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奪門之變那晚,于謙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這場政變

時間 2022-01-16 07:25:02

1樓:歷史滄瀾

奪門之變前一晚,于謙正與幾個大臣商議重立朱見深為太子一事,當時群臣達成了一致意見,準備第二天一起去覲見朱祁鈺。哪知道,當天夜裡,奪門之變就發生了,當時于謙其實有察覺,那他為什麼不阻止,因為,于謙心懷天下,心繫社稷,皇家之事,關係天下,于謙其實是預設事態發展,也選擇了犧牲自己。

明朝的奪門之變是明朝明英宗和明代宗年間一件影響朝堂重大局勢的事情,在這場政變中,已經失勢的明英宗朱祁鎮重新奪回了權力,而明代宗最後去世,于謙作為當時的兵部尚書,擁有巨大的權力,並且也是明代宗朱祁鈺最信任的臣子,如果他出面干預此事的話,能夠阻止明英宗朱祁鎮奪位。

奪門之變這一晚,徐有貞等人到南宮請朱祁鎮復位,趁著黑夜,幾十個人來到南宮,朱祁鎮非常的害怕,以為是弟弟派人來殺自己的,而幾十人突然下跪,稱朱祁鎮為皇帝。朱祁鎮這才將信將疑的問道,是否讓自己復位。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後,對於這些人說,這件事還需要從長計議,如果失敗了大家都活不了。

在大家的擁護下,朱祁鎮復位。

雖然石亨為大將,但是兵權掌握在於謙手中,此時于謙要真的選擇鎮壓,即說徐有貞、朱祁鎮為謀反,就非常容易將奪門之變鎮壓。但是他沒有采取任何措施,而選擇等死。因為他早知道,朱祁鎮復辟成功的話,就定然不會放過當初擁立景泰帝的自己。

而於謙卻沒有采取任何的措施。

在奪門之變發生前,他就有了風聲,當他兒子趕來告訴他的時候他說「子何知國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從這句話來看,他並不打算處理石亨等人的陰謀,因為以當時于謙在朝中的聲望,和權力瞬間就能讓石亨這些人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他這是犧牲了自己一個人而保全國家,于謙選擇了沉默,因為在當時除了朱祁鎮和他兒子之外,並沒有其他的皇帝人選,他任由奪門之變的發生,反正奪來奪取都是朱家的天下。無論是立朱見深還是朱祁鈺復位,整個國家的利益都會有保障。如果採取鎮壓,非但使得很多人受到株連,而且還有會讓國家不穩定,到時候外敵在藉此入侵,于謙那就是千古罪人了。

與其國家利益受到損失,不如自己犧牲自己。

于謙沒有鎮壓,朱祁鎮才順利的復位了。朱祁鎮也明白,自己能成功復位,和于謙放水有關。但是于謙必須死,因為是于謙扶持著朱祁鈺,是于謙命令炮兵轟擊他所在也先的大營,是于謙維護朱祁鈺的統治。

但朱祁鎮也知道,于謙做這一切,是出於對大明的公義,不是針對他朱祁鎮個人,也是于謙,據理力爭的為他朱祁鎮的兒子保著太子之位,雖然最後沒保住。但于謙對明朝立有大功,因此他只殺了于謙,並沒有殺害他的兒子。

于謙為了明朝而敢於擔當,他駁斥南遷論。而為了國家利益,他甘願犧牲自我,真是不愧於民族英雄這個稱謂。

2樓:複雜世界認真看

于謙毫不知情,他也是事後才知道發生了奪門之變。于謙認為當時朱祁鈺病重,遲早皇位是朱祁鎮的,所以沒有阻止。

3樓:不知道幾千裡也

他在抱著老婆睡覺,晚上本就是睡覺的時間;他覺得這是帝王的家事,所以不需要自己插手。

4樓:雨後落葉

當時的于謙不知道這件事,因為宮變是在晚上,當時的于謙在家中,而且於謙不會干涉內部皇權爭鬥,他只是服務大明,

5樓:孤獨的yu呀

于謙在外征戰,駐守著明朝的關卡,來不及阻止這場政變,

6樓:匿名使用者

奪門之變中明英宗朱祁鎮成功復位,這場政變沒人反抗的原因有三1、皇位本就是明英宗的,代宗只不過是臨時的,按照說法英宗應該是「太上皇」。

2、代宗朱祁鈺當時病重,而且沒有後代,與其再找個遠親來繼位還不如推舉英宗復位。

3、發動速度比較快,掌控了皇宮。本身英宗就有一部分朝臣擁戴,所以很順利取代了「病秧子」。

7樓:超級王一番

在奪門之變的那個晚上,于謙什麼事也沒幹,即使知道了這場政變的事情,也是無動於衷。

原因是,于謙心懷天下,假如他真的出兵剿滅政變,那麼北京城必定屍橫遍地,血流成河,成為人間煉獄。

說不定,瓦剌會趁機南下,那麼大明就危險了,于謙心懷天下,心繫社稷,所以最後選擇了犧牲自己。

8樓:風雨俏佳人

奪門之變講的是明代宗朱祁鈺在病重之際,石亨、徐有貞串通宦官曹吉祥,在孫太后的默許下,帶兵潛入長安門,由曹吉祥做內應,開啟宮門,進入南宮,迎接太上皇朱祁鎮復位。群臣早朝時,發現龍椅上坐著的竟是太上皇,驚恐萬分,不明白是怎麼回事。正在眾人猶豫之際,徐有貞站出來大喊太上皇復辟了!

眾朝臣見此,只好跪倒參拜。朱祁鎮就這樣重新登上皇位。這個事件史稱奪門之變,也稱南宮政變。

奪門之變發生時,于謙的官職是太子少保、兵部尚書,行首輔之權,可以說他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且於謙在兵部尚書任上,還進行了一項軍事改革,從原來的三大營中挑選精銳,組建團營,訓練出了一支十分精銳的皇家禁衛部隊。按道理說,于謙有足夠的條件獲取政變的預謀,也有足夠的能力阻止事變的發生。

可是,政變發生前後,于謙什麼也沒有做,反而坐以待斃,最終以謀逆罪抄家問斬。

于謙明明是有能力阻止明英宗復辟的,那他為什麼無動於衷呢?究其原因,還得從當時的特殊情況來說起:

明代宗當上皇帝是在特殊情況下無奈的選擇。但對於堅守皇統、讓皇位重回明英宗一脈,于謙是有所期待和做出過努力的。所以在朱祁鈺病危之際,朱祁鎮復辟重回皇位,他沒有理由反對。

土木堡事件後,明英宗朱祁鎮被俘,瓦剌太師也先率軍攻打北京,藉機要挾敲詐大明王朝。朱祁鈺臨危受命,被于謙等大臣們擁立為皇帝,尊朱祁鎮為太上皇。朱祁鈺當皇帝后,于謙發動北京保衛戰,擊退瓦剌大軍,朱祁鈺也由此坐穩了皇帝大位。

朱祁鈺在位八年,沒有太監弄權、也沒有奸臣當道,政治清明,國家安定,氣象一新。在於謙等忠臣的輔佐下,朱祁鈺這個皇帝當得還真不錯。

可是在朱祁鈺廢立太子的事情上,于謙是有不同看法的。在朱祁鈺坐穩皇位後,廢掉原太子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于謙當時極力反對。于謙認為,朱祁鎮雖被尊為太上皇,但皇統未變,太子還是合法的太子,皇位最終迴歸英宗一脈才符合皇明祖訓。

可是,朱祁鈺堅持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偏偏朱祁鈺的兒子朱見濟不爭氣,立為太子僅一年就不幸夭折。按道理說,在朱見濟死後,朱祁鈺膝下無子,應該重新立朱見深為太子了吧,可是朱祁鈺不甘心,認為自己再努把力,還會有誕下皇子,所以一直讓太子之位空懸。

直到他病危之際,也沒有盼來兒子。由此引發了大臣們對大明王朝國本的擔憂,也讓石亨、徐有貞等人有了不軌之心和可乘之機。

所以,在明代宗朱祁鈺病危且未立太子之際,于謙對於朱祁鎮復位,大明朝的皇位重回明英宗一脈,他沒有理由反對。

于謙的忠誠,不是簡單地對某一個皇帝的忠誠,而是對整個大明王朝的忠誠。于謙的忠誠,不是基於個人私利的狹隘的忠誠,而是對天下安定、百姓富足、皇統穩固、國家太平的忠誠。不管誰當皇帝,都是大明朝的皇帝,所以他沒有理由反對。

于謙是永樂十九年的進士,他生性耿直,快人快語,忠誠無私,勤勉幹練。永樂大帝朱棣十分看中於謙的才幹,交代太子朱高熾要好好培養、好好歷練。但朱棣有一個心病,他的皇位是靠發動靖難之役從侄兒手中奪來的,所以他十分在意大臣們對靖難之役的看法。

有一次,朱棣問于謙:如今永樂盛世,天下大治。可是還有一些文官諫臣仍然暗地裡罵我得位不正。

于謙,這件事情,你怎麼看?

于謙知道朱棣出的題是個容易掉腦袋的題,但他也沒有含糊,直接說:太祖把皇位傳給建文,是鐵的事實,無法篡改。朱棣大怒,又問:

既如此,那你為何還考我的進士,做我的官?于謙也不懼怕,反而接著說:我中的進士,是大明朝的進士。

我做的官,是大明朝的官。朱棣氣得想殺了于謙,轉念一想又覺得於謙的話有大格局,所以也沒有計較。

在於謙的心裡,他首先效忠的是大明王朝,皇帝只是大明王朝的守門人。所以,在朱祁鎮被俘時,他第一個提出來另立皇帝。而當朱祁鎮復位時,雖然皇帝換了,但大明王朝仍然是大明王朝。

再加上朱祁鈺病危且沒有太子,太上皇復位又有何嘗不可呢?

所以說,于謙的忠誠首先表現在對國家的忠誠,是一個種大格局的忠誠。當他看到朱祁鎮重回皇帝寶座時,眼前的皇帝還是大明朝的皇帝,天下還是大明朝的天下。那麼他又有什麼理由反對呢?

實際上,奪門之變發生後,于謙就已經清楚地知道,自己會有什麼樣的結局,他也十分坦然地接受這個結局。

他是有能力、有機會去阻止奪門之變的。可他清楚地知道,阻止和鎮壓奪門之變,會有一場更大的流血犧牲,會有一場更大的朝局**。對大明王朝最好的忠誠奉獻,就是犧牲自己,以最小的代價讓大明王朝皇統延續。

死是忠臣成就名節的最好方式。岳飛如此,文天祥如此,後世的袁崇煥亦如此。于謙對自己的清白有信心,對自己的人品有信心,對自己的忠誠有信心,就正如他的詩裡寫到的一樣: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奪門之變」,誰能從明英宗打仗開始,詳細的講解一下

大傾奇者 此事變乃為土木之變的延伸。英宗草率親征瓦剌的下場,以一國之尊,身陷北族幾一年 在國家一日不能無君之前提下,其惟一異母弟祁鈺由監國而繼位。于謙等毅然挺身衛國,主戰到底,功成望隆 而主南遷最力的徐有貞,及以功自居的武人石亨,對謙等甚表不快,朝廷派系於是形成。迨英宗南返,被景帝幽錮南內,兄弟間以...

奪門之變,于謙手握大權,為何卻對明英宗一眾人聽之任之

景泰八年 1457年 景泰帝朱祁鈺突然病篤,朝中又無儲君,人心離散。而此時的武清侯石亨 都督張輒,左都御史徐有貞 太監曹吉祥等人沆瀣一氣,意欲奪權,扶持已被尊為太上皇的朱祁鎮復位。那麼對於密謀發動奪門之變的眾人,時任兵部尚書的于謙,知曉嗎?答案是肯定的。明史 中更是記載 奪門之役,徐石密謀,左右悉知...

奪門之變後,明英宗廢掉景泰帝,他是如何對待弟媳們的呢

讓這些弟媳們殉葬了。景泰帝死後,明英宗下了聖旨,將景泰帝后宮中的所有妃嬪全部殉葬,除了被廢除的汪氏活了下來。史書沒有記載數量,只是簡單的說 妃嬪唐氏等賜帛自盡,以殉葬 當時明英宗下了聖旨,讓他的弟媳們全部都給景泰帝殉葬了,只有廢后汪氏還有兩個年幼的女兒要撫養,僥倖逃過了一命。奪門之變後,明英宗廢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