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告訴我關於秦統一六國的歷史,誰能告訴我關於秦統一六國的歷史資料

時間 2021-09-03 06:56:14

1樓:匿名使用者

**的)

秦王政17年(前230年),內史騰率兵滅韓國,俘韓王安,所得韓地置潁川郡,韓亡。

秦王政19年(前228年),秦軍攻入趙國國都邯鄲(在此之前坑殺趙國40萬軍隊),趙王遷被迫降秦,趙破。

秦王政20年(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領兵攻燕。

秦王政21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薊,燕王殺太子丹求和,燕破。

秦王政22年(前225年),王賁率領六十萬大軍攻打魏國,包圍魏都大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三個月後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秦王政23年(前224年),王翦率領十萬大軍攻打楚國,屯兵練武、堅壁不戰、以逸待勞。一年後,楚軍鬥志渙散、糧草不足,遂從前線撤軍。王翦乘機追擊,消滅楚軍主力,佔領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項燕自殺,楚亡。

秦王政25年(前222年),王賁打下遼東,俘燕王喜;接著打下代城,俘代王嘉。燕、趙徹底滅亡。王翦又率軍渡過長江,平定了江南,滅越國置會稽郡。

秦王政26年(前221年),王賁率軍南下攻打齊國,齊王建投降,齊亡。

2樓:匿名使用者

秦為何能統一天下

高中《中國古代史》教材在介紹秦朝的統一原因時說:「秦國變法比較徹底,國富兵強,實力超過東方任何一國,具備了進行統一戰爭的條件。」商鞅變法確實為秦並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但秦能統一天下還有其他因素,以下幾點也是很重要的。

一、秦據有關中、四川兩個經濟區,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中國北方自古有兩大經濟區,即關東經濟區和關中經濟區。而關東經濟區(即中原經濟區)是最古老的一個經濟區,這個經濟區夏商時代都立國於此,但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人地矛盾日漸向著不利方面發展。在落後的木石工具和生產方法沒有任何改變的情況下,它迅速走向了衰弱。

商朝建國以後,都城多次遷徙,除政治原因之外,自然條件的惡化,經濟區的衰敗也是重要原因。當中原經濟區走向衰落的時候,從西周初年開始,關中經濟區崛起,並很快發展起來,顯示出很大的優越性,在各方面都凌駕於舊的中原經濟區之上。全國經濟中心於是由關東轉移到關中。

正是基於這種經濟中心的轉移,周順利取代商,實現了政治中心向關中的轉移。後雖經犬戎破鎬京,平王將都城遷往洛邑,但經濟中心並未因此轉向關東。只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推廣,灌溉、施肥普遍之後,關東經濟區才又恢復了活力。

平王東遷,將當時全國的經濟中心拱手轉讓給秦,這就為秦國的強大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推行了一種全新的制度,充分調動起這一經濟區的活力,再加上對四川的佔有和經營,便形成了「席捲天下」的經濟實力。此後的歷史不斷證明,誰據有了關中,誰就能贏得帝業。

項羽敗亡而劉邦獲勝的經濟根源,就在於項羽丟掉了關中這塊最為重要的經濟區,而劉邦則據有了這一地區。隋、唐仍建都於關中,說明關中經濟到那時在全國仍舉足輕重。

二、先進戰勝落後,秦統一是歷史的必然

秦較之六國是最先進的。首先是生產力的先進。我國考古發掘,最早的鐵器出土遺址在古秦國之地;從水利工程看,也是秦最突出,鄭國渠、都江堰都是聞名天下的巨集偉工程,澤及子孫後代。

先進的生產力、最巨集大的水利工程都出現在秦,說明秦是當時經濟最發達、最先進的地區,從而也是政治、軍事上最強大的地區。第二,社會制度先進。秦建國以來,一直奉行法家思想,而法家思想在當時中國是先進的思想。

如其**集權思想、耕戰思想、法治思想等。秦根據法家思想建立起來的以郡縣為基礎的**集權制度,以小家庭為單位的社會生產製度,按軍功受爵祿的社會分配製度,這些都適應了以鐵器、牛耕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及其新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正是這些新的制度為關中經濟區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之成為一塊先進的樣板。

第三,文化先進。秦國文化較之六國,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最先進的。六國文字統一於秦之小篆,並非單純是秦之高壓政治,實乃秦國文字之先進。

教材所印六國之「馬」字,基本屬原始圖畫類文字,唯有秦國的「馬」最線性化、抽象化。一切抽象的東西才更概括。又如圓形方孔錢,較之六國貨幣,肯定是一種使用最為方便的貨幣。

它能被歷朝沿用就是一個明證。商鞅的新社會制度不能實施於六國卻在秦得到實現,其根源就在六國較秦落後,秦具有一種強烈的社會發展需要。

三、精英薈萃,秦具備人才優勢

由於秦國制度先進,對人才大膽接納並重用,秦一時成為社會精英的嚮往之地,六國各方面的人才於是都雲集關中。許多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不用於六國,卻被秦重用。商鞅不用於魏而秦任之為相;蔡澤不用於燕趙,秦則拜為相;張儀不用於楚趙,秦人用之終成連橫……如此等等。

總之,秦國當時是精英薈萃,人才濟濟。在這一大批精英的不斷努力下,秦具備了「席捲天下」之勢而掃平六國,統一中國。

四、優越的地理位置,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

關中自古為四塞之地:東函谷、西散關、北蕭關、南武關。河水為其護國之河,崤山為其屏障之山。

六國則平原相連,征戰不已,正是這種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秦積蓄力量的天然環境。在這個優越的環境下,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秦王嬴政僅用十年即掃平六國,統一天下。 希望對你有幫助

3樓:匿名使用者

公元前221年,在古老的中華大地上,出現了一個強大的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秦.秦王朝疆域廣闊,它東瀕大海,西至隴西,南臨南海,北抵長城,領土空前廣袤,是自中華文明產生以來第一次大統一.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大**時期,諸侯國間的征伐持續了五百餘年,中華大地上諸侯林立,戰火連綿,一片混亂.然而持續了幾個世紀的**與割據在短短的數十年間得以結束平息,其中定然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

公元前771年,西北少數民族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鎬京,西周滅亡.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而自此時起,周王的地位日漸下降.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實際上已經被架空,周也僅保有幾百裡的 王畿之地」,失去了』天下共主』的煊赫地位.周無異於一般小諸侯國,周王亦無異於一般的小諸侯.周王室的衰微使得它無力控制各諸侯國,這便給各諸侯國以機遇,為**割據提供了條件.

『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諸侯國各自為政,不聽『周天子』號令,為各自利益相互征伐,爭作天下霸主,更甚者還有代周之意,五霸相繼而起,楚莊周郊問鼎,戰國七雄並立… …一系列歷史事件共同反映出一個問題—周室衰微,群雄並起,無人掌控天下.

西周初立,分封天下,封國數十.經過數百年來諸侯國間的爭霸與兼併,到戰國末期僅存寥寥幾個有一定實力的『強國』,而那些地小人稀小封國大都為人所滅.各國之間的征伐與對小弱諸侯國的兼併戰爭,使得天下形成了區域性統一,這些兼併爭霸戰爭雖然對社會經濟發展進步,人民生活安定帶來較大影響,但客觀上有利於最終國家統一的實現,為將來某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條件.

春秋戰國時期的生產力發展,尤其是鐵器(鐵農具)與牛耕的運用與推廣,更是推動了古老農業文明的發展與進步.封建經濟,尤其是農業經濟的發展使得各諸侯國的經濟實力大大提高,從而整體實力大大加強,這為諸侯國對外征伐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使其有能力與資本進行爭霸,兼併活動.而該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繁榮使得諸侯國及各地方地區間的經濟聯絡日益緊密,這就要求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統一的市場,消除阻礙經濟發展的**狀態,使得封建經濟得順利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度逐步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確立,中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度的時期.隨著封建經濟不斷髮展壯大,新興地主階級實力與地位不斷上升一些諸侯國中出現了地主階級奪權鬥爭.戰國中期,各國都興起了由新興地主階級倡導或領導的變法運動,各國經濟政治制度體制都發生相應變革,國力普遍提升.

有了國家力量做後盾自然不滿足現有利益,各諸侯國都覬覦天下,產生了『一統』的想法與慾望,併為滿足自己的慾望不斷進行兼併戰爭等一系列活動.

以上諸多因素與現象,共同反映出同一問題,即統一不可抗拒,是歷史必然!

統一的歷史潮流無人能抵擋,事實證明,統一最終是實現了.而完成統一大業的不是被諸侯奉為『天下共主』的周,不是首霸於天下的齊,也不是土地肥沃廣袤,物產豐盈十分富庶的楚,而是數百年來都為列國所不屑,『偏安』於西方一隅,一向沒有資格參與中原大國事宜,常年與落後的少數民族打交道的閉塞『小國』—秦.

秦,為為周王室養馬出身,後因擁保平王有功,封地稱侯.但由於經濟落後,力量弱小,地位低下,加之地處函關以西,與外界交流相對較少,因此並未受到『東方』各國的重視,甚至沒有資格參與其活動.秦雖然在穆公時也有意向東擴充套件,但畢竟實力有限,而出關之路又為強晉所扼,只得致力於爭服臨近少數民族,實現了『霸西戎』.

雖然東擴無明顯成果,但平定了西戎,穩固了自身在關西的統治,穩定了後方,為日後提供了良好內部條件,免除了後顧之憂.

戰國中期各國都忙於開展變法運動時,秦也不甘落後,孝公任用衛鞅了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秦的兩次變法對其經濟 政治 文化 軍事等各方面都進行了革新,併產生了重大影響.秦國的封建經濟快速發展,政治體制領先於各國,打擊了奴隸制度,逐步確立起了地主階級統治,從而國力大大提升,逐步趕超了『東方六強』.

秦的變法與其他諸侯國相比更為徹底,這也為其日後統一六國提供條件,奠定基礎,給予其完成統一大業的資本.

不僅僅是『商鞅變法』推動了秦國的經濟發展與經濟實力的增強,還有一些因素也起著不可小視的作用.秦昭王時,蜀守李冰開鑿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引水灌溉成都平原,使其成為秦的『糧倉』,支撐著蜀地乃至整個秦國的經濟;戰國末期,秦王嬴政又命水工鄭國開渠,使得關中沃野千里秦地更為富庶… …這都無疑為秦奠定了十分堅實的物質經濟基礎,成為秦實現統一不可或缺的必備條件.

秦能在兼併戰爭中取得勝利,終成就統一大業,還得益於其正確的軍事策略與對一批政治 軍事人才的合理任用.秦國日漸強大,關東諸國無一能與之單獨抗衡,於是各國相互聯合,欲『合縱』破秦.以秦的實力是無法與列國聯軍抗衡的,於是便開始『外連衡而鬥諸侯』運用各種計謀破壞『合縱』.

秦善用離間之法,挑撥各國關係.各國利益動機不同,於是相互猜忌,相互爭鬥,不能緊密聯合,相繼背棄盟約,此時秦再施以遠交近攻之策略,各國孤立無援,秦乘機而入,五國『合縱』屢次失敗,韓 楚 魏相繼被破,『與嬴而不助五國』的齊的滅亡便是很好的證明.秦還慣用此法離間他國君臣間關係,以達到掃除統一道路上『障礙』的目的.

廉頗 趙奢 李牧便是此番計謀的 『受害者』.此外,一批優秀的政治軍事人才與將領的任用亦至關重要,若沒有范雎 李斯 白起 王翦等名相名將卓越政治軍事才能的展現,秦統一大業的完成恐怕要延遲不知多少年了.

統一的手段無疑要靠戰爭,要滅六國,一支強大的軍隊是必不可少的.秦具備了這個條件.秦人本就是養馬出身,秦地處西北秦人生就民風剽悍,加之其常與西北遊牧民族打交道,軍隊尤其是騎兵戰鬥力可想而知.

秦國車兵 步兵更不必說,秦始皇陵陪葬的兵馬俑已經向世人昭示一切:軍容整齊,**先進,陣法嚴密,配置科學… …簡直就是一架龐大的戰無不勝,無堅不摧的戰爭機器.

已經具有如此實力的一個國家,要完成統一大業,沒有一個優秀的領導帶頭人怎麼可以呢?因此,秦王的個人因素是不能被遺忘與忽略的.若秦國君主是個昏庸無能之輩,秦國實力再強也無法完成這項艱鉅的歷史任務,幾代君王勵精圖治掙下的家業不是被坐吃山空就是不知要落入誰人之手了.

好在嬴政雄才大略有王者風範,有成就大事的氣概,任用賢能,實行正確的策略,剷除內部威脅其統治的呂不韋等勢力,加強君主集權,採用法家兼以陰陽 儒家學說治國… …總之,秦王嬴政在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

戰國末期中國的統一是歷史潮流,是歷史必然,然而面對同樣局勢,統一的重任落到秦的肩上,並由它來完成,這又是具有歷史偶然性的.秦具有其它諸侯國所不具備的優勢與條件,所以諸國終由秦來統一又是理所當然的.

請問秦始皇統一哪六國,秦統一六國中的六國分別是哪六國

秦滅六國之戰,指中國戰國末期七大諸侯國之一的秦國進行消滅山東六國 完成中國統一的戰爭。從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先後按順消滅韓 趙 魏 楚 燕 齊六國,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 集權國家,即秦朝。齊國,楚國...

告訴我,歷史究竟有什麼用,誰能告訴我學歷史有什麼用

提起呂布,幾乎每個人立即在腦海裡就會出現一個逗頭戴三叉束髮紫金冠,體掛西川紅棉百花袍,身披獸面吞頭連環鎧,腰繫勒甲玲瓏獅蠻帶 弓箭隨身,手持畫戟,坐下嘶風赤兔馬地 三國演義 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的悍將形象。呂布的坐騎是赤兔馬大抵是沒有異議的。但是呂布是不是就一定是使用方天畫戟呢...

誰能告訴我任氏家族的歷史

關堤村任氏家族成員任紹儉先生是聖旨的主要收藏者之一,他向記者介紹了聖旨的來歷 任璇是清朝康熙年間的名臣,深得康熙皇帝賞識,康熙認為是任璇之母教子有方,同時認為任璇之妻通明達理,賢良聰慧,為一流的賢內助。康熙皇帝於是在康熙四十年五月三日一天之內,連下了上述兩道聖旨。任紹儉說,2007年,他攜帶這兩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