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是對是錯,諸葛亮給劉備制定的戰略有什麼問題?

時間 2024-12-24 18:25:09

1樓:李佳楠那男

從當時的局勢來看,曹操佔據北方,勢力龐大,孫權佔據江東,政權穩固,而交州,西涼偏遠,不適宜開發,只有荊州,益州可取,諸葛亮制定的策略並沒有問題。

2樓:小鄧同學

我認為諸葛亮為劉備指定的隆中對戰略是有問題的,只是因為劉備集團奪得西川后荊州的人意外丟失,加上夷陵之戰慘敗導致國力嚴重衰弱,沒有結合劉備集團的實力制定,所以戰略是有一點問題的。

3樓:帳號已登出

以當時劉備的資源和實力來看,《隆中對》中諸葛亮給劉備制定的戰略並沒有問題。劉備在後漢時起勢本就晚,唯一能拿得出手就只有漢室宗親的身份,從當時的天下局勢來看,北方曹操勢大,江東孫權穩固,只有地處偏遠的交州、西涼能讓劉備奪取作為根據地。

4樓:歷史分析解讀

我認為,這裡基本都是對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沒有考慮到東吳的存在,甚至沒想到他們會偷襲。

5樓:沒有不開心啦啦啦

戰略沒有問題,就是地理條件太過制約,蜀國都是山川,行軍打仗和人口問題一直都解決不了。

在隆中對裡,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了什麼戰略方針,根據是什麼,要原文,別複製.

6樓:得書文化

我來幫您吧,我不喜歡抄襲網路,希望您能夠尊重我。

隆中對的具體內容可以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裡面找到。

先附上原文,我後面再給您分析。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型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

首先,諸葛亮分析了董卓專權以來的天下形勢---即群雄並起。

然而,曹操擊敗了袁紹,孫權佔有了江東---成為群雄中少數的成功者---諸葛亮分別分析了他們的成功原因。

曹操在於天時---攜天子以令諸侯。

而孫權在於地利---國險而民富。

而劉備志在復興漢朝,所以只能聯吳抗曹,故諸葛亮認為,短期不可以和曹操,孫權相對抗---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然後,諸葛亮指出荊州的戰略價值和益州的經濟價值---而又分析這兩州的州牧---劉表和劉璋的性格弱點,並指出劉邦當年也是先取益州作為的霸業基礎。

所以諸葛亮主張劉備應當以其大義作為號召,先奪荊州,然後進取益州。

等到北方發生變化---天下有變」,則從荊州,益州兩路出兵,最終收復中原。

以上就是諸葛亮的戰略方針---即以人和(復興漢朝的大義)為號召,佔有荊益二州---實現三國鼎立,然後再等待機會,北伐,恢復漢室。

希望您能夠。

諸葛亮隆中對是怎麼說的呢,諸葛亮隆中對所說的話是什麼,原文

諸葛亮回答道 自董卓獨掌大權以來,各地豪傑同時起兵,佔據州 郡的人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聲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終之所以能打敗袁紹,憑藉弱小的力量戰勝強大的原因,不僅依靠的是天時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爭強。孫權佔據江東,已經歷三世了,...

隆中對中諸葛亮如何分析天下形勢,《隆中對》中諸葛亮是對什麼時期天下形勢的分析

亮答曰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 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 蜀,此用武...

《隆中對》中諸葛亮怎樣分析當時形式?為劉備提出了什麼策略

穿越人海只為你嫣然一笑 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劉備集團之後的種種攻略皆基於此。原文根據 因屏人曰 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答曰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 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