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亡國投降之君,為什麼說劉禪比李煜聰明

時間 2022-01-22 01:15:08

1樓:雅澤美食大世界

大家知道,歷史上的亡國之君一般都不會有什麼好下場。自尊心強的,就自殺了,比如明朝的崇禎皇帝;抵抗到底的,就被殺了,比如新朝的王莽;臉皮比較厚的,就投降了,比如蜀後主劉禪、南唐後主李煜。

投降的,又分為兩個結局:善終的,和半路被弄死的。下面,我就以這兩種結局的代表人物劉禪和李煜為例,聊一聊亡國投降之君的自我修養。

先說李煜。眾所周知,李煜在文學上的成就要遠遠大於他在政治上的作為。如果他不是生在帝王家,那他可能就是個一世快活的大文豪。可惜,命運讓他做了並不擅長的皇帝。

李煜是典型的文人性格,清高,但又軟弱。所以,他投降宋朝後,一直是悶悶不樂的,整天愁眉苦臉,彷彿宋朝欠他多少錢似的。作為亡國之君,肯定是處於被監視之中的。

所以,李煜的這種表現,宋太祖和後來的宋太宗肯定是一清二楚的。

宋太祖脾氣較好,沒跟他計較。但等到了宋太宗時,就麻煩了。宋太宗心想:你有啥不滿意的呢?俺大宋朝供你吃喝住,你還有美麗的小周後相伴左右,你有啥不滿意的呢?

可李煜就是不滿意。他不但不滿意,還要把這種不滿意寫下來,什麼「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什麼「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什麼「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宋太祖是個武人,本來就煩李煜這種娘們唧唧的性格,再加上李煜在詞裡表現出的這種欠揍的情緒,宋太宗一下子就火冒三丈:媽的,讓你矯情,老子要睡你老婆。

話說,有一日,魏國的權臣司馬昭請劉禪和蜀國的諸位降臣喝大酒,說是喝大酒,其實也是想探探劉禪的口風。在酒宴上,司馬昭發現,蜀國的降臣們一個個唉聲嘆氣的,一臉倒黴相,唯有劉禪吃得好喝得好,一臉爽歪歪。司馬昭就忍不住問道:

大哥你想念蜀國不?沒想到,劉禪立即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

」——這就是「樂不思蜀」這個成語的由來。

正是靠著「樂不思蜀」的精彩表演,劉禪果然得以善終。要我說,在「裝糊塗」這個領域,劉備父子真是絕代雙驕、難遇敵手啊。

2樓:邸衣

眾所周知,李煜在文學上的成就要遠遠大於他在政治上的作為。

3樓:718來吧

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

4樓:微微辣

南唐是十國中吳國權臣李弁篡權後建立的,是十國中最強的一國 李煜是南唐三代君主中最後一個,因為是亡國之君,而且還是俘虜,所以沒人追曾他諡號之類,只能仿照漢後主劉禪、陳後主陳叔寶來給他命名為唐後主

5樓:

劉嬋是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

6樓:cherry範

劉禪,蜀漢懷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稱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

7樓:東之美

歷史上的皇帝,投降是沒有好下場的。

8樓:之建

投降的,又分為兩個結局:善終的,和半路被弄死的。

9樓:

因為表面流露出來的感覺就是不會去反叛別人

10樓:忘川渡幾何

因為他傻,一個皇帝怎麼可能去和一個傻子計較呢

李後主投降後是如何渡過餘生?

11樓:遷墳專家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樑甫吟。劉禪字公嗣,蜀漢第二任皇帝,也是三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任皇帝。劉禪繼位後,諸葛亮為託孤輔政大臣,基本上壟斷了軍政大權,而劉禪本人更是聽從劉備的安排,事事都聽諸葛亮的,一者諸葛亮勞苦功高,位極人臣,二者諸葛亮在蜀漢有極其高的威望,最主要是,諸葛亮有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

就這樣,劉禪對於諸葛亮只能唯命是從,就連身邊的人,也有由諸葛亮精挑細選,而每次北伐,劉禪也積極響應,因此有諸葛亮在劉禪並沒有太大的自由。

諸葛亮死後,由於劉禪聽信讒言,寵信宦官黃皓,朝政日益頹廢。再加上姜維九伐中原,雖勝多敗少,但勞民傷財,蜀漢後期國力被掏空,基本沒做能征善戰之人。263年,司馬昭分三路大軍伐蜀,其中鄧艾偷渡陰平,攻克綿竹,兵臨成都劉禪猝不及防,投降曹魏,蜀國滅亡。

劉禪投降後,又是怎樣度過餘生的,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因蜀中產生變故,鍾會意圖謀反,劉禪被司馬昭押解回洛陽。劉禪投降後,司馬昭為了蜀漢局勢的穩定,並沒有及時把劉禪收押,而是想借助劉禪在漢中的威望,震懾各部落軍隊以及蜀漢的人員,這樣可以更好的維護蜀漢穩定。然而讓人出乎意料的是,姜維對蜀漢一直沒有死心,一心想著復國,並且告訴劉禪暫且隱忍時日,不久就可以復國。

而姜維更是假意投靠鍾會,利用鍾會鄧艾都想爭奪功勞,挑撥二人的矛盾,並將鄧艾除去。這樣鍾會便在蜀漢一人獨大,而司馬昭對鍾會有心存疑慮,因此率軍進駐長安。而姜維卻告訴鍾會,司馬昭此舉世懷疑鍾會,聲稱主上疑慮,臣下也會不久將死。

鍾會覺得姜維說的有道理,因此決心謀反。然而卻不幸走漏了訊息,鍾會和姜維都死於亂軍之中。

成都發生叛亂,司馬昭更覺得劉禪在蜀中會有諸多不便,那些想著為蜀漢復國的人會賊心不死。因此司馬昭派人將劉禪以及蜀漢重要**,押解回洛陽,這樣劉禪就被嚴加看管,再沒有反身的餘地。

其次劉禪在洛陽受到嚴密的監視,活動範圍狹小,雖被封為安樂公,卻始終只能深居簡出。劉禪被押解回洛陽後,被封為安樂公,而蜀漢太子也被封為奉車督尉,蜀中大小**也都被封賞。司馬昭也沒有殺劉禪,對於劉禪日常生活的供,司馬昭也不曾少給,劉禪也算是錦衣玉食,美人相伴,雖然不像蜀中自由,卻也生活自在,可以歌舞昇平。

而劉禪更是善於做人,凡事小心翼翼,遇人更是謙卑,對司馬昭更是唯唯諾諾。司馬昭見劉禪也是個胸無大志之人,為人還算誠實,最為關鍵的是,劉禪手下曾多次想復國,均被劉禪拒絕,司馬昭才對劉禪放心,沒有殺害他。

再次司馬昭懷疑劉禪,劉禪卻說樂不思蜀,司馬昭最終沒殺劉禪。劉禪在蜀漢雖然為人中肯,唯唯諾諾,但他畢竟是蜀漢皇帝,司馬昭年事已高,因懼怕死後劉禪再次謀反,因此司馬昭經常派人去試探劉禪。一日司馬昭確實對劉禪放心不下,因此宴請百官,當然主要還是試探一下劉禪的忠心。

宴會之上,司馬昭故意讓人跳蜀舞,蜀中的**看到後,都淚流滿面,唯獨劉禪不動聲色。司馬昭見劉禪沒反應,便詢問劉禪:安樂公思蜀否?

劉禪見司馬昭在問自己,便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司馬昭也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然而劉禪身邊的部下欲正卻勸說劉禪,下次司馬公再問是否思蜀,你就回答:親人墳墓遠在蜀地,無一日不想念。司馬昭見劉禪與他人在嘀咕,便再次詢問:

安樂公當真不思蜀?劉禪便把欲正交給他的話,原封不動的跟司馬昭說了。司馬昭聽後,覺得有些怪異,便詢問劉禪:

此話好像不是安樂公所能說出,可是他人所教。劉禪大驚失色道:公何以得知,正是他人所教。

司馬昭聽後大笑不止,百官無不大小,司馬昭對身邊的人說:安樂公如此中肯,我無憂矣。於是司馬昭決心不殺劉禪。

就這樣劉禪在洛陽平安的度過了餘生,也算是富貴終生了吧。泰始七年(271念),劉禪逝世,晉朝追諡他為思公。

12樓:

亡國奴的日子哪有什麼好過的,從他後期的詞也可以看出來,過得很憋屈,很鬱悶,但是沒有辦法,老婆也保不住,最後被皇帝賜死了,總之是很慘的。

13樓:蝶戀花

投降後被封了違命侯,一個屈辱的封號,戰戰兢兢,沒有尊嚴的屈辱生活,從他的後期的詞就能看出他當時的生活是多麼鬱悶,悲傷,還有點不甘心和無奈,就是這樣沒過幾年還是被賜死了。

14樓:匿名使用者

投降後被封了候,或者戰戰兢兢,沒有尊嚴的屈辱生活,從他的後期的詞就能看出他當時的生活是多麼鬱悶,悲傷,還有點不甘心和無奈,就是這樣沒過幾年還是被賜死了。

15樓:朋睿慈

在他被俘的日子中,始終不忘故國,心繫故土,從未心歸宋朝,終至客死異鄉。而他在宋朝當囚徒時,寫下了很多,懷念故土的詞。因此被宋太宗趙光義忌憚,因此被下了牽機散,痛苦的死去。

而他的小周後也被趙光義欺辱,最後隨李煜而去。

16樓:

總之這個李後主一生過的一定非常非常的痛苦。忍辱負重,委曲求全。只能透過心量有點大心胸開闊,否則普通人根本受不了,可能已經自殺了。

李後主啊,李後主。可悲可嘆可惜。一個皇帝竟然混到這種程度,還能安逸一點生存下去。

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17樓:

被軟禁起來了,被迫看著他們尋歡作樂,初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就是這麼來的。

18樓:

李後主投降之後被宋太祖封為千牛衛上將軍。安置京城旁邊一個叫遜李唐莊的村子裡軟禁了起來。由於宋太祖愛惜他的才華。

每天派人送去美食美酒供養著他。這期間他寫出了《虞美人》《浪淘沙》,這樣的名篇。由於怕他飲酒過度宋太祖後面就不再共給他美酒了。

後來當他完成了《虞美人》這個名作之後。宋太祖懷疑他有復辟的苗頭,就送毒酒把他毒死了,時年僅四十二歲。

19樓:人活著就是為了慄山未來

我不專業,我覺得要分階段,第一個就是李煜往後的那一段時間,從他的詞作中能看出來,充滿了對故國的思念,我覺得更多的是對就是的生活的思念。

第二階段也是最後一階段,李後主的詞作中依然是充滿了思念,但與之前的不同,這一段時間的詞作,對故國的思念很明顯,從虞美人和另一首詞能看出來,我忘了名字了,第一句是昨夜雨潺潺。這兩首詞,尤其是後一首,在宋君看來,更是一片,意圖謀反的詞作。

於是命與李煜相識的趙光美,送毒酒,毒死李煜。

投降後,他在汴京只活了三年。在我說的第一階段是表現得挺乖的。第二階段,就不了,他忍受不了那時的生活,忍受不了小周後被召進宮中,所以,才會爆發,但他本質上不是君王,是一個文人,選擇了文人的爆發方式,迎來死亡。

20樓:手機使用者

被毒死了,每天鬱鬱寡歡

21樓:匿名使用者

主子變奴才是什麼樣?

崇禎皇帝為什麼說「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如果真是他說的,他還真可能說出這種話,剛上臺,就把楊鎬拉出來砍了,要嚴明軍紀賞罰分明,接著又把作戰不利的袁崇煥給殺了,到後來他竟然給兵敗幾乎全軍覆沒據說自殺的洪承疇開悼念會,楊鎬損失了五萬,洪承疇損失了十萬,楊鎬有膽子回來領罪總結經驗教訓這比自殺更有價值,朱翊鈞和多數朝臣也知道不能把責任都推到楊鎬頭...

崇禎為什麼是唯不被後人罵的亡國之君

崇禎希望中興帝國,但是他的努力,他的勤勉,他的執著和夢想,最後換來反而是滅亡,他愛他的大明朝,在景山的老槐樹上,給自己寫上了結局。因為他殉國了,保留了最後一點顏面,但是就性格來說根本不適合當皇帝,剛愎自用,自以為是,性格矛盾,內心自卑,外表自負。他沒有悲傷千古罵名是因為他人不是暴君沒有做出就是剝削人...

同樣是亡國之君,為什麼有許多人同情崇禎

關於明末崇禎皇帝朱由檢,後人更多的不是憎恨,而是一種同情,雖然大明是亡在他的手裡,但他卻不是一個昏庸之君,殘暴之君。相比於中國歷史上的其他亡國之君如漢獻帝 陳後主 隋煬帝,人們對崇禎皇帝更多的是同情。就連李自成在攻破北京城,找到崇禎皇帝的屍體以後,都下令不許傷害他的屍體,而是要厚葬。可見,就連崇禎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