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美劇風向標
」安史之亂「的結局: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並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僕固懷恩率朔方軍追擊史朝義。
廣德元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范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唐廷任命田承嗣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節度使,李懷仙為盧龍(今河北北部)節度使,李寶臣為成德(今河北中部)節度使,薛嵩為相衛節度使,此後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
2樓:匿名使用者
安慶緒殺死父親安祿山,搶得皇帝寶座,卻只知縱酒享樂。唐軍乘機**,收復淪陷一年多的長安,繼而收復洛陽。此後安史之亂進入另一個階段,它的主角就是留守范陽的安祿山的部將史思明。
他不願受安慶緒節制,率八萬軍隊向朝廷投降,出任范陽節度使。時隔半年,史思明反叛,與在鄴城(今河南安陽)的安慶緒遙相呼應。唐軍包圍鄴城,安慶緒以出讓皇位作為交換條件,向史思明求援。
史思明解鄴城之圍後,設計殺死安慶緒,留下兒子史朝義留守鄴城,自己引兵北還,在范陽自稱大燕皇帝,並且在半年以後再度攻陷洛陽。唐朝方面再度陷入被動局面。正在此時,叛軍內訌,史朝義殺死父親史思明。
唐軍乘機收復洛陽,史朝義逃往范陽,遭到守軍拒絕,走投無路,自縊而死。
概述安史之亂是我國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指安祿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亂」係指他們起兵反對唐王朝的一次叛亂。安史之亂自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至唐代宗寶應元年(755~762年)結束,前後達七年之久。
這次歷史事件,是當時社會各種矛盾所促成的,對唐朝後期的影響尤其巨大。安史之亂爆發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節度使之士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十五萬士兵,號稱二十萬,在范陽起兵。天寶十五年佔領長安、洛陽,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
重點人物* 安祿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貴族,因功受唐王朝賞封賜姓「安」; * 安慶緒:安祿山之子。
* 史思明 * 史朝義:史思明之子。 高仙芝 封常清 哥舒翰 陳玄禮 郭子儀 李光弼 許遠 張巡 顏杲卿 魯靈 張介然 安史之亂的經過(一)范陽叛變—— 楊國忠與安祿山不和,安祿山恐楊國忠對己不利,遂以討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叛變,安祿山一路南下,不足兩月,已攻陷洛陽,自立為燕帝,國號燕。
(二)肅宗即位—— 安祿山破潼關,活捉守將哥舒翰,直入長安。玄宗倉惶入蜀,行至馬嵬驛,軍士譁變,楊貴妃被逼自縊,太子李亨即位靈武,是為肅宗。 (三)祿山被殺—— 不久,安祿山被長子安慶緒所殺。
郭子儀得回紇之助,收復長安和洛陽。 (四)思明叛變—— 史思明降唐,受封為范陽節度使。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將之消滅,究洩,史思明遂反叛。
(五)思明稱帝—— 郭子儀、李光弼進擊安慶緒,包圍鄴郡,史思明帶兵援助安慶緒,合併其兵,回范陽,稱大燕皇帝。 (六)平定亂事—— 史思明與李光弼相持年餘後被養子史朝義所殺。李光弼再借回紇兵,大破史朝義。
史朝義部下田承嗣、李懷仙降唐,史朝義被殺,安史之亂遂告平定。 根源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以及**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唐玄宗開元時期,社會經濟雖然達到空前繁榮,出現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時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併,「王公百官及豪富之家,比置莊田,恣行兼併,莫懼章程」,以至「黎甿失業,戶口雕零,忍棄枌榆,轉徙他土」。
均田制破壞,均田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統治集團日益腐化。從開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過著縱情聲色的生活,楊貴妃一家勢傾天下,任意揮霍,宮中專為貴妃院織錦刺繡的工匠就達七百人,楊貴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錢就上百萬。
楊氏兄弟姐妹五家,「甲第洞開,僭擬官掖。車馬僕御,照耀京邑,遞相誇尚。每構一堂,費千萬計」。
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使廣大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後期,「口有蜜、腹有劍」的奸佞人物李林甫,出入宰相達十九年之久。
他在職期間排斥異已,培植黨羽,「公卿不由其門而進,必被罪徙;附離者,雖小人且為引重」。繼他上臺的楊貴妃之兄楊國忠,更是一個「不顧天下成敗」,只顧循私誤國之人,他公行賄賂,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奸臣當道,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
此外,西北派軍閥哥舒翰與東北派軍閥安祿山之間,也素有裂隙。內外交錯,使唐玄宗後期統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 民族之間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亂爆發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隋唐以來,河北北部幽州一帶雜居著許多契丹、奚人,唐太宗打敗突厥以後,又遷徙許多突厥人在這一帶居住。他們的習尚與漢人不同,互相歧視,安祿山正是利用這點拉攏當時的少數民族上層,作為反唐的親信。史稱安祿山於天寶十三載(754年)亂前,一次提升奚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將軍和中郎將。
在他的收買下,當地少數民族竟把安祿山和史思明視為「二聖」。 **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則是促成安史之亂最為重要的因素。由於唐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壞,從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
望採納!謝謝!
3樓:秋雨新晴
安史之亂本不能成大氣侯的。偏偏玄宗連出昏招。結果將關中地區拱手相送。
本來只要守住潼關。李光弼,郭子儀切斷叛軍補給線。這亂就平了。
叛軍佔據關中,和官軍就打成了拉鋸戰。拉鋸戰中。各路勤王兵馬損失慘重。
進一步削弱了唐帝國對藩鎮的控制力。
安祿山,史思明本就是蠻夷武夫,並無治理天下的才德。安祿山叛亂作了皇帝,安祿山兒子安慶緒有樣學樣,殺安祿山自己作皇帝。安慶緒又殺史思明,不成。
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自己作皇帝。史思明也有兒子,也學安慶緒,殺了史思明。
殺的叛軍內部大亂。沒了主心骨。於是各部叛軍投降唐朝。
但由於各部叛軍仍有實力。所以唐朝只能官封原樣。安史叛軍大多都封了節度使。
比如薛嵩,田承嗣之流。
唐朝雖然平頂了安史之亂。但唐王朝領導人開始不信任外人。京師的軍隊神策軍交給宦官統領。
開始了宦官專權。內政進一步腐敗。而大量叛軍叛將成為節度使。
進一步造成了藩鎮的不服從**。安史之亂後,唐帝國無可救藥的走向衰亡。
4樓:匿名使用者
直接結局就是安史之亂失敗了,表面上國家取得叛亂的勝利,實際上,唐朝從此開始衰敗下去,軍閥割據的局面由此形成,國家再也不能和過去那樣,保持高度的**集權,地方軍閥割據日益強盛,唐朝一天天衰敗下去。
5樓:匿名使用者
叛亂被平息,玄宗還朝,但僅能作太上皇,他兒子早已經做了皇上。
但此後雖然太平,其程度上並未如前,開始了一個還算長的中晚唐時期,但一般說是藩鎮割據,地方爭權,**的權威被削弱。
6樓:
結局是雖然叛軍被平 但是使得經濟混亂 民生浮動 地方節度使軍閥割據【 李亨即位 李隆基孤獨終老(感覺是有陰謀)】……
然後唐朝日益衰敗 不復往日繁華……
希望可以幫到你
7樓:風影鷹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並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僕固懷恩率朔方軍追擊史朝義。
廣德元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范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唐廷任命田承嗣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節度使,李懷仙為盧龍(今河北北部)節度使,李寶臣為成德(今河北中部)節度使,薛嵩為相衛節度使,此後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
8樓:匿名使用者
貌似被郭子儀給平了。
"安史之亂"最後的結果是怎麼樣的?
9樓:2樓司馬笑嗔轍
結果一)政治方面:
1.藩鎮割據 —— 安史餘黨,討賊有功之將領等,唐室各授以鎮帥,各擁兵割地。唐室不能制,形成日後藩鎮割據之禍。
2.邊患嚴重 —— 安史叛時,朝廷抽調西北兵平亂,於是邊州無備。吐蕃乘虛而略取河西,隴右之地,威脅西京;又聯合南詔,詮窺西南。
東北之契丹又乘虛進入塞內,至令唐室有後顧之憂,終至一蹶不振。
3.宦官擅政 —— 宦官乘安史之亂,得以掌握禁軍,左右朝政,又與大臣互相勾結,排斥異己,終釀成宦官之禍及朋黨之爭。
二)經濟方面:
1.物資短缺 —— 安史之亂,地方殘破,物資短缺,造成物價飛漲現象,例如米價比開元時高漲三百多倍,鬥米萬錢。且回紇恃助唐平亂有功,繳索歲帛二萬匹,由是**經濟日漸枯竭。
2.增加稅收 —— 安史之亂,人民流散,戶籍散佚不少,使「租庸調製」遭受嚴重破壞,國庫歲入大減,因而另立名目,徵收其他稅項,以資彌補,致影響民生。
三)社會方面
1.北方人口銳減 —— 安史之亂,禍延今之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山東、安徽各省叛軍所過,人民不死於兵禍,則流亡他地,數百里內無人煙,出現土地荒蕪,人口銳減的現象。
2.政治、經濟、
文化重心南移 —— 黃河流域,經九年戰爭,社會戰火摧殘,破壞不已,使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加速向南遷移。
總括而言,自安史之亂以後,唐代由盛轉衰,可說是中國 歷史上盛衰的分界線。 及至宋元明清等代,亦未能使國勢超越閞元之盛世,故安史對中國的破壞力很強,對中國的影響甚大。
安史之亂起因經過結果 40
10樓:貞觀之風
起因:主要包括唐朝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
統治者內部的矛盾,****以及**和地方割版據勢力的矛盾交織權在一起。
經過: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由於叛軍內部不和,先是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後是安慶緒被部下史思明斬首,然後是史思明被兒子史朝義絞死,最後是史朝義兵敗自殺,這樣安史之亂結束。
結果:安史之亂導致河西、隴右的大片土地落入了吐蕃之手,造成了長安的西邊無險可守,對唐王朝的統治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安史之亂之後的唐朝具體怎樣,安史之亂後唐朝又延續多少年?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 安史之亂是唐朝一個由盛而衰的點,同時,這件事還造成了唐代的藩鎮割據。安史之亂經歷了一共七年零三個月,雖然這個叛亂最後是被鎮壓住了,可是唐朝也是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經過了這一次的禍事,大唐是大不如前了的。無論是從經濟 政治還是軍事上來看都是處於一種苟延殘喘的狀態下。司馬光在 資治通鑑 ...
「安史之亂」是什麼典故,什麼是安史之亂?
金牛座的性格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 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 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史之亂怎麼平定的,是誰平定了「安史之亂」
乾元元年 758 九月 唐派郭子儀 李光弼等九節度使統兵20餘萬 後增至60萬 討安慶緒,包圍了鄴城。次年三月,史思明率兵來援,唐軍60萬眾潰於城下。史思明殺安慶緒,還范陽,稱大燕皇帝。九月,攻佔洛陽,與唐軍相持年餘 上元二年 761 二月 李光弼攻洛陽失敗。三月,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叛軍內部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