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從科舉考試以來總共出了多少狀元

時間 2021-09-20 09:11:03

1樓:匿名使用者

比較有影響力的有:房玄齡 文天祥 郭子儀(武) 王維 柳公權 王溥 傅善祥(女)

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

隋代狀元(進士)榜

張損之 孫伏伽 侯君素 楊 纂 房玄齡 溫彥博 黃鳳麟

唐代狀元榜

孫伏伽 陳伯玉 杜 綰 李 琚 羊襲吉 常 袞 李 博 楊 凝 張正甫 陳 諷 班 肅 李顧行 韋 諶 裴 俅 李 餘 李從實 狄慎思 莫宣卿 劉 蒙 趙 峻 許佑孫 歸 黯 羊紹素 崔 詹 崔 液 宋守節 姚仲豫 嚴 迪 賈 至 楊 護 盧 庚 王 漵 王 儲 牛錫庶 李 程 徐 晦 李固言 盧 儲 李 合 陳 寬 崔 峴 顧 標 於 鑲 裴延魯 歸仁紹 鄭合敬 陸 扆 崔 膠 盧文煥 李 超 弓嗣初 常無名 李 嶷 崔 曙 楊 譽 洪 源 張 式 魏弘簡 盧 頊 鄭巨源 武翊黃 尹 極 白敏中 韋 籌 鄭 確 鄭 顥 盧 深 顏 標 薛 邁 李 筠 孔 緘 鄭貽矩 蘇 檢 裴 格 趙 蒙 鄭 益 李 昂 虞 鹹 王 閱 李巨卿 楊棲梧 楊 憑 崔元翰 尹 樞 李 隨 王源中 張又新 鄭 冠 宋 刓 李 肱 盧 肇 於 珪 崔 鉶 孫龍光 鄭昌圖 孫 偓 李 瀚 趙觀文 歸 佾 楊仲昌 許 且 範崇凱 王正卿 劉 單 楊 儇 蕭 遘 丁 澤 薛 展 賈 稜 封孟紳 柳公權 鄭 澥 李 群 杜 陟 裴思謙 鄭 言 張溫琪 李 億 韓 袞 孔 纁 鄭 藹 楊贊禹 崔 諤 歸 系 吳師道 王 維 徐 徵 趙 嶽 楊 紘 齊 映 黎 逢 鄭全濟 苑 論 陳 權 韋 瓘 獨孤樟 柳 璟 李 珪 崔 囗 易 重 李 郜 孔 緯 鄭洪業 歸仁澤 崔昭緯 崔昭矩 楊贊圖 裴 說

五代十國狀元榜

崔 邈 陳 逖 崔光表 王 徹 王歸璞 黃仁穎 徐 寅 郭 晙 王 樸 扈 載 簡文會 樑 嵩 王克貞 伍 喬 盧 華 寇 湘 王 溥 樂 史 邱 旭 張 確 費黃裳 王崇古 盧 郢 楊 遂 鄧 及

宋代狀元榜

楊 礪 張去華 馬適 蘇德祥 李景陽 劉察 李肅 劉蒙叟 柴成務 安德裕 張拱 劉寅 安守亮 宋準 王嗣宗 呂蒙正 胡旦 蘇易簡 王世則 樑顥 程宿 陳堯叟 孫何 孫僅 孫暨 陳堯諮 王曾 李迪 姚曄 樑固 張師德 徐?#93; 張觀 蔡齊 王整 宋庠 徐鐸 王堯臣 王拱辰 張唐卿 呂溱 楊寊 賈黯 馮京 鄭獬 章衡 劉輝 王俊民 許將 彭汝礪 許安世 葉祖洽 佘中 徐鐸 時彥 黃裳 焦蹈 李常寧 馬涓 畢漸 何昌言 李釜 霍端友 蔡薿 賈安宅 莫儔 王昂 何煥 沈晦 李易 張九成 汪應辰 黃公度 陳誠之 劉章 王佐 趙逵 張孝祥 王十朋 樑克家 木待問 蕭國樑 鄭僑 黃定 詹騤 姚穎 黃由 衛涇 王容 餘復 陳亮 鄒從龍 曾從龍 傅行簡 毛自知 鄭性之 趙建夫 袁 甫 吳潛 劉渭 蔣重珍 王會龍 黃 樸 徐元傑 吳叔告 周 坦 徐儼夫 留夢炎 張淵微 方逢辰 姚 勉 文天祥 周震炎 方山京 阮登炳 陳文龍 張鎮孫 王龍澤

遼代狀元榜

高 舉 高 正 鄭雲從 石用中 王熙載 呂德懋 王用極 張 儉 陳 鼎 楊又玄 初 錫 南承保 邢 祥 李可封 楊 佶 史克忠 劉二宜 高承顏 史 簡 鮮于茂昭 張用行 孫 傑 張克恭 張仲舉 張 漸 李 炯 張 昱 張 宥 張仁紀 劉 貞 劉師貞 馮 立 邢彭年 王 寔 王 棠 張孝傑 樑 援 王 鼎 張 臻 趙廷睦 劉 霄 劉 瓘 李君裕 張 轂 文 充 冠尊文 陳衡甫 康秉儉 馬恭回 李 石 劉 禎 韓 昉 王 翬 李寶信 李 球 邊貫道

西夏狀元榜

李遵頊金代狀元榜

劉 偽 許 必 胡 礪 趙 洞 石 琚 呂忠翰 楊建中 王彥潛 常大榮 鄭子聃 任忠傑 孟宗獻 徒單鎰 張行簡 王 澤 孫用康 楊雲翼 張 檝 納蘭胡魯剌 李俊民 李 演 張 本 李獻能 斡勒業德 富珠哩察罕 王 鄂 盧 亞 李 塘 趙承元 鄭時昌 武明甫 趙安時 趙安榮 劉 海 李 安 張繼祖 劉文龍 元 堪 劉仲淵

元代狀元榜

護都答兒 忽都達兒 普顏不花 霍希賢 泰不華 林濟孫 宋 本 捌 剌 張 益 阿察赤 李 黼 林亨 篤列圖 王文燁 同 同 李 齊 拜 住 陳祖仁 張起巖 張士堅 阿魯輝 帖木兒 王宗哲 朶烈圖 文允中 薛朝晤 牛繼志 侻 徵 王宗嗣 買 住 魏元禮 何克明 寶 寶 楊 輗 張 棟 赫德溥化

明代狀元榜

吳伯宗 丁顯 任亨泰 黃觀 張信 陳安阝 韓克忠 胡廣 曾棨 林環 蕭時中

馬 鐸 陳 循 李 騏 曾鶴齡 邢 寬 馬 愉 林 震 曹 鼐 周 旋 施 盤 劉 儼 商 輅 彭 時 柯 潛 孫 賢 黎 淳 王一夔 彭 教 羅 倫 張 升 吳 寬 謝 遷 曾 彥 王 華 李 旻 費 巨集 錢 福 毛 澄 朱希周 倫文敘 康 海 顧鼎臣 呂 柟 楊 慎 唐 皋 舒 芬 楊維聰 姚 淶 龔用卿 羅洪先 林大欽 韓應龍 茅 瓚 沈 坤 秦鳴雷 李春芳 唐汝楫 陳 謹 諸大綬 丁士美 申時行 範應期 羅萬化 張元忭 孫繼皋 沈懋學 張懋修 朱國祚 唐文獻 焦 竑 翁正春 朱之蕃 趙秉忠 張以誠 楊守勤 黃士俊 韓 敬 周延儒 錢士升 莊際昌 文震孟 餘 煌 劉若宰 陳於泰 劉理順 劉同升 魏藻德 楊廷鑑

大西政權狀元榜

文狀元龔濟民、武狀元張大受。

清代狀元榜

傅以漸(1646) 呂 宮(1647) 劉子壯(1649) 鄒忠倚(1652) 麻勒吉(1652) 史大成(1655) 圖爾宸(1655) 孫承恩(1658) 徐元文(1659) 馬世俊(1611) 嚴我斯(1664) 繆 彤(1667) 蔡啟僔(1670) 韓 菼(1673) 彭定求(1676) 歸允肅(1679) 蔡升元(1682) 陸肯堂(1685) 沈廷文(1688) 戴有祺(1691) 胡任輿(1694) 李 蟠(1697) 汪 繹(1700) 王式丹(1703) 王雲錦(1706) 趙熊詔(1709) 王世琛(1712) 王敬銘(1713) 徐陶璋(1715) 汪應銓(1718) 鄧鍾嶽(1721) 於 振(1723) 陳德華(1724) 彭啟豐(1727) 周 澍(1730) 陳 倓(1733) 金德瑛(1736) 于敏中(1737) 莊有恭(1739) 金 甡(1742) 錢維城(1745)樑國治(1748)吳 鴻(1751)秦大士(1752)莊培因(1754)蔡以臺(1757)畢 沅(1760)王 傑(1761)秦大成(1763)張書勳(1766)陳初哲(1769)黃 軒(1771)金 榜(1772)吳錫齡(1775)戴衢亨(1778)汪如洋(1780)錢 棨(1781)茹 棻(1784)史致光(1787)胡長齡(1789)石韞玉(1790)潘世恩(1793)王以銜(1795)趙文楷(1796)姚文田(1799)顧 皋(1801)吳廷琛(1802)彭 浚(1805)吳信中(1808)洪 瑩(1809)蔣立鏞(1811)龍汝言(1814)吳其浚(1817)陳 沆(1819)陳繼昌(1820)戴蘭芬(1822)林召棠(1823)朱昌頤(1826)李振鈞(1829)吳鍾駿(1832)牛鳳山(1833)劉 繹(1835)林鴻年(1836)鈕福保(1838)李承霖(1840)龍啟瑞(1841)孫毓溎(1844)蕭錦忠(1845)張之萬(1847)陸增祥(1850)章 鋆(1852)孫如僅(1853)翁同龢(1856)孫家鼐(1859)鍾駿聲(1860)徐 郙(1862)翁曾源(1863)崇 綺(1865)洪 鈞(1868)樑耀樞(1871)陸潤庠(1874)曹鴻勳(1876)王仁堪(1877)黃思永(1880)陳 冕(1883)趙以炯(1886)張建勳(1889)吳 魯(1890)劉福姚(1892)張 謇(1894)駱成驤(1895)夏同龢(1898)王壽彭(1903)劉春霖(1904)

太平天國狀元榜

武立勳 傅善祥(女) 楊朝福 吳容寬 劉闥忠 朱世傑 喬彥才 葉春元 劉盛培 範樸園 沈掄元 吳鎮坤 汪順祥 陸培英 徐首長

2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制度自產生至結束,從唐至清,共產生638個狀元。其中唐朝產生狀元148人,五代十國產生狀元24人,宋朝產生狀元118人,遼朝產生狀元56人,金朝產生狀元39人,元朝產生狀元32人,明朝產生狀元90人,清朝產生狀元114人。在如此眾多的天之驕子——狀元中,出現了許多令人稱奇的狀元之最,現擷取如下,以饗讀者。

中國狀元之最:

唐 孫伏加

武德五年壬午

第一位狀元

西夏 李遵頊

西廈天慶十年癸亥科

第一位狀元皇帝

宋 文天祥

寶佑四年丙辰科

最早的一部自編年譜《編年錄》的編寫者

明 趙秉忠

(不詳)

唯一儲存完好之「狀元卷」的作者

清 吳其睿

嘉慶二十二年丁丑科

編寫中國最早植物誌——《植物名實圖孝》的學者清 陳繼昌

嘉慶二十五年庚辰科

最後一個「三元」

清 翁同

咸豐六年丙辰科

中國近代維新第一導師

清 孫家鼎

咸豐九年已末科

負責、開辦、管理「京師大學堂」之第一人

太平天國

傅善祥(不詳)

唯一女狀元、女丞相

清 洪鈞

同治七年戌辰科

第一個譯介外史研究的學者

清 黃思永

光緒六年庚辰科

中國第一個收集甲骨文的學者

清 張謇

光緒二十年甲午科

中國最早創辦漁業實業公司的實業家

清 劉春霖

光緒三十年甲辰

最後一位狀元

3樓:勵君豪

中國自從科舉考試以來,總共出了多少專業太多了,記也記不清歷史總是有遺漏的

4樓:步餘年

幾百狀元是有的,但以文化名人中是狀元者不多,多數默默無聞

5樓:黃昏很溫暖

這個沒有數過,有幾百吧,上千年了,肯定有這麼多了。

歷史上自從科舉以來到結束,有多少人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的,分別在哪幾個朝代叫什麼的???

6樓:先知彩票

在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中,共有17人連中三元(三元及第),他們是文科15位:

唐朝的張又新、崔元翰;

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若叟、馮京;

金朝的孟宋獻;

元朝的王宗哲;

明朝的黃觀、商輅;

清朝的錢檠、陳繼昌和戴衢亨。

此外,歷史上也出過三位「武三元」。

其一是明朝嘉靖年間的尹鳳,連中武科三元,官拜參將,輔於大逑在福建、浙江沿海的抗倭戰爭中屢建戰功。今存南京「三元巷」以示紀念。

其二是明朝萬曆年間,浙江永嘉人王名世連中武科三元,官授錦衣衛千戶。他博通經史,工詩善書,時人稱其武藝、詩詞、書法為「三絕」。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秉性剛介,不媚權貴,頗有直道君子之風。

其三是清朝順治年間,也是浙江人王玉璧,連中武科三元。此人在明末曾參加武秀才考試,射箭第一,號稱「神射手」,故人們贊其為「武四元」。他雖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釋卷,文筆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譽。

宋代科舉考試的模式,宋代科舉考試模式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 制科和武舉。宋代進士分為三等 一等稱進士及第 二等稱進士出身 三等賜同進士出身。宋代科舉考試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 考試製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製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於封建統治而又有才幹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

關於古代科舉考試排名,古人科舉考試排名

冬熱夏寒 科舉分級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 下第。祭妹文 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裡 披宮錦 即指中進士。祭妹文 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登科 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進士參見 殿試 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貢生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考中...

科舉考試的問題,急,科舉考試是怎樣的?

童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 學習成績優秀的一二等學生 後取得生員 秀才 相公 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然後鄉試 會試 殿試,一層層選拔成績優異的考生。因為是選拔 所以成績必須得優秀。科舉考試的內容是有規定的,不是考生隨便報考的。科舉 唐代科舉分為常科和制科。常科 常科包括秀才 明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