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話把憫農這首詩中的情景描述出來

時間 2021-07-08 20:33:00

1樓:9點說史

在盛夏的正午,農民頂著火辣辣的太陽鋤地,汗水淼淌滴在莊稼地裡。可是誰又知道,碗中的每一粒飯都包含著農民的辛苦啊!

《憫農二首(其二)》

唐代: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擴充套件資料

此詩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裡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

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閒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

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

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於在這一深沉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2樓:娜娜電競早

《憫農》

原文: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盛夏的正午,農民頂著火辣辣的太陽鋤地,汗水淼淌滴在莊稼地裡。可是誰又知道,碗中的每一粒飯都包含著農民的辛苦啊!

3樓:大路五點一刻

農民頂著烈日,在田裡鋤草,汗水一滴一滴向下灑落的情景,讓人們知道我們吃的每一粒米都飽含了農民的辛苦.讚揚了勞動人民用自己的雙手,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了那麼多的社會財富

憫農李紳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用憫農這首詩遍一個故事

4樓:匿名使用者

從前,在一座村莊裡,住著一戶人家。

清晨,爸爸和爺爺趕著牛去田裡耕田。孩子拿著豎笛和小狗在田邊玩耍。媽媽在家裡做飯。

在田地裡,牛走在最前面犁田,爸爸在後面耕犁,爺爺在最後面鋤地。

到了中午,媽媽從家裡送飯來了。一家人圍在田邊的大樹下吃飯。孩子吃完飯放下碗,但是碗裡有幾顆米粒還沒有吃乾淨。

爺爺立刻說:「孩子,把碗裡的米粒給吃光。」孩子不理睬爺爺的話,丟下碗就和小狗玩去了。

爺爺拿起筷子把碗裡的米粒給吃了。

這時,忽然下起了濛濛細雨,爺爺連聲說:「好雨,好雨。」這場雨把埋在地下的種子都給發芽了。

到了下午,爸爸和爺爺在田裡鋤草。孩子說:「爺爺,我也要鋤草。」然後,爺爺把帽子戴在了孩子的頭上。他們三個人一起鋤草。爺爺在鋤草的時候,汗滴從頭上不停地落了下來。

孩子看到了這個情景,終於明白了糧食是多麼來之不易啊。我一定要珍惜糧食。因此他完全理解了老師教的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寫的多好啊,以後我一定要珍惜每一粒飯粒!

從前,在一座村莊裡,住著一戶人家。

清晨,爸爸和爺爺趕著牛去田裡耕田。孩子拿著豎笛和小狗在田邊玩耍。媽媽在家裡做飯。

在田地裡,牛走在最前面犁田,爸爸在後面耕犁,爺爺在最後面鋤地。

到了中午,媽媽從家裡送飯來了。一家人圍在田邊的大樹下吃飯。孩子吃完飯放下碗,但是碗裡有幾顆米粒還沒有吃乾淨。

爺爺立刻說:「孩子,把碗裡的米粒給吃光。」孩子不理睬爺爺的話,丟下碗就和小狗玩去了。

爺爺拿起筷子把碗裡的米粒給吃了。

這時,忽然下起了濛濛細雨,爺爺連聲說:「好雨,好雨。」這場雨把埋在地下的種子都給發芽了。

到了下午,爸爸和爺爺在田裡鋤草。孩子說:「爺爺,我也要鋤草。」然後,爺爺把帽子戴在了孩子的頭上。他們三個人一起鋤草。爺爺在鋤草的時候,汗滴從頭上不停地落了下來。

孩子看到了這個情景,終於明白了糧食是多麼來之不易啊。我一定要珍惜糧食。因此他完全理解了老師教的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寫的多好啊,以後我一定要珍惜每一粒飯粒!

用憫農這首詩編一個小故事字數三百字

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詠柳這首詩的景色

5樓:北京王嘉化妝學校

像碧玉一樣打扮成的抄高高柳樹,千條萬縷的柳枝bai都垂下了綠du色的絲條.不知道這細細的柳zhi葉是誰裁剪dao出來的,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恰似剪刀. 名句賞析——「不知細葉誰載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 「碧 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深深地抓著了垂柳的特徵,在詩人

憫農這首詩寫的是誰什麼時候幹什麼

6樓:醉意撩人殤

《憫農》這首詩寫的是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鋤禾,出自唐代詩人李紳《憫農二首》。

1、原文: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2、翻譯:

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7樓:匿名使用者

《憫農》唐 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是寫勞動人民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第一、二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繪出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仍然在田裡勞動,這兩句詩選擇特定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寫出勞動的艱辛。有了這兩句具體的描寫,就使得第

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嘆和告誡免於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成為有血有肉、意蘊深遠的格言。供參考。

讀完憫農2這首詩你感受到了什麼

8樓:**舊約秀

李紳,他不僅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而且是寫新樂府詩的最早實踐者。元稹曾說過:「予友李公垂,貺予樂府新題二十首。

雅有所謂,不虛為文。予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列而和之,蓋十二而已。」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寫了五十首,並改名《新樂府》。

可見李紳創作的《新題樂府》對他們的影響。所謂「不虛為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意思嗎?可惜的是李紳寫的《新樂府》二十首今已不傳,不過,他早年所寫的《憫農二首》(一稱《古風二首》),亦足以體現「不虛為文」的精神。

詩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裡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閒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

本來粒粒糧食滴滴汗,除了不懂事的孩子,誰都應該知道的。但是,現實又是怎樣呢?詩人沒有明說,然而,讀者只要稍加思索,就會發現現實的另一面:

那「水陸羅八珍」的「人肉的筵宴」,那無數的糧食「輸入官倉化為土」的罪惡和那「船中養犬長食肉」的驕奢。可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於在這一深沉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李紳當然不懂得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道理,但是,我們從幾十年之後唐末農民起義的「天補平均」的口號中,便不難看出這兩首詩在客觀上是觸及到了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的。

《憫農二首》不是通過對個別的人物、事件的描寫體現它的主題,而是把整個的農民生活、命運,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現實作為抒寫的物件。這對於兩首小詩來說,是很容易走向概念化、一般化的,然而詩篇卻沒有給人這種感覺,這是因為作者選擇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那個畸形社會的矛盾,說出了人們想要說的話。所以,它親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

詩人還用虛實結合、相互對比、前後映襯的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因此它雖然是那麼通俗明白,卻無單調淺薄之弊,能使人常讀常新。在聲韻方面詩人也很講究,他採用不拘平仄的古絕形式,這一方面便於自由地抒寫;另一方面也使詩具有一種和內容相稱的簡樸厚重的風格。

兩首詩都選用短促的仄聲韻,讀來給人一種急切悲憤而又鬱結難伸的感覺,更增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

[附]不經之談--為什麼餓死農夫??

中唐李紳憫農詩言「春種一粒慄,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尤餓死。」豐收年月尤能餓死人,莫非當時真的苛捐雜稅達到民不堪命了。

細想又是不然,果真如此早就鬧革命了,這唐朝那能拖到黃巢起義?

想當時大唐初立,據杜佑通典貨食典天下分三等收稅,按收入交稅,遇災還要免稅(1)。及後稅網擴大,分九等收稅,有加租、調、遙役。然而安史亂後大德年間減稅,照理在這種情況下該不會餓死人吧?

如果說是下面的**舞弊吧,歷史上有說當時是中興,吏治該不會就真的那麼壞吧?

然而豐年畢竟餓死人了,還是詩人所見,即使是誇張了,農人捱餓想來還是有的吧?這一推敲就不禁使人要問,農夫為何還會餓死?其實農夫餓死說起來也有些必然成份,為什麼這樣說?

細想一下,全國的地都種了糧食,而且又都豐收,這糧食的**就大大的增加了,然而人口卻和上一年基本一樣,需求並無改變,供過於求下,糧價自然大跌。產量多了,賣糧的收入反而少了,如果農夫是靠借貸買種種地,因為收入不足,還不起債,餓死也不為奇。俗言穀賤傷農不就正是這個意思嗎?

而身為統治者的皇帝只顧斂財收復疆土,不知平仰物價,雖有義倉之設然而「自天寶之始,邊境多功,寵錫既崇,給用殊廣,出納之職,支計屢空。」(3)搞出人命何足道哉!

當然這裡還有個人的問題在內,想大唐朝庭諸君豈無一二知道這問題的?所謂學而優則仕,能仕的總又點見識吧?管子曰:

「夫物多則賤,寡則貴,散則輕,聚則重。人君知其然,故視國之羨羨,餘也,羊見反。不足而御其財物。

谷賤則以幣與食,布帛賤則以幣與衣,視物之輕重而御之以準,故貴賤可調,而君得其利,則古之理財賦,未有不通其術焉。」說不懂是笑話,不過而之仕後整日裡鉤心鬥角,爭權奪利除了黨爭還是黨爭,那還顧及民間疾苦?要知道天下農作物不止一種,如果能一早讓一地的農民種植不同作物,那會弄出這事。

未能早為之計,是經濟知識不足,倒也罷了,豐收瞭如能發現問題,積極減稅鼓勵商人從事**,及時調整物價保障農人生活,反而採用禁止私人自由經營,而由國家壟斷,實行專營專賣的制度,這個錯就反得大了!因為資訊不明呀!要知各地出產不同,買多餘於一地賣於不足處,是商人的專長,與民爭利的結果是兩敗俱傷。

所以農夫餓死不在賦稅,不在豐收,只在位高權重者漠視民生,也是封建時代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的後果,讀詩見此知唐之必亡。

(1)大唐武德元年,詔曰:「宗緒之情,義越常品,宜加惠澤,以明等級。諸宗姓有官者,宜在同列之上;未有職任者,不在徭役之限。

」二年制:每一丁租二石。若嶺南諸州則稅米:

上戶一石二斗,次戶八斗,下戶六鬥;若夷獠之戶,皆從半輸。蕃人內附者,上戶丁稅錢十文,次戶五文,下戶免之;附經二年者,上戶丁輸羊二口,次戶一口,下戶三戶共一口,凡水旱蟲霜為災,十分損四分以上免租,損六以上免租調,損七以上課役俱免。六年三月令:

天下戶量其資產,定為三等。至九年三月,詔:天下戶立三等,未盡升降,宜為九等。

(2)武太后長安元年十月詔:天下諸州,王公以下,宜準往例稅戶。至大曆四年正月制,一例加稅。

其見任官一品至九品,同上上至下下戶等級之數,並寄田、寄莊及前資勳蔭寄住家,一切並稅。蓋近如晉宋土斷之類也。上上戶四千,每等減五百,至下中七百,下下戶至於五百。

建中元年制:「百姓及客等,約丁產,定等第,均率作,年支兩稅。其應稅斛鬥,據大曆十四年見佃青苗地額均稅。

夏稅六月內納畢,秋稅十一月內納畢。其舊租庸及諸色名目,一切並停。」

(3)昔我國家之全盛也,約計歲之恆賦,錢穀布帛五千餘萬經費之外,常積羨餘。遇百姓不足,而每有蠲恤。自天寶之始,邊境多功,寵錫既崇,給用殊廣,出納之職,支計屢空。

《憫農》這首詩用英語怎麼翻譯,翻譯《憫農》這首詩。

憫農 這首詩的英語翻譯如下 hoeing in the paddy under the mid day sun,鋤禾日當午,sweat dripping to the soil underneath the plant.汗滴禾下土。who knows that the meals in our pl...

對憫農這首詩的評價,憫農這首詩題目的意思是什麼?

李紳 憫農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第 一 二句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描繪出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仍然在田裡勞動,這兩句詩選擇特定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寫出勞動的艱辛。有了這兩句具體的描...

怎樣用自己的話把《飲湖上初晴後雨》這首詩描寫下來

學習目標 1 學習生字,理解詩句 2 體會情感,有感情朗讀詩句,背誦詩句 3 感受詩中美景 學習過程 一 匯入 1 學生背誦 遊園不值 師 我們以前學了 遊園不值 這首詩寫的是 春天的景色 現在我們來看看夏天在詩人的的眼裡是怎樣的?讀全詩 二 學習新課 1 解決生字 學生自己解決 瀲灩 與水有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