在後面加緊追趕。

傍晚時分,他帶兵追趕到馬陵一帶。齊軍的伏兵萬箭齊發已使得魏軍進退維谷,陣腳大亂,**無數。龐涓知道自己在劫難逃,拔劍自刎。

齊軍乘勝追擊,正好太子申率領的後續大軍趕到。秦軍俘虜了太子申,取得全面勝利。歷史上稱這次戰役為「馬陵之戰」,這一戰中所用的計策被稱為「減灶之計」。

此戰後,魏國實力逐漸轉向衰落,孫臏也因為這一戰而揚名天下。

龐涓與孫臏的故事,龐涓和孫臏的故事

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龐涓後來出仕魏國,他認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孫臏,於是暗地派人將孫臏請到魏國加以監視。孫臏到魏國後,龐涓捏造罪名將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砍去了孫臏的雙足並在他臉上刺字,想使他埋沒於世不為人知。齊國使者覺得孫臏不同凡響,於是偷偷地用車將他載回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

真實歷史中,龐涓的軍事才能果真比不上孫臏嗎?感覺龐涓的戰略眼

龐涓 前341 戰國初期魏國名將。曾率領魏武卒橫行天下,北拔邯鄲,西圍定陽。差點將趙國南面領土納入魏國版圖,桂陵之後盡數收回河西失地。但其心胸狹窄,為了實現自己成為第二個吳起的夢想,殘害同窗孫臏。最終敗於孫臏之手。他的人生起落成為了魏惠王霸權盛衰的標誌,他的死為魏國的霸權敲響了喪鐘,魏武卒也從此退出...

孫臏應該是被龐涓施以臏刑後才叫孫臏的吧?《戰國》電影中一開始

是。他只是一部電影,不是完全的史實 我也覺得是,你的回答是正確的 還有這麼好笑的 嗎?整一爛片。鑑定王弼 誰能告訴我電影 戰國 後半部分的具體劇情 就是孫臏被救回回齊國之後 完全不明白 孫臏被救回去了又不想活了,然後他就自殺,絕食 不睡覺,田夕說孫臏不睡覺不吃飯她也不睡覺不吃飯,他就把窗簾拽下來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