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為何不能沿用至今,出自古文一直被沿用至今的成語有哪些?

時間 2021-10-14 23:25:31

1樓:文以立仁

文言文為不能沿用至今,有很多的社會、文化原因。其中最主要都是文言文“文言分離”,即書面語與社會口語越來越遠,嚴重影響交際。文言文在上古時期,文和言差距不大,幾千年來,文言文除了詞彙有所豐富外,語體本身沒有變化,而社會口語卻以加速度的形式時時刻刻都處在發展之中,故而造成文言分離越來越嚴重,這就決定了文言文很難沿用下去。

不過,由於文言文的“凝固性”,又確立了它在古今歷史長河中的“橋樑”地位。假如,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章都是用那個時代的口語來寫,那麼,今天的人就無法看懂,也無從學習歷史了。同樣,今天的歷史假如不用文言文記載,若干年代以後,也會發生“看不懂”的問題。

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之所以如此深厚,最大的“功臣”當數文言文。

在中國歷史上,文、言並行了幾千年,這個現象仍然會繼續下去。目前,語文類學科,既要學現代漢語,也要學古漢語(文言文)。

2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文是書面語,與口語有非常大的差異,需要專門的學習,達到一般的讀寫水平大概要3-4年的專門學習,無異於一門外語。

如果要讀先秦典籍,還得學習訓詁、歷史等。相當於研究生課程了。

學會了之後除了能讀點文言筆記、**又有什麼用呢?

日常交流是用不上了,用文言文寫文章,呵呵,那得保證大家都花這麼長時間去學才能讀懂,否則只能小圈子自娛自樂了。

出自古文一直被沿用至今的成語有哪些?

3樓:小費

成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之一,成語大多是固定的結構和固定的意義,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傳承下來的沿用至今,一般源自於古典著作或歷史故事中,有明確的出處

不恥下問,出自《論語》要向比自己不及的人詢問。

溫故知新,出自《論語》比喻學習要時常溫習舊知識。

不亦樂乎,出自《論語》形容很開心。

任重道遠,出自《論語》路途遙遠任務重大。

見賢思齊,出自《論語》,是說要向表現優秀的人學習。

病入膏肓,出自《左傳成公》,形容病得很厲害。

負荊請罪,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揹著荊條請罪,後來比喻人與人之間承認錯誤的一種說法。

居安思危,出自《左傳襄公十一年》,處在安樂的環境中要有憂患意識。

脣亡齒寒,出自《左傳僖公五年》,原意是嘴脣沒有了牙齒會感到寒冷,後來形容密切相關的兩件事物。

名列前茅,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原意是出軍時舉茅草發警報,後來用於形容成績優異的人。

秣馬厲兵,出自《左傳成公十六年》,原意是磨好兵器,餵飽戰馬,後來用於形容做事前做好準備。

文言文翻譯問題

4樓:隨便什麼名啦啦

柳澗暗示百姓攔住(他)索要軍隊食宿費和勞役的錢。

原文:韓愈,字退之,鄧州南陽人。父仲卿,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縣人刻石頌德。終祕書郎。

愈生三歲而孤,隨伯兄會貶官嶺表。會卒,嫂鄭鞠之。愈自知讀書,日記數千百言,比長,盡能通《六經》、百家學。

擢進士第。會董晉為宣武節度使,表署觀察推官。晉卒,愈從喪出,不四日,汴軍亂,乃去。

華陰令柳澗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報而刺史罷。澗諷百姓遮索軍頓役直,後刺史惡之,按其獄,貶澗房州司馬。愈過華,以為刺史陰相黨,上疏治之。

既御史覆問,得澗贓,再貶封溪尉。愈坐是復為博士。既才高數黜,官又下遷,乃作《進學解》以自諭。

憲宗遣使者往鳳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聞惡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將抵以死。

裴度、崔群曰:“愈言訐牾,罪之誠宜。然非內懷至忠,安能及此?

願少寬假,以來諫爭。”帝曰:“愈言我奉佛太過,猶可容;至謂東漢奉佛以後,天子鹹夭促,言何乖剌邪?

愈,人臣,狂妄敢爾,固不可赦。”於是中外駭懼,雖戚里諸貴,亦為愈言,乃貶潮州刺史。

鎮州亂,殺田弘正而立王廷湊,詔愈宣撫。既行,眾皆危之。元稹言:

“韓愈可惜。”穆宗亦悔,詔愈度事從宜,無必入。愈至,廷湊嚴兵迓之,甲士陳廷。

既坐,廷湊曰:“所以紛紛者,乃此士卒也。”愈大聲曰:

“天子以公為有將帥材,故賜以節,豈意同賊反邪?”語未終,士前奮曰:“先太師為國擊朱滔,血衣猶在,此軍何負,乃以為賊乎?

”愈曰:“以為爾不記先太師也,若猶記之,固善。

天寶以來,安祿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孫在乎?亦有居官者乎?”眾曰:

“無。”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歸朝廷,官中書令,父子受旗節;劉悟、李祐皆大鎮。

此爾軍所共聞也。”眾曰:“弘正刻,故此軍不安。

”愈曰:“然爾曹亦害田公,又殘其家矣,復何道?”眾歡曰:

“善。”廷湊慮眾變,疾麾使去。

因曰:“今欲廷湊何所為?”愈曰:

“神策六軍將如牛元翼者為不乏,但朝廷顧大體,不可棄之。公久圍之,何也?”廷湊曰:

“即出之。”愈曰:“若爾,則無事矣。

”會元翼亦潰圍出,延湊不追。愈歸奏其語,帝大悅。

——《新唐書 韓愈傳》

5樓:將素琴縱綾

我從此便常常想盡辦法敬奉接待(這個人),來來往往的在家中拜見,總是以新的禮節來對待(這個人),包括衣服和食物,每次遇到好的都讓(這個人)挑選,而(這個人)卻總是照樣收下沒有推辭。

6樓:

原文:(上文:華陰令柳澗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報而刺史罷。)澗諷百姓遮索軍頓役直

翻譯:(上文:華陰縣令柳澗有罪,前任刺史向皇帝檢舉他的罪行,尚未得到答覆而刺史免官。)柳澗用含蓄的語言讓百姓攔住(他)索要軍隊食宿費和勞役的錢。

7樓:匿名使用者

《馬說》教案

【教學目的】

1. 瞭解“說”這種文體的特點,分辨其中的議論和記敘;

2. 掌握文中的字詞解釋,通假字的用法;

3. 體會作者寄託在文中的思想感情,瞭解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可悲情況。

【教學過程】

一.回憶“唐宋八大家”,由此引入介紹韓愈。

1.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王安石、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又一引題:賈島的推敲故事聯絡到韓愈,文名顯著。

2.為什麼韓愈會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教師介紹:韓愈歷來被稱為“文起八代之衰”,第一個衝在最前線的戰士會受到最高的讚美。在歷經了魏晉南北朝,文學的內容脫離了實用的立場,而只是趨於聲律和辭藻的華美。

文學的真正改革不得不有待於唐代了,以韓愈、柳宗元為首的攻擊六朝的文風在建設著實用的散文運動。而韓愈和柳宗元正是以文學創作作為自己改革的有利**。

※“韓愈在當日對於根深蒂固的駢文陣線的宣戰,新散文的建立,確有一種百折不回的奮鬥精神。”(《中國文學發展史》)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的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氣勢雄健,舊時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 (摘自《辭海》“韓愈”條)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自稱昌黎韓愈,所以後人又稱他為韓昌黎。貞元八年(792)中進士後,過了四年才被宣武節度使任命為觀察推官,貞元十八年(802)授四門博士,歷遷監察御史,因上書言關中災情被貶為陽山(今屬廣東)縣令,元和初任江陵府法曹參軍,國子監博士,後隨宰相裴度平淮西之亂,遷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諫憲宗迎佛骨被貶潮州刺史,穆宗時,任國子監祭酒,兵部、吏部侍郎等。有《昌黎先生集》。

在中唐,韓愈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文學家。一方面他有大量傑出的詩文作品,另一方面,他作為文壇詩壇的領袖,廣交文友,提攜獎掖,不遺餘力,在他周圍聚集了不少志趣相投,風格相近的文人。他不僅大力稱讚比他年長的孟郊,還獎拔比他年輕的賈島,又鼓勵李賀這位天才詩人,併為他因避父諱而不得參加科舉而大聲疾呼;此外,他還與皇甫湜、盧仝、樊宗師、劉叉、李翱等有密切交往。

這樣,他與他周圍的這些文人便形成了一個文學集團,並以他本人為主將,掀起了一個很有影響的新詩潮。” 《中國文學史》(章培恆)

3.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韓愈的文章是如何體現他的“文道結合”的理論主張的。

4.出示課題。

二.解釋全文的字詞含義,掌握生字生詞的拼音。

三.從字詞過渡到內容含義:

四.介紹韓愈寫作的背景:

這篇《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棗800)間。其時,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提拔,未被採納。他在京城應試覓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後無限怨鬱,離開長安。

坎坷遭遇正是他寫這篇《馬說》的思想基礎。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陳心跡,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五.點出全文的寓意,明白文章的“託物寓意”的寫作手法。

1.如何“託物寓意”?千里馬比喻“有才能的人”,伯樂比喻“聖明的君主”,司馬者比喻“不認識人才或埋沒人才的人”。

2.作者在文中反映了千里馬被埋沒的悲劇,為了要提出一個怎樣的現實問題?

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馬為喻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行為。

3.這是一篇“說”,你讀完後,認為它屬於哪一種文體?(議**)

4.為了達到議論論點的目的,作者用了一種什麼論證方法?(比喻)

用了比喻論證的好處有:

【關於韓愈的資料】

□《新唐書·列傳一百一》:

韓愈,字退之,鄧州南陽人。七世祖茂,有功於後魏,封安定王。父仲卿,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縣人刻石頌德。

終祕書郎。愈生三歲而孤,隨伯兄會貶官嶺表。會卒,嫂鄭鞠之。

愈自知讀書,日記數千百言,比長,盡能通《六經》、百家學。擢進士第。會董晉為宣武節度使,表署觀察推官。

晉卒,愈從喪出,不四日,汴軍亂,乃去。依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建封闢府推官。操行堅正,鯁言無所忌。

調四門博士,遷監察御史。上疏極論宮市,德宗怒,貶陽山令。有愛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

改江陵法曹參軍。元和初,權知國子博士,分司東都,三歲為真。改都**外郎,即拜河南令。

遷職方員外郎。

華陰令柳澗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報而刺史罷。澗諷百姓遮索軍頓役直,後刺史惡之,按其獄,貶澗房州司馬。愈過華,以為刺史陰相黨,上疏治之。

既御史覆問,得澗贓,再貶封溪尉。愈坐是復為博士。既才高數黜,官又下遷,乃作《進學解》以自諭曰:

……執政覽之,奇其才,改比部郎中、史館修撰。轉考功,知制誥,進中書舍人。 初,憲宗將平蔡,命御史中丞裴度使諸軍按視。

及還,且言賊可滅,與宰相議不合。愈亦奏言:…… 執政不喜。

會有人詆愈在江陵時為裴均所厚,均子鍔素無狀,愈為文章,字命鍔謗語囂暴,由是改太子右庶子。及度以宰相節度彰義軍,宣慰淮西,奏愈行軍司馬。愈請乘遽先入汴,說韓弘使葉力。

元濟平,遷刑部侍郎。

憲宗遣使者往鳳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唄,至為夷法,灼體膚,委珍貝,騰沓系路。愈聞惡之,乃上表曰:……

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將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訐牾,罪之誠宜。

然非內懷至忠,安能及此?願少寬假,以來諫爭。”帝曰:

“愈言我奉佛太過,猶可容;至謂東漢奉佛以後,天子感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爾,固不可赦!”於是中外駭懼,雖戚里諸貴,亦為愈言,乃貶潮州刺史。

既至潮,以表哀謝曰:……

帝得表,頗感悔,欲複用之,持示宰相曰:“愈前所論是大愛朕,然不當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皇甫鎛素忌愈直,即奏言:

“愈終狂疏,可且內移。”乃改袁州刺史。初,愈至潮州,問民疾苦,皆曰:

“惡溪有鱷魚,食民畜產且盡,民以是窮。”數日,愈自往視之,令其屬秦濟以一羊一豚投溪水而祝之曰:…… 祝之夕,暴風震電起溪中,數日水盡涸,西徙

文言文為何怎麼翻譯,「為什麼」用文言文怎麼說?

文言文中有許多一詞多義現象。要看這個 為何 在句子中是什麼意思 一般來說,就是 為什麼 為何 為什麼 做什麼 憑什麼 時間之外 一般來說是 為什麼 的意思 哪誰o出來 白話文意思 為何1.是什麼。漢書 儒林傳 轅固 湯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為何?唐 張讀 宣室志 卷三 今明公既已誅之,宜矣。竊有所未曉...

文言文練習,文言文練習

文言文中 因 的用法 一 介詞。1 依照,根據。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變法者因時而化。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2 依靠,憑藉。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 過秦論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燭之武退秦師 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傳 3 趁著,趁此。不如因而厚遇之。鴻門宴 因擊沛公於坐。鴻門宴 4 通過,經...

文言文解釋,文言文解釋

帥氣的小宇宙 與字在文言文中的翻譯有以下6種 1 與 給予。例句 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清 袁枚 黃生借書說 白話譯文 只不過我把書公開 給予 和姓張的吝惜書籍,不肯給予 似乎並不相同。2 與 黨與 朋黨 同類。例句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宋 張載 西銘 白話譯文 人民百姓是我同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