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的科舉溯源,秀才,舉人,進士的區別是什麼?

時間 2023-06-05 18:21:04

秀才,舉人,進士的區別是什麼?

1樓:桂林先生聊生活

1、考試方式不同:秀才通過縣試、府試、院試,童生參加,錄取者稱為生員,始獲得功名。

舉人通過鄉試,省級舉行考試。

進士通過殿試,皇帝親自主持考試。

2、待遇不同:秀才可獲得**膳食供給待遇。

舉人享有免除賦稅徭役的特權待遇。

進士有擇優進翰林院備皇帝諮詢、學習為仕經驗待遇。

3、在現在代表職位不同:秀才相當於今天大學生保研。

舉人相當於今天錄用為領導幹部或後備幹部。

進士相當於今天全國公開招考領導幹部考試並錄用成為領導幹部者。

2樓:資深班主任王老師

您好啊,親愛的諮詢者!為您解答如下:我國古代,考中秀才就已經有特權了,可以免稅免除徭役,過堂免刑等特權,級別和一線公務員相當,但是沒有品級,如果考舉人不中的話,可以選擇當個私塾先生混個溫飽,相比於普通百姓已經非常令人羨慕了!

能夠考上舉人就算敲開了官場的門了,舉人不僅能夠享受國家的津貼,還能免除地稅一二百畝,十幾戶人家不用服徭役,如果進入仕途,能力還可以的話,最後能混個知府噹噹,相當於現在的鎮長或縣長。不入仕途的話也是個大財主。范進中舉前後的反差,就可知道舉人是非常厲害的了!

能考中進士的那就是頂尖的人了,到地方直接就是縣令,相當於現在的縣長(縣委書記)、市長。他們是朝廷**的主要後備力量,只要能力夠,運氣好,最後混到一二品大員也不是不可能,進士一甲第一名為狀元,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您好網友!論職稱,秀才相當於碩士;舉人相當於有正職的公務員;進士相當於清華北大博士或博士後研究生畢業。如果一定要比,比較合乎情理的是:

秀才,相當於高中畢業,因為他們可以算是有學問的人。 舉人,相當於大學生或研究生,因為他們畢竟是從眾多的秀才中脫穎而出的。 進士,確切地說,它是一種類似職稱的說法,應該相當於現在的教授,或者研究員。

因為每一屆全國才幾十個。 狀元,絕對不能說相當於博士,因為博士太多了,而狀元幾年才出一個,至少應該相當於院士,如果狀元可以說是一種榮譽的話,那就應該相當於現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秀才舉人進士等關係是什麼?

3樓:文學小百靈

它們是古代科舉考試下為通過者的名稱。通過縣級別的考試稱秀才,通過了地方上省級別的考試稱舉人,通過了京師會試全國級別考試的稱貢士,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殿試後將貢士分為三甲,一、二、三甲通稱進士。其中一甲三名,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通過縣級別的考試稱秀才,這時候就是有功名在身,可以不用參軍,上公堂不用下跪。

通過了地方上省級別的考試-會試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

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

席間唱《鹿鳴》

詩,跳魁星舞。

通過了京師會試全國級別考試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後將貢士分為三甲,一、二、三甲通稱進士。其中一甲三名,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

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

秀才 舉人 科舉 進士 有什麼區別

4樓:鴻鵠聊民生

秀才舉人科舉進士的區別:

1、稱呼不同。

古代科舉制度考試依次是童生,秀才,舉人,進士,其中童生又分三個等級,縣試、府試、院試,只有院試通過後才能稱為秀才。秀才才能參加鄉試,考中者為舉人。

舉人進京趕考進行會試,高中者為貢士,貢士參加殿試,金榜題名為進士。這裡說明一下,貢士參加殿試的全部取為進士,只不是進行了重新排名。

2、學習時長不同。

古代的科舉制度,剛開始進行私塾教育,後來進入書院由先生教授,分為私人書院,官辦書院。縣試和府試每年都有,考中者為童生,生員。院試明清時期改為三年兩次,考中者為秀才。

大部分人停留在秀才階段,經營漫長的鄉試之路,直到白髮蒼蒼。

3、考試方式不同。

秀才通過縣試、府試、院試,童生參加,錄取者稱為生員,始獲得功名。舉人通過鄉試,省級舉行考試。進士通過殿試,皇帝親自主持考試。

4、畢業後待遇不同。

古代考中秀才,就有一定地位,免除一家的徭役,給予補貼。舉人就是後補的官,大多數都入朝為官,實現階級跨越。考上進士以後,做官基本就沒什麼問題了,如果在做官期間政績斐然,得到上封賞識升遷也較快。

古代人才選拔

秀才,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最初在選拔人才方面對賢者的一種美稱。今天,人們仍常把一些才學之士冠以此號。

最先有秀才之名的,是戰國時期的賈生。《史記·賈生傳》說:「賈生,年十八,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

漢高祖統一天下後,實行崇懦的文教政策,視賢者為國器,促進了封建社會教育的形成和發展,為以後人才的選拔紮下了根基.高祖曾拜叔孫通為太常,太常的職責之一是「每選試博士,奏請能否」,還規定有才不薦舉者「免官」。

秀才舉人進士等關係是什麼?

5樓:yy小生活

秀才舉人進士等關係是考生關係。它們是古代科舉考試下為通過者的場次等級,就像如今我們中學有中學的考試評選,高中有高中的評選,在古代主要分四個等級。

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都稱為童生或儒童。成為童生方有資格參加院試。

考中後稱「生員」「秀才」。

隋朝開始開科取士,最初亦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試的一種。但後來「秀才科」被廢,秀才一詞一度變成了讀書人的泛稱。

到了宋朝時,凡經過各地府試者,無論及第與否,都可以稱為秀才。故此當時有,不第秀才之稱。。

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開展的。時間是在鄉試的第二年春天,地點京城禮部官衙,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由皇帝主持考試,考中了就叫進士。貢士才有參考資格。殿試分三甲(三等)錄取。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殿試第一名叫狀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秀才舉人解元進士探花榜眼狀元等等等等

二樓的已經回答的很好了,補充一點 殿試的前三名分別叫做狀元 榜眼 探花。狀元不必多說,第一名嘛。第二名叫做榜眼是因為,殿試發榜的時候,從後往前出,先出排名靠後的,前三名最後一榜出來,第二名正好在中間,所以叫做榜眼。第三名叫做探花,是因為殿試之後照慣例皇帝要請上榜的進士吃飯,宴席上有很多固定的節目,第...

古代的秀才都會算卦嗎,古代的秀才啊舉人啊 他們有工資嗎

蚌肉 不是的。可以說大部分秀才不會算卦。秀才考功名的目的是做官,算卦無助於功名。所謂 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也是虛構,不接觸社會怎麼會知道天下事呢?這是儒家的誇大宣傳。 楊城居士 古代的秀才跟我們現代的大學生一樣,範圍太廣了,應該說不是都會算卦的,你應該說古代輔助帝王的軍師都會算卦,那我覺得可能都...

唐代的科舉考試中是不是舉人直接升為進士

未央宮中斬韓信 不是,舉人只是進士考試的基本要求,舉人通過進士考試才能晉級進士科舉制度形成於隋唐,比以前的用人制度是一大進步,明清科舉考試分 進行,即鄉試 會試和殿試。鄉試 即省試 應試者稱秀才,中試者稱為舉人。再把全國的舉人集中到京城裡舉行 會試 中試者在宮殿舉行 殿試 根據成績高低分為一甲 二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