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小自信
他們怕颳風下雨,還有就是天寒地凍,這樣他們的生活就沒有了保障,尤其是糧食更沒有了保障。
2樓:三棵樹
遊牧民族怕下雪,下雪太多會造成地面結冰,導致牲畜都凍死餓死,而下雪太少會造成牲畜大量死亡,瘟疫流行。
3樓:獅子小郭
遊牧民族最怕大雪,因為一旦下大雪啊,遊牧民族糧食儲存不夠,而且牛羊沒有草吃。
在中國古代,如何應對旱災?
4樓:網友
中國旱災頻繁,旱災記載見於歷代史書、地方誌、宮廷檔案、碑文、刻記以及其它文物史料中。西元前206年~1949年,中國曾發生旱災1056次。16世紀至19世紀,受旱範圍在200個縣以上的大旱,發生於1640年、1671年、1679年、1721年、1785 年、1835年,1856年及1877年。
1640年(明崇禎十三年)在不同地區先後持續受旱4~6年,旱區「樹皮食盡,人相食」;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有13個省受旱,據記載,「草根樹皮,搜食殆盡,流民載道,餓殍盈野,死者枕藉」;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15個省受旱,有「齧草嘬土,餓殍載道,民食觀音粉,死徒甚多」的記述。20世紀以來,1920年陝、豫、冀、魯、晉5省大旱,災民2000萬人,死亡50萬人;1928年華北、西北、西南等13個省535個縣遭旱災; 1942~1943年大旱,僅河南一省餓死、病死者即達數百萬人。
自然界的乾旱是否造成災害,受多種因素影響,對農業生產的危害程度則取決於人為措施。世界範圍各國防止乾旱的主要措施是:①興修水利,發展農田灌溉事業;②改進耕作制度,改便作物構成,選育耐旱品種,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③植樹造林,改善區域氣候,減少蒸發,降低乾旱風的危害;④研究應用現代技術和節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噴滴灌、地膜覆蓋、保墒,以及暫時利用質量較差的水源,包括劣質地下水以至海水等。
5樓:幸福人生
修建水渠,比如大運河等等。
在古代農業生產中是如何躲避自然災害的?
6樓:漫閱科技
在古代農業生產中,反常氣候造成的自然災害,如水、旱、霜、雹、風等,一般是難以抵禦的,但人們還是想出了各種避害的辦法。其中之一就是暫時地、區域性地改變農田小氣候。例如,果樹在盛花期怕霜凍,人們在實踐中懂得晚霜一般出現在「天雨新晴(溼度大)、北風寒切(溫度低)」之夜,這時可將預先準備好的「惡草生糞」點著,讓它暗燃生煙,藉其煙氣可使果樹免遭霜凍。
這種辦法在《齊民要術》中已有記載。清代平涼一帶還施放槍炮以驅散冰雹、保護田苗。
北方遊牧民族歷代稱呼
很多很多 1 匈奴部分 主體在東漢時期被漢族消滅,剩餘一部分南下到河套地區,成為羌胡,另一部分西逃往歐洲,與馬扎爾人融合,構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羯,匈奴的一部分,公元4世紀滅絕。2 東胡部分 秦時被匈奴滅亡,之後分成兩大部分 烏桓和鮮卑,烏桓被曹魏消滅,鮮卑拓跋部入主中原建立北朝,其餘部分演化為吐谷渾...
為什麼中國古代遊牧民族始終無法消滅
中國古代遊牧民族都是從西歐及北歐地區遷移過來的少數民族,我國的山東省一帶至今還有從歐洲遷移過來的混血民族,因為山東人有些就是古代遊牧民族的後代,安徽和蘇北一帶還有西夏國的少數民族存在,以前就是中國古代的遊牧民族,類似的還有很多,我國少數民族裡絕大多數為遊牧民族,現代的漢族實際上分北漢族和南漢族之分,...
漢人古代為什麼一直打不過遊牧民族
遊牧民族有先天優勢,就是騎兵佔有太大的優勢,馬匹很多,全民皆兵,而且騎術,箭術等等都是從小就練,只要有戰事,很短時間即可徵召大量騎兵,騎兵來去如風,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戰鬥減員要比步兵小很多。而中原缺馬,漢人很少能組建成大規模的騎兵,和遊牧民族戰鬥大多使用步兵,步兵對騎兵明顯佔下風,漢人步兵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