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唐朝前期確立三省制,中後期為中書門下政事堂制。唐朝是宰相制度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其宰相機構之變化與宰相名稱之多變均較複雜。三省制度是在魏晉南北朝和隋朝時期逐漸形成的,到唐朝才真正得以確立。
在唐代的中樞機構中,真正握有實權的是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尚書省是**執行政務的總機構,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其長官稱尚書令,左、右僕射為之副。中書省是秉承皇帝意旨掌管國家機要大事、釋出政令的機構,其長官稱中書令。
門下省與中書省同掌機要,並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其長官稱侍中。凡朝廷有軍國大事,則中書出令(決策),門下封駁(審議),尚書受而行之(執行)。所以人們也簡稱尚書省是執行機構,中書省是決策機構,門下省是審議機構。
又因尚書省下設有六部,故習稱「三省六部制」。唐初右僕射加「知政事」身份,參加政事堂會議,也是宰相。中書令遷右僕射,不加「知政事」亦為宰相。
李世民繼位後,尚書省的左、右僕射與侍中、中書令均成為宰相。從貞觀元年起,以他官預宰相事便經常出現。一是以資格較淺的**加「參議朝政」、「參知機務」、「參知政事」、「專典機密」、「參議得失」等名號而預宰相事;二是給一些資格較老的元勳功臣加「平章事」或「同三品」名號,使其可以繼續預聞宰相事務。
明朝從廢丞相到實行內閣制,使中國傳統社會的**官制發生了最重要的變革。明洪武元年設左、右丞相,丞相之下設左丞、右丞、參知政事等職,為其屬員。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權撓政為名,殺中書省丞相胡惟庸,廢丞相,使六部直隸於皇帝。
廢除宰相制後,相權被分於六部,國柄則集於皇帝一身。明成祖時,在洪武年間設立殿閣的基礎上正式設立內閣。閣臣權力雖比宰相權力小得多,但人們還是習慣把閣臣看成宰相。
2樓:仲飛
大哥,明朝那叫內閣,政務由皇帝直接管理,在朱元璋時已經廢了丞相了。何來「唐朝和明朝皇權與相權關係的異同」一說?
中國明朝和唐朝哪個強些,明朝和唐朝哪個更強大
這段是我以前寫過的。從極盛時期的成就和影響力來看毋庸置疑是唐朝吧,那個時候何止是萬國來朝,唐朝就是世界的中心,國土面積最大,長安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城市。各國的使節和留學生絡繹不絕,都以能到大唐為榮。但是唐朝的強盛期只是前半葉,自安史亂後一蹶不振。後面的一百四十年局勢混亂 藩鎮割據使得 不再對地方有...
唐朝和明朝的科舉制的發展和變化
巖巖 唐朝 唐朝實行科舉制度,的確滿足了封建君主 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權 鞏固封建統治的效果.第一,官吏選用大權由 朝廷來行使,這就加強了全國政權的統一和集中.第二,選官有統一標準,全國要想做官的人都以全力去適應這些標準,這就加強了思想的統一.第三,向各地方的庶族地主 平民開啟了門路,刺激 網羅了一...
唐朝三省六部制及宋朝分割相權等措施,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有何特點
唐朝三省六部制及宋朝分割相權等措施,說明中國古代君主 的不斷加強。君主 政體指以古代君王為核心的 集權的政治體制,它脫胎於原始社會後期的父權制。宗教祭祀與軍事征伐是君主 的頭等大事,即所謂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古代中國的 王 字,有兩種解釋。一是董仲舒的看法,參通天地為王 二是甲骨文中的 王 為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