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馬的簡短典故有什麼?急需,有關馬的典故?

時間 2021-07-08 20:31:54

1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時,齊國的國相管仲,跟隨齊桓公攻打孤竹國(今河北盧龍縣一帶)。去時是春天,回來時已是寒冬,沿途景物大不相同,因而迷失了方向,大家很著急。管仲說:

「不要緊,老馬可以作我們的嚮導,它們認得路。」於是挑選幾匹老馬,走在隊伍前頭。老馬果然找到歸路,隊伍平安返口。

根據這個故事,後來人們引申出「老馬識途」的成語,用來比喻經驗豐富的人,遇事能夠應付自如。

2樓:明亮的

方皋相馬

伯樂年老,向秦穆公推薦九方皋(一作"堙")相馬。過了三個月來複命。穆公問是什麼樣的馬,回答說是"牝而黃"。

穆公派人去看,卻是"牝而驪",於是責備伯樂。伯樂說:這正是九方皋會相馬的證明,他注意的是馬的風骨品性,那些外表他已經不去留心了。

見《列子·說符》、《淮南子·道應訓》。後以"牝牡驪黃"等指表面現象,本此。元袁桷《次韻郭巖卿》:

"方皋相馬遺黃玄,嫫母敢作千金妍。"

立仗馬唐朝時,李林甫為相,當時諫官俸祿都優厚,沒有人肯進諫。只有身為補闕的杜璡,上書對政事提了意見,被降官下邳令。他說:

"你們不見那些立仗馬(立在宮門外作為儀仗的馬)嗎,整天不說話,一作聲就被斥了。"見《新唐書·李林甫傳》。後以"立仗馬"比喻不起作用的諫官。

《聊齋志異·續黃粱》:"朝士竊竊,似有腹非,然各為立仗馬。"

老馬識途

相傳春秋時,齊桓公與大臣等仲、隰朋進攻孤竹國,回來時迷了路。管促說:老馬能識途。

於是讓老馬在前面走,大家跟著,果然找到了歸路。見《韓非子·說林上》。後以"老馬識途"等喻富有經驗或富有經驗的人。

汪趙執信《為求書者所苦戲題長句》:"諸君且休共和談,老馬識途猶尚堪。

非驢非馬

西漢時,西域龜茲王多次來朝賀。他喜愛漢衣服制度回國後也治宮室,作徼道周衛,出入傳呼,撞鐘鼓,處處模仿漢朝。外國胡人都說:

"驢非驢,馬非馬,若龜茲王,所謂贏也。"見《漢書·西域傳下》。贏,即騾,由馬驢雜交而生。

後因以"非驢非馬"形容不倫不類的事物,瞿秋秋白《亂彈·新英雄》:"不是活人說的話,也不是死人說過的話,而在於非驢非馬的騾子話。"

馬革裹屍

東漢馬援自南方還軍,故人多迎勞他,號稱有計謀的孟冀也向他祝賀。馬援說:"你怎麼也同一般人一樣呢?

方向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我想自請擊之,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死在兒婦女婢中呢?"見《後漢書·馬援傳》。後以"馬革裹屍"等指為國而戰死沙場。

清張貸《西湖夢尋·嶽王墳》:"但恨和一成,國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馬革裹屍報君父,是為嘆耳!"

馬立葬滕公

漢初的夏侯嬰,封滕公。傳說也有一次駕馬車至東都門,馬立不行,長久地以足跑地(刨土)。於是使人掘地,得石槨,上有科斗銘文,請教了叔孫通,才知道寫的是:

"佳城鬱郁,三千年見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後來夏侯嬰死即葬於此。

見《西京雜記》卷四。一說為夏侯嬰死後,葬車至東都門外,馬立不行,跑地得銘,遂葬於其地。見晉張華《博物志》卷七。

後以"佳城"、"滕公宅"喻指墓地,本此。唐李端《張左丞輓歌》之一:"鳥來傷賈傅,馬立葬滕公。

殺馬毀車

東漢南陽人馮良,年三十時,奉命去迎接督郵。他恥於做這工作,在路上毀車殺馬,撕破衣帽,逃到犍為去從杜撫求學。妻子去找他,見路旁草中的死馬敗車和破衣服,認為已為虎狼盜賊所害,就為他發喪。

過了十來年,他才學成回鄉。見《後漢書·周燮傳》。後用為藏身匿跡的典故。

宋蘇軾《捕蝗至浮雲嶺山行疲恭有懷子由弟》詩二首之二:"殺馬毀車從此逝,子來何處問行藏?"

盲人瞎馬

東晉桓玄、殷仲堪等人比賽說驚險的話,桓玄說:"矛頭淅米劍頭炊。"殷仲堪說:

"百歲老翁攀枯枝。"顧愷之說:"井上轆轤臥嬰兒。

"殷仲堪有位參軍在座,他最後說:"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殷仲堪眇一目,聽後說:

"咄咄逼人!"見《世說新語·排調》。後以"盲人瞎馬"等比喻處境危險或冒險。

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四章:"我不能叫你盲人瞎馬地去亂闖。"

指鹿為馬

秦權臣趙高,為試探大臣們對他的態度,在秦二世面前,指著一隻鹿,硬說是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這是鹿。

"問左右人,有的怕趙高,說是馬,有的不說話。也有說是鹿的,後者都遭到趙高的暗算。從此群臣都怕趙高。

見《史記·秦始皇本紀》。後以"指鹿為馬"等比喻顛倒黑白。《醒世恆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

"東床已招佳選,何知以羊易牛;西鄰縱有責言,終難指鹿為馬。

避驄馬東漢桓黃為侍御史。時宦官專權,桓典常乘驄馬,無所迴避。京師畏憚,有"行行且止,避驄馬御史"之說。

見《後漢書·桓典傳》。後以"避驄馬"等形容御史的威嚴。明何景明《寄贈王子衡御史時按關中》詩:

"豺狼避難所驄馬,神鬼泣龍泉。"

有關馬的典故?

3樓:夢裡心落

1、老馬識途

典故:管仲跟隨齊桓公去打仗,回來時迷失了路途。管仲放老馬在前面走,就找到了道路(見於《韓非子·說林上》)。

讀音:lǎo mǎ shí tú

意思:比喻閱歷多的人富有經驗,熟悉情況,能起引導作用。

出處:宋·毛謗《寄曹使君》:「請同韶採公勿疑;老馬由來識途久。」

2、馬革裹屍

典故:馬援是東漢名將,當官時曾放走了一個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肅一個僻遠的鄉村。 漢光武帝時,他奔赴沙場抵禦外族侵略,屢建戰功,光武帝封他為「伏波將軍」。

不久,「威武將軍」劉尚在貴州陣亡,訊息傳來,光武帝十分擔憂那裡的戰局。馬援年過花甲,卻自願請求出徵。他說:

「好男兒為國遠征,以馬革裹屍還葬!」他出兵貴州,勇挫敵兵,後來不幸病死在戰場。

讀音:mǎ gé guǒ shī

意思:用馬皮把屍體包起來。指在戰場上壯烈犧牲。《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出處:宋·辛棄疾《滿江紅》:「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說。」

3、塞翁失馬

典故:《淮南子·人間訓》裡說,古時有個住在邊塞的老人丟了一匹馬,後來這匹馬居然帶了一匹好馬回來。

讀音:sài wēng shī mǎ

意思:比喻雖然受到暫時的損失,但也許因此得到好處。常與「安知非福」連用。

出處:宋·魏泰《東軒筆錄》:「魯公有柬別之;略曰:『寒翁失馬;今未足悲;楚相斷蛇;後必為福。』」

4、馬首是瞻

典故:戰國時,晉淖公聯合了十二個諸侯國攻伐秦國,指揮聯軍的是晉國的大將荀偃。苟偃原以為十二國聯軍攻秦。

秦軍一定會驚慌失措。不料景公已經得知聯軍心不齊,士氣不振,所以毫不膽怯,並不想求和。苟偃沒有辦法,只得準備打仗,他向全軍將領釋出命令說:

「明天早晨。雞一叫就開始駕馬套車出發。各軍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爐灶。

作戰的時候,全軍將土都要看我的馬頭來定行動的方向。我奔向那裡,大家就跟著奔向那裡。」

想不到苟偃的下軍將領認為,苟偃這佯指令,太專橫了,反感他說:「晉國從未下過這樣的命令,為什麼要聽他的?好,他馬頭向西,我偏要向東。

」將領的副手說:「他是我們的頭,我聽他的。」於是也率領自己的隊伍朝東而去:

這樣一來,全軍頓時混亂起來。苟偃失去了下軍,仰天嘆道:「既然下的命令不能執行,就不會有取勝的希望,一交戰肯定讓秦軍得到好處。

」他只好下令將全軍撤回去。

讀音:mǎ shǒu shì zhān

意思:士兵看著將帥馬頭的方向而進退。後比喻追隨別人來定行止。

出處:《左傳·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餘馬首是瞻。』」

5、指鹿為馬

典故:秦朝二世皇帝的時候,丞相趙高想造反,怕別的臣子不附和,就先試驗一下。他把一隻鹿獻給二世,說:

「這是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吧,把鹿說成馬了。

」問旁邊的人,有的不說話,有的說是馬,有的說是鹿。事後趙高就暗中把說是鹿的人殺了(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

讀音:zhǐ lù wéi mǎ

意思:比喻顛倒是非。

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

關於馬的歷史故事

與林甫有關的典故,有關謙讓的典故

林逋,字君復,杭州錢塘人,是宋代著名的隱士。他從小失去父母,家境貧寒,有時連飯都吃不上。但他發憤讀書,好學上進。林逋性情恬淡好古,不趨榮利。初遊歷於江 淮之間,而後歸居杭州,在西湖孤山結廬隱居,二十多年沒有進城。真宗皇帝聞其名,賜他粟帛,詔命地方長官須 歲時勞問 林逋閒居無事時,嘗在茅草屋旁自築墓穴...

百歲山的有關典故,有關屈原典故

離溫景 1650年,瑞典斯德哥爾摩的街頭,52歲的大數學家笛卡爾依然過著乞討的生活,全部的財產只有破爛的衣服和幾本數學書籍。生性清高的他從不開口請求路人施捨,他只是默默地低頭在紙上寫寫畫畫,潛心於他自己的數學之中。彷彿世界與他無關。一個寧靜的午後,笛卡爾照例坐在街頭,沐浴在陽光中研究數學問題,突然,...

有關李清照的歷史,李清照的歷史典故有哪些

李清照 1084 1155 今山東省濟南章丘人,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