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非飛花似霰
王粲(177-217),字仲宣,是「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文心雕龍·才略》稱他為「七子之冠冕」。
東漢末年,漢獻帝被董卓挾往長安時,王粲隨之到了長安,由於他學識淵博,曾受到當時大學者蔡邕的賞識。因李 、郭汜作亂,他離開長安,避難荊州投靠劉表,劉表因他相貌醜陋,又不拘小節,不予重用,長達十五年之久。王粲親歷亂離,目睹兵連禍結給人們帶來的痛苦災難,感觸頗深,他的部分作品真切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其代表有《七哀詩》和《登樓賦》。
《登樓賦》是王粲滯留荊州時登當陽城樓所寫,賦中塑造了一位亂離人的形象,抒發了因久客他鄉,才能不得施展而產生的懷鄉思歸之情和懷才不遇之憂,傾吐了期望天下統一太平,自己能施展才能,建功立業的情懷。
全賦共分三段。
第一段交代登樓之因,描寫登樓所見之景,以及引起的思鄉之情。
第二段寫在城樓上遙望故鄉,抒發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三段寫迫切望治的心情,表達懷才不遇之憂。
全文結構嚴謹,脈絡分明。以登樓遊覽的活動為順序,以「憂」字貫穿全篇。開頭寫「登茲樓以四望」,結尾點出「循階除而下降」;登樓希望借覽勝以「銷憂」,下樓反而「氣交憤於胸臆」,前後照應,首尾相連,形式與內容和諧一致,構成彳氐徊俯仰、一唱三嘆的迴環之美。
情真詞切,抒情濃郁。「大凡人之感於事,則必動於情,然後興于嗟嘆,發於吟詠,而形於歌詩矣。」(白居易《策林六十九》)作者飽受離亂之苦,「意有所鬱結」,自然要發之於外。
作者登上當陽城樓見景生情,觸目興嘆,遂成《登樓賦》。通篇寫愁,滿紙悲情,思鄉懷歸之愁、懷才不遇之憂、河清未至之慮、亂離傷時之感交織一起,可謂迴腸九轉,憂心百結。這些長期積壓在作者胸中的鬱悶之氣,一旦觸發便如地下熔岩噴湧而出,格外強烈,真摯深沉。
而這種種愁緒又是亂離之人常有的,頗具有代表性,特別容易引起共鳴,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正是千百年來《登樓賦》打動無數讀者的原因所在。
抒情方式靈活多樣。一是寫景和抒情相結合,具有濃厚的詩意。首段寫異鄉風光,地勢開闊,山川秀美,物產富饒。
異鄉風光越美好,思鄉之情越殷切,以眼前樂景反襯心中哀情,特別深切感人。末段寫傍晚景色。日日奄日奄、天慘慘、風蕭蕭,獸狂顧、鳥倦飛,原野闃寂,悄無人聲,一片悽清。
作者著意渲染寂寞淒涼的氣氛,勾勒出一幅魂斷城樓圖,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內心的悽愴慘惻,讀來令人黯然神傷。前後兩段景物描寫,一段即景生情,一段寓情於景,一樂一悲,相互照應,真切地反映出作者愁緒步步加深、憂傷至極的過程,迴環跌宕,感人肺腑。二是借典故抒發感情。
此賦是作者有感而發,賦中所用的典故與作者的身世遭際相吻合,因而自然貼切,毫無鋪陳堆砌之感。「仲尼嘆歸」、「鍾儀楚奏」、「莊舄越吟」形象地道出了人們思鄉的普遍心理,「河清未至」、「匏瓜徒懸」、「井渫不食」含蓄而準確地表達了濟世之志不得施展的憂慮。這些典故恰當地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大大地豐富了文章內涵。
此賦風格沉鬱悲涼,辭采豐富優美,語言自然流暢,是王粲賦中的名篇,也是建安時期抒情小賦的代表作。曹丕在《典論·**》中稱之「雖張(衡)、蔡(邕)不過也」;清人評價此賦:「全篇無雕鏤之字、幽奧之詞,但以直抒胸臆,言足達意而止,較之漢賦,覺得清疏得多」,確實如此。
自王粲登樓作賦後,登樓就與憂愁聯絡起來了,後人在作品中常常提及,如杜甫《將赴荊南寄別李劍州》中「戎馬相逢更何日?春風回首仲宣樓」,李商隱《安定城樓》中「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遊」,溫庭筠《鳳棲梧·衰柳疏疏苔滿地》中「王粲登臨寥落際,雁飛不斷天連水」,周密《一萼紅·登蓬萊閣有感》中「故園山川,故園心眼,還似王粲登樓」,元遺山《石州慢·擊築行歌》中「生平王粲,而今憔悴登樓,江山信美非吾土,天地一飛鴻,渺翩翩何許」,都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己胸中塊壘。「王粲登樓」早已成為典故,散發著感人的魅力,吟唱至今。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七哀」,《文選》六臣注呂向注云:「七哀,謂痛而哀,義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聞見而哀,口嘆而哀,鼻酸而哀。」顯然是望文生義。
元人李冶《敬齋古今黈》雲:「人之七情有喜、怒、哀、樂、愛、惡、欲之殊,今而哀慼太甚,喜、怒、樂、愛、惡、欲皆無有,情之所繫惟有一哀而已,故謂之七哀也。」亦頗牽強。
《七哀》是樂府歌辭,今人餘冠英說:「所以名為『七』哀,也許有**上的關係,晉樂於《怨詩行》用這篇詩(指曹植《七哀》)為歌辭,就分為七解。」(《三曹詩選》)較有道理,可以參考。
王粲的《七哀詩》共有三首,這是第一首,寫於初平三年。其年六月,董卓部將李傕、郭汜在長安作亂,大肆燒殺劫掠,這時王粲逃往荊州,依靠劉表以避難。此詩是王粲初離長安往荊州時所作。
當時他是十六歲。《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謂王粲「年十七,……以西京擾亂……乃之荊州依劉表。」核之史實,似誤。
這首詩描寫詩人在李傕、郭汜的變亂中離開長安所見的悲慘景象。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西京,指長安。東漢都城洛陽,洛陽在東,長安在西,故稱長安為西京。
豺虎,指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等人。長安亂得不成樣子,是因為李傕、郭汜等人正在作亂,他們大肆燒殺劫掠,百姓遭殃。這兩句寫社會的動亂。
詩人正是在這種動亂之中離開長安的,這裡交代了詩人離開長安的原因。
「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這裡點出詩人離開長安以後的去向。「復」,值得注意,這說明詩人的遷徙不是第一次。
初平元年,董卓脅迫漢獻帝遷都長安,驅使吏民八百萬人入關,詩人被迫遷移到長安,現在為了避難,又要離開長安。這個「復」字不僅表現了眼前悽楚的情況,而且勾起了悲慘的往事,蘊涵著無限的感慨和哀傷。「中國」,中原地區。
我國古代建都黃河兩岸,因此稱北方中原地區為中國。「荊蠻」,指荊州。荊州是古代楚國的地方,楚國本稱為荊,周人稱南方的民族為蠻,楚在南方,故稱荊蠻。
這兩句是說,離開中原地區,到荊州去。這是因為當時荊州沒有戰亂,所以很多人到那裡去避亂。王粲因為荊州刺史劉表,與自己是同鄉,而且劉表曾就學於王粲的祖父王暢,兩家有世交,所以去投靠他。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寫離別時的情景。這兩句是互文,「悲」的不僅有「親戚",還有「朋友」;「相追攀」的也不僅有「朋友」,還有「親戚」。
詩人描寫送別時的表情和動作,固然是為了表現詩人和親戚朋友的深厚感情,更重要的是製造一種悲慘的氣氛,使人感到這是一場生離死別。
詩人離開了長安,離開了親戚朋友,一路上見到的是什麼呢?「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見到的是累累的白骨,遮蔽了無垠的平原。
這是「豺虎」作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這場戰亂造成的悲慘景象,曹操《蒿里行》寫道:「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所詠是同樣的情景,可以參閱。以上是「鳥瞰」,下面六句寫的才是典型事例: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淚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這六句同樣緊承「出門無所見」。詩人見到的不僅是「白骨蔽平原」,還有「飢婦人」棄子的事。婦人愛子,這是正常現象;婦人棄子,這是反常現象。
反常現象的產生,是由於戰亂。因此,詩人以慘絕人寰的事例深刻地揭露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鮮明而生動,催人淚下。
吳淇說:「『出門』以下,正雲『亂無象』。兵亂之後,其可哀之事,寫不勝寫,但用『無所見』三字括之,則城郭人民之蕭條,卻已寫盡。
復於中單舉婦人棄子而言之者,蓋人當亂離之際,一切皆輕,最難割者骨肉,而慈母於幼子尤甚,寫其重者,他可知矣。」(《六朝選詩定論》卷六)張玉谷說:「『出門』十句,敘在途饑荒之景,然臚陳不盡,獨就婦人棄子一事,備極形容,而其他之各不相顧,塞路死亡,不言自顯。
作詩解此舉重該輕之法,庶幾用筆玲瓏。」(《古詩賞析》卷九)都道出了這種寫法的藝術特點。這種寫法對杜甫是有影響的,所以何焯說:
「『路有飢婦人』六句,杜詩宗祖。」(《義門讀書記》卷四十六)
婦人棄子的慘景,使詩人耳不忍聞,目不忍睹。所以他「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這表現了詩人的哀傷和悲痛。
詩人乘馬繼續向前行進。「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霸陵,是漢文帝劉恆的陵墓所在地,在今陝西長安縣東。
漢文帝是漢代的明君,史書上贊他「以德化民,是以海內殷富」(《漢書·文帝紀》),有所謂「文景之治」。詩人南登霸陵高處,回首眺望長安,自然會想起漢文帝及「文景之治」。如果有漢文帝這樣的賢明君主在世,長安怎麼會如此混亂、殘破?
百姓何至顛沛流離?自己又何至流亡他鄉?登霸陵,眺長安,詩人感慨萬端。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連同上面兩句,同為全篇的結尾。下泉,是《詩經·曹風》的篇名。
《毛詩》序雲:「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賢伯也。
」「下泉人」,指《下泉》詩的作者。面對著漢文帝的陵墓,面對著動亂的社會現實,詩人才懂得《下泉》詩作者思念明王賢君的急切心情,因而從內心發出深深的哀嘆。張玉谷說:
「末日『南登』『回首』,兜應首段。『傷心』『下泉』,繳醒中段,收束完密,全篇振動。」(《古詩賞析》卷九)方東樹也說:
「『南登霸陵岸』二句,思治,以下轉換振起,沉痛悲涼,寄哀終古。」(《昭昧詹言》卷二)都指出了此詩結尾的藝術效果。
lucky!
2樓:l李常聖
1.在形式上,登樓賦與其他魏晉抒情小賦一樣,篇幅短小,多用韻文,句式多樣。全文人內容上可分為三段,前兩段,每段一韻,第三段中間有一次換韻。句式上以六言為主,雜以四言,靈活多變。
2.在內容上,魏晉抒情小賦側重於抒寫個人的心志,或託物言志,或詠物抒情,也有鍼砭現實之作。在藝術上繼承著大賦的鋪排手法,但語言較漢大賦樸素得多,手法精巧靈活、風格多樣,有的清麗自然,有的感情激切。
寫景雖然不是此賦的主體,但作者仍精心結撰,使之變化靈動,對於抒情起到陪襯、輔佐的作用;如果離開那些恰到好處、與上述情感抒發相映相生的景物描寫文字,這篇抒情小賦將大為遜色。魏晉抒情小賦還有詩意化的傾向。《登樓賦》以抒情為中心鋪採,在作者筆下,眼前景物均自然地隨著感情的波瀾而起伏變化。
文章條理井然,用筆省淨。揚雄稱:「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
」這是繼承了麗以則的優良傳統,以現實主義筆法創作出的抒情名篇。它代表了魏晉抒情小賦的最高成就。
唐朝藝術成就有哪些,唐代的藝術成就
寒益 唐代書法 在書法發展史上,唐代是晉代以後的又一高峰,此時,在真 行 草 篆 隸各體書中都出現了影響深遠的書家,真書 草書的影響最甚。真書的書家大多脫胎於王羲之,但又兼魏晉以來的墨跡與碑帖的雙重傳統,漸王家書派中脫穎而出,風格轉呈嚴謹雄健 法度森整。行草書家特別是草書家的風格走向飛動飄逸。隸篆雖...
簡述周彥邦詞的藝術成就,簡述《詩經》的藝術成就。
楊子電影 周邦彥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 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後來格律詞派詞人所宗。作品在婉約詞人中長期被尊為 正宗 舊時詞論稱他為 詞家之冠 或 詞中老杜 是公認 負一代詞名 的詞人,在宋代影響甚大。有 清真居士集 已佚,今存 片玉集 周邦彥...
趙構的藝術成就,古代帝王的最高藝術成就是什麼?
胸徽中應該是一個藝術天才。哎,他在政治方面的能力不足,但是絕對在。你屬方面可以說是一個。天才。南宋的高宗皇帝趙構書法怎麼樣 宋朝重文抑武大家都清楚,還出了書畫大家皇帝宋徽宗趙佶,可以說趙宋皇室都不缺少文藝細胞。做為金滅北宋後的第一位皇帝趙構的書法功底如何呢,趙構精於書法,善真 行 草書,筆法灑脫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