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所說的空與色分別代表什麼,佛教中的色 空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6-17 06:37:55

1樓:

佛學常見詞彙,簡單的說,色是指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象,而這些現象是由因果產生,空是事物的本質,任何事物都是從無到有。

補充解釋:色,外在、表面、現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指表象為空,外在為空。

進一步解釋,外在為空,表象為空,內在為本,實質為本,看人看事物遇到迷茫迷惑時,去看本質看內容,從而不被表面與現象所迷惑所困擾,看人看本質,看問題看本質。心經的內涵與本質說的是哲學,即般若(智慧)。

從本源上說

色、空從本源上說,是一體的。色是空性「因緣和合」而產生或幻化而出;一切色都是通過一定的「因緣和合」而從空性中產生或幻化出來;也就是說,色是空性在一定因緣條件下的表徵或表象或表相。色來自空;一切色都有空性。

而空性則是色的本源或本質。

一切色都可以迴歸其本性,也就是迴歸到空性。當色(或有情眾生)迴歸到空性或本源,也就是成佛了。

擴充套件資料

佛教色空說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典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義理。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簡單的說,色是指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象,而這些現象是由因果產生,空是事物的本質,任何事物都是從無到有。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這句佛經名言,包含著很深的哲學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們喜歡以此開玩笑,認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虛無或烏有。說和尚看破紅塵,把女人看做是虛無或烏有,便出家做和尚了。其實色並非女色,空也非虛無烏有。

2樓:匿名使用者

有質礙者為色。其相有四,為地水火風。凡固體通名為地,液體通名為水,氣體通名為風,其溫度則名曰火。

身內如是,身外亦然。心能領納外色,名之曰受。心感受外色後,能如外色而想像之,是為想。

心想外色後,即有好惡之念,發為身口之業,是名曰行。對於外色種種分別,記憶不忘,是名曰識。

有人把「色」解釋為物質,把「受想行識」解釋為精神,我覺得對於這樣的解釋,我們不要抱以寬容的態度說不嚴謹,而要乾脆負責任的說,不正確。做為基礎佛理,我們必須從概念學起,要完整準確掌握佛家的理論體系,不能不嚴謹。

全世界上的東西,按有無外在形象上劃分,可以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有形象的,一類是無形象的,有形象的佛家叫色,沒形象的佛家叫空。有形象的東西,人能看得見,有重量,佔空間或說有體積。與此相反,沒形象的則人不能看見,也沒有體積,沒有形狀。

可見,色與空是佛家從有無外在形象上對一切事物所進行的簡單分類法。

明白了上面的意思,我們就知道,色和現代人所說的物質, 特別馬克思所說的物質不是一回事,而佛家所說的空,也和一切都沒有,不是一回事。但說到這,你還要注意,佛家所說的空,字面意思,還就是無或沒有的意思。只是它是指形象或外形上的沒有。

因而,電滋波一類東西,用佛的看法,沒有外形,當然,也是空,顯然,這和一切沒有完全不一樣。釋迦牟尼成道後,發現的道是緣起性空,這裡,性空中的空,也還是沒有或無的意思。所謂性空,就是在性上沒有或在性上無,即無自性。

現在再說「受想行識」啥意思?有人把受想行識說成是精神,這樣解釋,五蘊中「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好象佛家是正好把物質與精神現象全說進去了。其實這還是錯誤的。

有句話叫,佛與根利人講五蘊,而與根不利之人講十二因緣。而五蘊也好,十二因緣也好,全是在講人的產生過程,和宇宙的產生過程的。佛在楞嚴經裡借阿難之問講「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即講宇宙是怎麼來的,但你要是真的懂了十二因緣或五蘊,你不用看楞嚴經,就能知道世界是怎麼產生的了。

佛家是純唯心論,在佛家看來,這個世界除了心,沒有物質,有物質也不是單獨存在,而是依附於心。心物一元,物即是心,心即是物。簡單地說,人因為無明,而造做,造做即做業,做業則得果報,果報就是人和山河大地。

因而五蘊中的「受想行識」,就是告訴你人和宇宙是怎樣出現的。一一地講就是,人接觸外境後,會有感覺,這個感覺就是受,接著會思考,這個思考就是想,然後去造做就是行,最後,造做的結果被記錄在阿賴耶識中,這就是識。這個識再變現成果報後,就是人自身和外境的一切,即所謂的色了。

佛家所說之空,可從體相用三個方面來理解。我文中提到的是相上空。還有體上空,用上空。

任何一個事情都有體相用,體即本質,相即表相表面,用即用途性質功能一類。體空一切物質皆由空相而來,空為萬有之源。相空,佛用慧眼可以直接**到物質原子結構以下結構,此時物質不再呈顆粒狀,而是沒有形態,以能或場形式存在,而凡夫則必須修得慧眼才能親睹。

凡夫所迷迷就迷在這,以假為真。用上空,也叫性上空,即一切物質皆無自性,即無固定恆常之性,剎那生滅,變化不停,不但最終結果是空,而且當體即空。後面的生就是前面的滅,永不停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心經》中的兩句。色——是我們意識對世間萬事萬物的認知,名之曰——色。

它包括物、事、語言文字、思維意識。比如我們的觀點,知見,什麼主義(唯心唯物)等等都屬於色。因為這些抽象思維性的意識是我們的心意識對萬事萬物分別執著而產生的,它牢固地染汙著我們的心性,所以也屬於色相。

色是無常的,短暫變化的,不長久的,就是物質宇宙也會毀滅,所以《心經》上講:「色既是空」。無常啊!

「空即是色。」這個空——是我們思維給它定的定義,這個概念是心意識的產物,是念頭,它與「有」一樣是我們意識對事物的認知,所以這個「空」也屬於色。凡是語言文字,思維意識裡的空概念都是色相,不是真空。

3樓:仁瀚妙富

色是事物外相,空是事物實質。空說的是諸法因緣起,因緣滅,如同桌子,所見桌子是外相,實質是由木料製成,而木料又是由某種因緣生長而成,要理解外相不是本有的,不會永恆,其實是空。但此外相是與這個空是和合的,不可分的。

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4樓:無盡意

「空」是精神這部分,「色」代表物質。一切法從體上講是空,從相上講是色。色與空的關係是一不是二。

5樓:鬼者禪

色:代表的是可以看到的世界,說的是有表色,無表色,極微色,極迥色;意思就是能看到的,不能看到的,微觀世界,巨集觀世界組成的物質世界

空:代表的是存在的卻又把持不住的東西,世界的本質具有自有的空性;打比方說昨天的夢,你能把持住吧?你能擁有它嗎?

不能!但是它存在嗎?存在的;就像有句話叫做錢財乃是身外之物,你不可能永遠擁有,今天你手上的錢說不定明天就不是你了,但是它確實存在過擁有過

6樓:

欲 貪 嗔 痴,四大皆空了,就不存在空與色了

7樓:狂霸凶暴

色:色、聲、香、味、觸、法;作用,相狀。

空:本體,本源、自性、空性。

色不異空:作用離不開產生作用的本體。

空不異色:本體通過作用顯現出來。

空中無色:本體不是作用(當然也不離作用)。

諸法空相:所有的作用、相狀,都是其本體、本性所表象出來的作用和相狀。

空中無色,空色非一;空不異色,空色非二。。

佛教中的色、空是什麼意思?

8樓:細七殺

一、佛教中的「空」

空,是佛教對世界一切事物本質最簡要的描述,是釋迦世尊洞徹世界萬物緣起的結論。故《心經》開頭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此。」

佛教所說的「空」,根本不是有人所認為的「沒有」的意思,也與社會上常聽到的「人生到頭一場空」的「空」字意思有別,「一場空」的「空」字,是得不到的意思。

佛教所說的「空」,是對世間事物變化過程的描述,準確地講,是萬事萬物最終要變化、要毀壞的意思,是對緣起法最本質的體證。佛教認為世上任何一種事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都是由各種條件和合而成,或其它事物變化而來,最後又變化為另外的事物。

二、佛教中的「色」

色指物質世界,即色界。例如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色是這個意思,有時候也會特指為肉身,比如五蘊:色受想行識的色是這個意思。

9樓:心靈解放軍

從廣義講,色、指所有可見的物質現象;空、是用來否定這一切真實性。

在(心經)裡,色、指可見的色身、身體。空、告誡你色身只有虛像,不具實質性。

問啥答啥,不多說。

10樓:匿名使用者

色 指物質世界,即色界。

空 指變化,沒有固定、沒有停止、總在變化、即為著空。

《心經》說「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意思是【世界是變化的,變化是世界的本質】

它告訴人們,

事物總是變化的,

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

這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我們要認識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順應規律,

而不是執著於自己的主觀意志,

明白了這些,

就學會放下了。

11樓:一池秋水皺

色——一切有形或能被直接感知的物質

空——那些不為人知或沒被感知的物質

色空同屬宇宙(大千世界),共有永恆變化的本質;這種變化包括色空互轉。

12樓:匿名使用者

色指的是由眾緣和合所組成的物質界。

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指我們在修行中觀察一切事物都是由眾緣和合成的,是隨時會變化不長久的,有這些觀察後對所有的事物不再執著。

13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在文學作品當中,包括影視作品,也包括我們生活當中,經常會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的**是來自於心經,就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心經 文學 佛學 慾望 男人

佛家說的「空」、「色」、「妄相」、「真空」、「妙有」分別指什麼?

14樓:aaa**王

就是論述萬事萬物都是虛空的 不實的 也叫諸法無我 諸法空相

真空妙有,妙有真空 就是成就果位了 就有一種高能量的 存在空間 不佔有空間的 物質 也叫虛存在 比如極樂世界 ·············

15樓:姜太公

空是真空之理 色是妙有之相 正因為真空 故能生妙有 雖則妙

有萬端 而不礙真空之理 猶如虛空 正因其無一物 故能建造種種物體 若虛空有物 則其它物件不能安置矣 善會之 空有不二 圓融無礙 此即實相妙理 然此理甚深 非意識分別所能體解 請至誠唸佛 待其業消智朗之時 **義理 當明瞭無疑也 妄相乃謂凡夫情想之境界 生滅無常 皆虛妄之識心所現 凡夫念念生滅 故境界也遷流不止 故為虛妄

所說的空杯心態與佛教中無我是意思

潛川如斯 兩碼事。所謂空杯心態,是放下以往的成見來接受新事物,實際上是有 我 的 而無我則是放下對一切事物的執著,包括自己,這是修行的境界,遠遠高過空杯這種世俗的境界呢! 阿彌陀佛 不一樣,空杯心態只是學習的一種方法。初學佛要有空杯心態,把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放下,依照佛經和祖師大德的講經說法,全盤接受...

佛所證明的空是放下意識嗎,佛教的「空」 是什麼意思?

相分是由見分變現出來的,一切法悉皆空寂 明白這個道理才知道佛家講的 萬法皆空 這是事實。這個 有 是 假有 不是真的,是假的,而 空 是真的,所謂真空。我們眼睛所見的,耳朵所聽的,身體所接觸的,眼前這些法,從理上講是空的,從事上講是有,擺在我們面前,有啊,有是假有,是假的不是真的。這 真 假 怎麼個...

佛教中的「空」,如何理解?「業力」如何解釋,過程是什麼樣子的

本人無法用語言形容,也無法用事物代替,更不能告訴你它是什麼。要是能告訴你就不叫空,反而言之別人告訴你的就不是空。這個東西即便是你理解感悟到了也說不出來。我只能告訴你有人叫它 道 或 自然 業力是無形的只能通過 因 和 果 覺察到,簡單的話講叫 種啥得啥 大道至簡,生活中無處不在。別人悟到的是別人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