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時間如何稱呼,時間古代的叫法?

時間 2021-07-22 04:43:57

1樓:風兒蕭蕭

1、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

(23時至01時)。

2、二十四時辰制。宋以後把二十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醜初、醜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3、十時辰制。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

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即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

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鐘,所以每更裡的每點只佔24分鐘。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

“五更三點”相當於現在的早晨5時又72分鐘,即6時12分,“三更四點”相當於現在的午夜1時又96分鐘,即2時36分。

4、五時辰制。其名稱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鋪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參閱《淮南子.天文訓》。

5、百刻制。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

可能起源於商代。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反覆,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

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2樓:有勇氣的豬

《夢溪筆談》中記載:一時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盞茶,一盞茶有兩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彈指,一彈指有十剎那。一剎那就是一秒鐘。

古代有大周天、小週天,是依星象運動而定

小週天即一天,大周天即一星期

3樓:吳子漁

一盞茶一炷香

片刻俄而

忽而未幾

既而少頃

一刻三刻

時間古代的叫法?

4樓:地下水汙

一,白天與夜晚

白天說成“鍾”,黑夜說成“更”或“鼓”。這一點,我們從現在古人留下的鐘樓鼓樓上也能看得出來。在古代,城鎮都設有鐘樓鼓樓,晨起要撞鐘報時,所以白天都稱為“幾點鐘”。

夜晚巡夜人員打擊梆子,以點數報時,所以夜晚時間就稱為“更”;有的地方是用擊鼓方式報時,所以夜晚的時間還稱為“鼓”,所謂的“幾更天”或者“幾鼓天”都是這個意思。我們常說的“晨鐘暮鼓”也是源自這裡。

二,時間

現在我們一個晝夜是24小時,但在古代,一晝夜是12個時辰。12個時辰也不是用一二三四來計算,而是用“子醜寅卯……”來表示,這叫干支紀日法。如,1點至3點在古時稱為:

丑時,3點至5點稱為寅時。

三,年月日

某年某月某日是現今世界陽曆的通用叫法,不過在古時,也是按干支來區別歲月的, 如戊戌年,丙申年。日期後面不跟“日”字,如陰曆一月二日叫做“正月初二”。

擴充套件資料:

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古代一天分為12個時辰,以地支紀位:即十二生肖中的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個時辰是現在的兩小時。

一,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3時至01時,三更)。

二,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01時至03時,四更)。

三,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03時至05時,五更)。

四,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05時至07時)。

五,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07時至09時)。

六,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09時至11時)。

七,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時至13時)。

八,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13時至15時)。

九,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食至17時)。

十,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是至19時)。

十一,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19時至21時,一更)。

十二,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21時至23時,二更)。

5樓:芒堅鎮絲

時辰———十二地支紀一晝24小時為十二時辰:前半夜11時至

1時為“子時”,午夜1時至3時為“丑時”,後半夜3時至5時為“寅時”,早上5時至7時為“卯時”,上午7時至9時為“辰時”,9時至11時為“巳時”,11時至下午1時為“午時”,中午1時至3時為“未時”,晚上7時至9時為“戌時”,9時至11時為“亥時”。每個時辰各佔兩個鐘頭。可見“從巳時直殺到未時”相當於現在的“從上午9時直殺到下午3時”。

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鐘,所以每更裡的每點只佔24分鐘。

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五更三點”相當於現在的早晨5時又72分鐘,即6時12分,“三更四點”相當於現在的午夜1時又96分鐘,即2時36分。

6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更,是古代人夜間用來計時的單位。 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一個時辰.

晝夜時辰

地球自轉一週為一晝夜,稱為“太陽日”,晝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陽之地面為晝

,背陽地面則為夜。春分以後,日照北半球漸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晝長,南半球則相反

;秋分以後,日照南半球漸多,故北半球晝短夜長,南半球乃相反。

晝夜的劃分方法

中國傳統以十二個時辰來計算晝夜,以子,醜,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來表示,每時辰分為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下四刻。這樣,每個時辰相

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如巳時相當於9時到11時。那時候,白天靠測量太陽的影子,夜晚

用漏壺(計時工具)滴水測時。但這不是最早的測時法。在這以前,如下表的俗稱所反

映的情況。表內的俗稱,是指十二時辰在古代的一種通俗叫法。這種俗稱,就是中國古

人藉助一些自然特徵和生物特徵來計時的。“雞鳴”“人定”,藉助於半夜雞叫和人入

夜睡覺的特徵。“食時”“晡時”,藉助吃飯時刻表示時間。古人一日兩餐,早飯在日

出以後,隅中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食時”;晚飯在“日昳(太陽偏西)以後,日

入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晡時”。其餘八個時間以太陽位置為主要特徵來命名的。

由於季節的不同,具體的時間差竟達兩小時,因此後來被十二地支計時所替代。

另外,中國古代還有報更(又叫打更)的計時法。把夜間分為五更:相當於現代的

晚上7點到9點為一更,9點到11點為二更,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凌晨1點到3點為四更

,凌晨3點到5點為五更。

在歐美國家,以一晝夜分為24小時,每小時分為四刻,又可分為60分,每分為60秒

計算。由於計時器即鐘錶僅有12小時,只合一晝夜之半,於是以上午下午來辨別,以夜

12時(下午24時)正,為0時,夜(上午)1時為1時,以正午12時為12時,下午1時為13

時,下午6時為18時,下午11時為23時。

晝夜的起訖時間,有兩種不同的演算法,歐美的24小時自0時算起,即自夜12時起算。

在夜12時以前為前一日,夜12時以後為次日。中國的十二時辰以子時為首,以夜晚11時

起至夜1時為子時,在夜11時以前為前一日,夜11時以後為次日。

古時辰 子時 丑時 寅時 卯時 辰時 巳時

俗稱 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食時 隅中

今時間 23 - 1時 1 - 3時 3 - 5時 5 - 7時 7 - 9時 9 - 11時

古時 子初 子正 醜初 醜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今時 23時 0時 1時 2時 3時 4時 5時 6時 7時 8時 9時 10時

古時辰 午時 未時 申時 酉時 戌時 亥時

俗稱 日中 日昳 晡食 日入 黃昏 人定

今時間 11 - 13時 13 - 15時 15 - 17時 17 - 19時 19 - 21時 21 - 23時

古時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今時 11時 12時 13時 14時 15時 16時 17時 18時 19時 20時 21時 22時

時辰中國古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個小時。時辰用地支作名稱,從夜間十一點算起,第一個時辰是子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

時辰子時 二十三點到一點

丑時 一點到三點

寅時 三點到五點

卯時 五點到七點

辰時 七點到九點

巳時 九點到十一點

午時 十一點到十三點

未時 十三點到十五點

申時 十五點到十七點

酉時 十七點到十九點

戌時 十九點到二十一點

亥時 二十一點到二十三點

迴圈使用,一週期為12個。經常與天干配合使用,60個為一週期。可用於記錄年、月、日、時辰。所謂“生辰八字”即出生時刻年月日和時辰的干支,共8個字,因以得名。

紀年時,每個地支對應一個屬相,也叫生肖。

紀月時,每個地支對應二十四節氣自某節氣(非中氣)至下次節氣,以交節時間決定起始的一個月期間,不是農曆某月初一至月底。許多曆書註明某陰曆月對應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對應。

紀時時,每個地支對應固定的一段時間(時辰)。中國古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個小時。每個時辰都有固定的地支作名稱,從夜間十一點算起,第一個時辰是子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

必須注意的是子時分為0時到1時的早子時和23時到24時的晚子時。

地支對應的生肖、紀月時對應的節氣時間段、近似農曆月份、近似陽曆月份、紀時的時刻、五行、陰陽列表如下。

地支 生肖 節氣時間段 近似陰曆月份 近似陽曆月份 時刻 五行 陰陽

子 鼠 大雪—小寒 十一月 12月 23時—1時 水 陽

丑牛 小寒—立春 十二月 1月 1時—3時 土 陰

寅 虎 立春—驚蟄 正月 2月 3時—5時 木 陽

卯 兔 驚蟄—清明 二月 3月 5時—7時 木 陰

辰 龍 清明—立夏 三月 4月 7時—9時 土 陽

巳 蛇 立夏—芒種 四月 5月 9時—11時 火 陰

午 馬 芒種—小暑 五月 6月 11時—13時 火 陽

未 羊 小暑—立秋 六月 7月 13時—15時 土 陰

申 猴 立秋—白露 七月 8月 15時—17時 金 陽

酉 雞 白露—寒露 八月 9月 17時—19時 金 陰

戌 狗 寒露—立冬 九月 10月 19時—21時 土 陽

亥 豬 立冬—大雪 十月 11月 21時—23時 水 陰

每年都有一個生肖,在該年出生的人就“屬”這個生肖。人的歲數是12的倍數即為本命年,因為當年的生肖和人的生肖相同。

[編輯]

組合地支有六個組合,稱為“六合”,有四個由三個地支組成的局勢,稱為三合局和全會方局,這種地支組合之後,亦會變化成不同的五行,因此亦會產生不同的較應。地支除了會合化局之外,地支還有互相沖克及相刑,故此亦會產生不同的較應。

地支六合: 子醜合化土 寅亥合化木 卯戌合化火 辰酉合化金 巳申合化水 午未為陰陽中正合化土

地支三合: 申子辰合成水局 巳酉醜合成金局 寅午戌合成火局 亥卯未合成木局

地支三會: 亥子醜會北方水局 寅卯辰會東方木局 巳午未會南方火局 申酉戌會西方金局

地支相沖: 子午相沖 醜未相沖 寅申相沖 卯酉相沖 辰戌相沖 巳亥相沖

地支相破: 子酉相破 午卯相破 巳申相破 寅亥相破 辰醜相破 戌未相破

地支相害: 子未相害 醜午相害 寅巳相害 卯辰相害 申亥相害 酉戌相害

地支相刑:

寅刑巳 巳刑申 申刑寅 為無恩之刑

未刑醜 醜刑戌 戌刑未 為持勢之刑

子刑卯 卯刑子 為無禮之刑

辰刑辰 午刑午 酉刑酉 亥刑亥 為自刑之刑

[編輯]

其他用處

地支主要用來排序。

有些古代的典籍用地支來分章節,如《康熙字典》等。

西方數學剛傳入中國時,中國的數學家用天干地支代表字母,十二地支分別代表k-v這12個字母,大寫字母用代表小寫字母的漢字加口字旁表示。

古代有哪些計算時間的方法,古代計算時間的工具有哪些?

危沛凝 比如有一說法是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那麼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所以 午時三刻 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1時43.2分。其實 午時三刻 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因為過去根本不存在 午時三刻 這麼一個時間,要麼就是午初三刻,那就是11 45分 或者是午正三刻,則為1...

古代子女的稱呼,古代服裝的稱呼

古代子女十三歲稱為 豆蔻 年華,男子三十歲稱為 而立 之年,四十歲為不惑之年,五十歲為 知天命 之年,六十歲為 花甲 之年 豆蔻 而立之年 知命之年 花甲之年 不滿週歲 襁褓 2 3歲 孩提女孩7歲 髫年 男孩8歲 齠年幼年泛稱 總角 10歲以下 黃口13 15歲 舞勺之年 15 20歲 舞象之年1...

古代北京如何報時,古代人怎麼看時間

無極小屁孩 鼓樓與鐘樓是北京古代的報時中心。鐘鼓樓是如何報時的呢?這要從中國古代計時方式說起。按習慣,古人將一夜劃分為五更,每更等於一個時辰,即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19時稱為定更,又稱起更 21時稱為二更 23時稱為二更,俗語 三更半夜 或說 子夜飛指的就是這個時辰 1時稱為四更 3時稱為五更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