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和范蠡的故事

時間 2021-08-30 10:33:11

1樓:蹉子線融雪

公元前494年,吳國打敗越國。越王勾踐採納大臣提出的「美人計」,選出越國美女獻給吳王夫差,麻痺夫差的鬥志。野史雜稗中如是說,越國大夫范蠡周遊全國,遍訪佳人。

一日,在清清浣紗江畔,與家在古苧蘿村西邊的的西施(原名施夷光)相逢了。才子佳人,出演了一則一見鍾情的故事。然而,國難當頭,匹夫有責。

范蠡以「愛國」的名義,背叛、出賣了愛情。他把絕代佳人西施選進宮裡,與其他美麗的越女一起,進行歌舞禮儀等「培訓」。大約在公元前490年,把以西施為首的越女獻給吳王夫差。

幸運而不幸的夫差,對能歌善舞、風華絕代的西施深愛不疑。從此,歌舞宴平;從此,對西施甚至越國深信不疑。

而越王勾踐,在暗暗地做著復仇的各種準備。「臥薪嚐膽」、「養精蓄志」、「勵精圖治」、「發奮圖強」——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國富兵強了;吳國,卻在君王「從此不早朝」的鬆懈等現狀中,逐步走向衰弱。

公元前473年,越國滅掉吳國,被圍困在聖胥山的夫差走投無路,揮劍自刎。

無毒不丈夫。夫差在打敗勾踐後,給了勾踐一條生路。所以,他最終敗給夫差,是必然的。

何況,勾踐等人太能忍了,自己忍辱負重,甚乃忍心送出自己國家的女子。以這些女子的屈辱與悲涼,換取越國東山再起的生存與發展環境。這種手段不能不說是高明,然而,不免過於自私、卑鄙。

在這些方面,夫差**是勾踐的對手。

傳說中,越國勝利後,范蠡歸隱江湖,與西施浪跡天涯,做了神仙眷侶。善良的人們多麼期盼如此美好的結局,無錫蠡園就是一個明證。

但是,范蠡配麼,他配擁有如此結局麼?

如果他愛西施,那麼——

若西施流淚,先溼的應是他的臉;

若西施悲傷,最苦的應是他的心。

如果他愛西施,必然是期望深情相依,廝守終生,直至地老天荒。

誰能想象,把自己心愛的人拱手讓出,送給他人,送給自己的敵人?

倒是夫差,愛了西施一生,疼了西施一生,寵了西施一生。雖然,這「一生」,只有大概的十七年。或許,他到死都還在念著這個是令他國破家亡原因之一的女子的名字。

無法想象,一個柔弱的女子,西施,在這十七年裡,怎樣的柔腸百轉,怎樣的萬劍穿心,怎樣的肝腸寸斷。愛人與仇人之間,祖國與敵國之間,她何從判斷,何從選擇?

也許,西施無從選擇,殘酷的世界也不許她選擇。

多少年來,有多少人認為,西施揹負著「禍國」、令吳國滅亡的惡名。

只有極少數人,能公正地站出來說話: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羅隱《西施》

在越國,西施能夠得到「功臣」的榮譽嗎?不可能!關於西施歸宿的最有依據的說法,是被勾踐夫人沉水淹死。

擁有「沉魚」之美的西施,終究被沉入水中。

也好,還她一生流不盡的淚吧。

還她一顆冰清玉潔的女兒心吧。

2樓:翠霽竭依心

范蠡與西施的故事:

公元前494年,越國攻打吳國,越國戰敗,被迫向吳國求和請降,為表示臣服,越王勾踐在范蠡陪同下到吳國為奴,在吳國,勾踐老老實實幹苦力活,逐漸贏得了夫差信任。三年後,夫差赦免勾踐、范蠡回國。回國後,勾踐下定決心打敗吳國,報仇雪恥。

范蠡、文種等人出了不少主意,其中有發展經濟、訓練軍隊、增強國力等,還有一個計謀是送給夫差美女,以消磨他的意志。范蠡到民間物色美女,民女西施和鄭旦被選中送到吳國。夫差見到這兩個絕色女子,非常高興,說:

「越國貢獻的這兩個女子是勾踐盡忠我吳國的證明呀!」

夫差手下的大臣伍子胥卻不以為然,說:「勾踐送美女,另有目的,大王接受,以後必有後患。」夫差聽不進去,執意收下了這兩個美女。鄭旦後來生病而死。

在這一過程中,范蠡與西施產生了感情,並私訂終身。越國於公元前473年打敗吳國,實現了復仇的目的。范蠡立有大功,被封為上將軍,但是他卻急流勇退,毅然離開越國,帶著戀人西施泛舟江湖。

據《越絕書》記載:「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這是說范蠡與西施,離開了越國,來到了理想的樂土,過上了美滿的生活。

范蠡與西施這樣的結局,使喜歡大團圓結局的中國老百姓津津樂道,回味無窮。古往今來,范蠡和西施的故事已經成為中國人理想生活的代名詞和文化符號,廣為流傳。在文學、戲劇中,關於西施題材的作品不可勝數。

范蠡與西施的故事雖然優美動人,卻無歷史依據。《史記》清楚記載,范蠡離開越國後,帶領全家人來到齊地,「耕於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治產數十萬。」在這裡,根本沒有西施的影子。

後來,范蠡到陶經商,也沒有西施。

3樓:匿名使用者

范蠡:生於楚平王十二年(公元前517年)字少伯,春秋戰國末期,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是歷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我囯長達五千餘年的封建傳統,均以「士、農、工、商」為列,士為首,商為末,直至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須著一黑一白之劣規,故范蠡一生雖有輝煌業績,然終因棄官經商的經歷使他無緣與歷史名人共同載入史冊。

) 他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年青時,就學富五車,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然縱有聖人之資,在當時貴胄專權、政治紊亂的楚國,范蠡卻不為世人所識。 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槜李之戰(今浙江嘉興),吳王闔閭陣亡,因此兩國結怨,連年戰亂不休,周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闔閭之子夫差為報父仇與越國在夫椒(今江蘇太湖中洞庭山)決戰,越王勾踐大敗,僅剩5000兵卒逃入會嵇山。

范蠡遂於勾踐窮途末路之際投奔越國,「人待期時,忍其辱,乘其敗……」「持滿而不溢,則於天同道,上天會佑之;地能萬物,人應該節用,這樣則獲地之賜;扶危定傾,謙卑事之,則與人同道,人可動之。」 他向勾踐慨述「越必興、吳必敗」之斷言,進諫:「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

」。被拜為上大夫後,他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礪堅,君後勿悲,臣與共勉!」 三年後歸國,他與文種擬定興越滅吳九術,是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策劃者和組織者。

為了實施滅吳戰略,也是九術之一的「美人計」,范蠡親自跋山涉水,終於在苧蘿山浣紗河訪到德才貌兼備的巾幗奇女——西施,在歷史上譜寫了西施深明大義獻身吳王,裡應外合興越滅吳的傳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卒於滅吳,成就越王霸業,被尊為上將軍。 「吳王亡身餘杭山,越王擺宴姑蘇臺。

」在舉國歡慶之時,范蠡急流勇退,遂與西施隱姓埋名、泛舟五湖。 史載范蠡「滅吳後,離越浮海到齊,稱鴟夷子皮。到陶(今山東定陶西北),改稱陶朱公,以經商成為鉅富。

」 據傳,滅吳後范蠡輾轉來到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帶領兒子和門徒在海邊結廬而居。戮力墾荒耕作,兼營副業並經商,沒有幾年,就積累了數千萬家產。他仗義疏財,施善鄉梓,其賢明能幹被齊人賞識,齊王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拜為主持政務的相國。

可是三年後,他再次激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一身布衣的他第三次遷徙至陶(今山東定陶西北),在這個居於「天下之中」(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的最佳經商之地,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鉅富,遂自號陶朱公,當地民眾皆尊陶朱公為財神,即為我國儒商之鼻祖。 史學家司馬遷稱:

「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史書中有語概括其平生:「與時逐而不責於人」;世人譽之:

「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的軍事宗旨:強則戒驕逸,處安有備;弱則暗圖強,待機而動;用兵善乘虛蹈隙,出奇制勝。

為後世稱道並沿用。 范蠡著名的經濟思想:「勸農桑,務積穀」、「農末兼營」、「務完物、無息幣」、「平糶各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

」、「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 等至今對現代的經濟建設也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著作有《計然篇》;在《國語·越語下》《史記·貨殖列傳》中均有記載;《漢書·藝文志》記有范蠡兵法二篇,但皆已流失。

西施 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盡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

「閉月」,是述說貂嬋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苧蘿村。天生麗質。

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於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

傳說吳被滅後,西施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

4樓:只是個皮

西施與范蠡 有一首通俗歌曲這樣唱道:「愛情是什麼?是朝露?

是美酒?是蜜糖……不管是什麼吧,反正鮮亮一陣子,沉醉一陣子,甜蜜一陣子,就和你『拜拜,了,消失得無影無蹤。』』 愛情是什麼?

問問西施和范蠡。 關於西施和范蠡愛情的描寫,在唐宋時就已濫觴,在詩詞和一些筆記中都有涉獵。如:

「娉婷初出芋蘿春,一笑當年國自傾。絲網珠璣迷去路,鴟夷風月倍多情"((宋)姚寬)而真正敷演成故事的,最早大概要算梁辰魚的《浣紗記》。再後來便成為描寫吳越春秋的文學作品裡不可或缺的一段最動人的故事。

究其原因,是因為這段戀情太不尋常了。 區區一男一女之間的戀情份量這般沉重,沉重得真正能叫一聲「驚天地、泣鬼神」恐怕在浩瀚中國歷史上也屬麟角鳳毛,不可多得的。相比之下,諸如梁祝、西廂、寶黛這些愛情專門家們也恐怕是要自愧不如的。

有人說,且慢,先搞清楚西施和范蠡是不是一對戀人。史書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至多隻是一些尚有爭議的說法:「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而終。

"(《吳越春秋》),這並不足以說明兩人之間有著刻骨銘心的愛情。 當然,2023年前的事情到底是圓是方誰也不敢下個定論,但依情依理,這兩人之間是必定要發生一些故事的。 一個傾國傾城,顧盼生輝,聰明絕倫而又深明大義,是巾幗中的豪傑;一個風流倜儻,玉樹臨風,文韜武略而又胸懷大志,是須眉裡的英雄。

兩個人在同一個事件中聚到一塊,把兩條命捆在一起去完成同一個任務。怎麼不能英雄愛美,惺惺相惜,演出一場愛情悲喜劇呢? 歷代文學家們的敘述,實在不可能是杜撰的。

說說這段悲壯的愛情吧。 很少能見到個人的感情這麼直接地聯絡著國家的安危。西施和范蠡是天生一對,地造一雙,然而他們的戀情即使不至於導致越國的再次淪喪,也將延續越國的苦難。

范蠡獻不獻出西施,不單單是夫差會不會「蘇臺日夜惟歌舞』』([唐]汪遵)的問題,還有個勾踐依不依的問題。以勾踐的心胸而言,要是范蠡把西施留在自己身邊,難免是要起疑,起嫉的。那末,君臣失和,國難指日可待了。

惟其悲壯而沉重,才顯得酣暢淋漓,大氣磅礴;惟其多難,才有那種任憑「天柱折、四維絕』』海枯石爛的堅貞。一念僅存,忍辱負重,等到功成之日,駕一葉扁舟,攜手悄然離去,「不知所終」,又是何等的瀟灑。這種大氣,這種堅貞,這種瀟灑,豈是常人所能企及的!

真該讓那位很迷茫地在問「愛情是什麼"的女歌手來聽聽這場愛情交響曲,這曲千古絕唱! 當然,即便如何,也還是有人頗不以為然,要在旁邊指指戳戳。這就應了一句古話,叫做:

「大風吹倒梧桐樹,自有旁人論短長。』』其實這並不奇怪,每個人都受著所處時代的侷限,受著各自的道德觀、價值觀的約束,見妍見醜,是鹿是馬,自然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來。 其中之一便是「貞操論」,覺得西施既已嫁給夫差,就不能再與范蠡一起隱居,否則違背了「一女不嫁二夫」的規範。

而范蠡再娶西施j面子上也不大好看。「歸之於吳,是吳之夫人也。仍同泛湖之遊,是必欲其更二夫矣。

沉之以滅其跡,而使少伯無風清月白之嘆,又適所以成西子處耳。」([明]錢人楷),寧可把西施沉入江中,讓范蠡斷了念頭,還說是為了成全西施的名聲。這位老先生實在是迂得可恨。

他大約是以程朱理學為其行事準則的。不知他想沒想過,西施范蠡所處的時代是春秋末期,百越之地還剛剛走出蠻荒,披髮紋身,崇拜圖騰,原始色彩還相當濃郁,連周禮恐怕尚未「普及",那時的人們,敢愛敢恨,敢作敢為。「一女不嫁二夫」只怕於他們只是天方夜譚罷了。

相比之下,倒還是老百姓沒有顧慮,他們一心只想成全這對戀人,全不顧什麼禮法之類。嘉興縣南有座「語兒亭",相傳范蠡送西施去吳國,相依相伴,難捨難分。一走走了三年。

到了這裡,路上所生的孩子已經週歲,會說話了。故而此亭喚作「語兒亭",(見陸廣微《吳地記》) 看看,多麼大膽,多麼不加掩飾。即便是有點荒唐,卻把對這對戀人的同情、讚賞、祝福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的了。

愛情是什麼,不是朝露、美酒和蜜糖,愛情是奉獻,而且不僅僅是為所愛的人作奉獻。 偉大的愛情,要有偉大的奉獻做基礎。

西施,范蠡,勾踐,夫差之間的故事

公元前494年,吳國打敗越國。越王勾踐採納大臣提出的 美人計 選出越國美女獻給吳王夫差,麻痺夫差的鬥志。野史雜稗中如是說,越國大夫范蠡周遊全國,遍訪佳人。一日,在清清浣紗江畔,與家在古苧蘿村西邊的的西施 原名施夷光 相逢了。才子佳人,出演了一則一見鍾情的故事。然而,國難當頭,匹夫有責。范蠡以 愛國 ...

一場慶功宴後的故事,范蠡為何帶著西施駕著小船一起走了

越王勾踐為了打敗吳王夫差,手下的大夫范蠡和文仲是出了大力的,尤其是范蠡,向越王勾踐獻上了美人計。范蠡把越國最有名的美女西施和鄭旦送往吳國,擾亂其國政。有史料記載,范蠡為了完成這一個任務,把西施從越國故地送到了吳王夫差手中,期間經過了三年的歷程,並且兩人在途中相戀相愛並且生了孩子,其中有一個亭子叫做語...

范蠡與西施還有不為人知的情緣,他倆究竟有什麼情緣?

這個只是一個民間的傳說,並沒有記載,是當時勾踐需要一個美人獻給吳王,這個美人是范蠡找來的,傳說是他的未婚妻。歷史上的真實西施 范蠡和西施究竟是什麼關係 1 歷史上並沒有過西施和范蠡的故事,這二人的關係是長達幾千年的民間傳說而已。在歷史上在比較嚴肅的史書中,如 左傳 國語 史記 等史書中均沒有提到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