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
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從悉達多所悟到的道理裡,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佛教是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的宗教,佛教徒不應該輕易相信和傳播世界末日的說法。佛教講日日是好日。
2樓:克力思勤
佛教用修行的方法去掉修行者自己的慾望,罪孽和煩惱,以達至善,擺脫輪迴,進入不**)生不死的涅盤境界。**教則認為,人的靈魂不滅,人死後,靈魂或上天堂,或下地獄,本來就是不**)生不死。人靠自身的力量是無法擺脫自己的慾望和罪惡的,既無法消除過去的罪,也無法保證現在和將來不會犯罪。
正因為如此,造物主上帝(道)派遣他的獨生愛子降生成為人,就是耶穌。**教相信上帝是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上帝。聖子耶穌為擔負和消除世人的罪被釘於十字架,受苦受難,捨身流血,死後3天覆活,身體變為不朽不壞的靈性身體,顯現於門徒後,**。
人信靠他,自己的罪才會被消除,才能獲得拯救和永生,與神和好,死後靈魂**,與主同在。末日**再來時,要使死人身體復活,活人身體改變,成為靈性之體。
3樓:匿名使用者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海無邊,回頭是岸,因果輪迴,普渡眾生!阿彌託佛!
4樓:加內沙
解脫生死輪迴之苦。瞭解‘苦’的根源,知道為什麼‘苦’,斷絕‘苦’以及斷絕‘苦’的方法。
5樓:匿名使用者
道修今生,佛修來世。
6樓:匿名使用者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南無阿彌陀佛!
7樓:
一個字:善!
兩個字:輪迴!
四個字:因果報應!
佛教的三寶佛、法、僧,三者之間,為什麼佛教被人們所推崇?
8樓:冰搖檸檬精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公元前3世紀被定為印度國教,
並開始向國外傳播。自傳入中國以來,佛教對中國人的思想意識、生活習慣等方面均產生過深刻的影響。然而,對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學術界眾說紛紜,至今未能統一。
佛教傳入國的具體時間和年代,現在很難考定。最初傳入時,應該只是在少數人中奉行,尚未為上層官府和官之流所注意。一般認為東漢明帝永平十年(67年)為佛教初傳的年代,而且是經由西域諸國從陸路傳入的。
例如,日本佛教史學者冢本善隆認為東西交通的開始,使佛教經由中亞傳入中國成為可能。
追求利潤的西方商人和隨著佛教熱而勃興的佛教文化沿著已開闢的絲綢之路,從1~2世紀開始漸次不斷地流入甘肅、陝西、河南。對中國西域史頗有研究的日本史學家白鳥庫吉說:“佛教究竟何時何地傳入中國?
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建立白馬寺或稍前楚王英信仰佛教,即東漢初佛教傳入中國無疑。”
根據史籍的記載和古文化遺蹟的研究,人們普遍認為,起源於古印度的佛教,是沿著西域的絲綢之路,一程一程由沙漠之舟駱駝馱進中原的。新疆是西域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出土有反映佛教內容的文物。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佛教不是經由中亞從陸上傳來,而是由南海從海上傳來的。地處中國大陸最東邊,臨近黃海岸邊的一座摩崖石刻為這一觀點提供了佐證,那就是孔望山摩崖造像。此造像是鑿刻於東漢,比敦煌要早200年的佛教影象。
在這些影象中,可以明確辨認的與佛教有關的影象有坐佛、捨身飼虎本生故事圖等。
一個巨大的歷史謎團隨之留給了歷史學界:佛教既然是通過西域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為什麼在這條絲綢之路通達不到的中國東部海岸有早期的佛教傳播呢?佛教影象為什麼會飛越西域、河西走廊和中原,首先在大陸最東部的天涯海顯現法身?
到了當代,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提出了佛教直接從印度傳來的見解,但從海上還是陸上傳入未加肯定。
他說:“中國同佛教最初發生關係,我們雖然不能確定究竟在什麼時候,但據我看法,還是直接的。換句話說,就是沒有經過西域小國的媒介,先從海道來的,也可能從陸路來的。”
9樓:小姐姐獅子座
現在這個三者其實還有很大爭議的,佛教主張的都是真善美的美好向往,故備受推崇
10樓:美而佳
是因為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公元前3世紀被定為印度國教,並開始向國外傳播。自傳入中國以來,佛教對中國人的思想意識、生活習慣等方面均產生過深刻的影響的呢
11樓:匿名使用者
對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學術界眾說紛紜,至今未能統一
12樓:蟑螂惡霸犬
自傳入中國以來,佛教對中國人的思想意識、生活習慣等方面均產生過深刻的影響。
13樓:匿名使用者
佛成就圓滿佛道,是為佛寶之條件。法諸佛之教法是為法寶。僧如實修行的出家沙門,是為僧寶。
佛教所說的 識 是什麼意思?
14樓:無上清靜法
【識(vijnana)】
shi佛教術語。梵文vi(分析、分割)和jnana(智)的合成語,意指對物件進行分析、分類所起的認識作用。在佛教教義中有多種含義:
1、一切精神活動的主體,是“心”、“意”的異名。《俱舍論》卷四謂“心、意、識體一”,隨義建立種種名相”,“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別故名識”;2、心的一種特殊功能,與“心”、“意”略有不同。謂能緣之心對所緣之境有了別作用。
《成唯識論》卷五稱“識以了境為自性”;3、五蘊中之“識蘊”,即小乘所講“六識”和大乘所說“八識”的心王;4、十二因緣中之“識支”。《俱舍論》卷九有“於母胎等正結生時一剎那位五蘊名識”之說。
識是佛學的中心思想之一, 其說遍於大小乘、顯密教、性相宗。有一識、二識、三識、五識、六識、八識、九識、十識等不同學說。
八識 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主張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前五識屬於感覺,第六識既管思維,也管感覺。第七識以“恆審思量”即不停頓地起思慮作用為其特性,其作用勝過第六識,並聯系第八識與前六識,名為末那。
第八阿賴耶識也叫藏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以含藏一切諸法種子,為有漏無漏一切有為法的根本。一些大乘派別多沿用八識說,但稍有變化。
《大乘義章》卷三所講八識,其中第七識名阿陀那識,第八識名阿梨耶識。
九識 性宗主張九識。即於八識之外,另立證有無為的真如識。樑真諦譯《攝大乘論》,將第九識名為庵摩羅識,又名無垢識或清淨識。
但唐玄奘譯《攝大乘論》仍用八識,以第九識為第八識異名。謂第八識有染淨二分,取染分的有為有漏名阿賴耶識,取淨分的無為無漏名庵摩羅識。
十識 密宗依《釋摩訶衍論》講十識。其第九識名多一識,第十識名一一心識,又稱一切一心識。
十一識 樑真諦譯世親《攝論釋》卷五,將識分為十一種:1、身識。眼、耳、鼻、舌、身五根;2、身者識。
即染汙識;3、受者識,謂意根;4、應受識。色、聲、香、味、觸、法六塵;5、正受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6、世識。
生死相續不絕之識;7、數識。一乃至阿僧只數之識;8、處識。器世界;9、言說識。
依於見聞覺知的一切言說;10、自他差別識。謂自身他身依止上之差別;11、善惡兩道差別識。指生死多種之差別。
一識 成實學派及經部只講一識、謂一識依於六根而緣六境。密教亦有主張一識之說。
二識 《大乘起信論》說有二識:1、阿梨耶識,又名無沒識;2、分別事識,又名意識。即依阿梨耶識而生,能分別色聲等六境的眼耳等六識,合稱分別事識。
五識 《大乘起信論》又根據識的作用立五識:1、業識。謂依根本無明之惑而始動本心之識;2、轉識。
即轉業識而生能見作用之識;3、現識。隨能見的作用而現所見的幻妄境界之識;4、知識。對自心所現之境而生種種邪分別之識;5、相續識。
由邪分別而於愛境生樂覺,於不愛境生苦覺,苦樂之念連續不斷,並依之而起惑業,使生死相續之識。前三識相當於《成唯識論》中阿賴耶識的自體分、見分和相分;後二識屬於意識的作用。
此外,尚有主張五識或六識的,其含義與八識之前五識、前六識略同。而顯密兩教皆主張有無量識,認為外境無量無邊,如來智慧又甚深無量,故識亦是無量。(元湛)
from:【《中國大百科全書(摘錄)》】
15樓:匿名使用者
不同的層次有不同的說法;它是精神部;屬高境界的意識/功能.是修行者的一種能力等等,非我們凡人的頭部!
16樓:匿名使用者
唸佛吧!念南無阿彌陀佛!功德無量!不用執著那些,看看淨空法師講的《地藏經》《無量壽經》《淨業三福》
17樓:海印放光
1.“識”,通俗說就是“感知的功能”、“知覺的功能”
2.佛教把“識”分為八種------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3.前六種“識”我們好理解,天天都在用。“末那識”就很難體會了,是很深的潛意識,必須禪定到一定深度才能體會到。“阿賴耶識”就更難體會的,必須按佛教修行到一定高度才能體會。
4.阿賴耶識非常奇特難解的,但因為是佛經上講的,我們應相信。佛經上說,前面七種識都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化生出來的。
而且我們的肉體以及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萬事萬物都是“阿賴耶識”化生出來的。這就是佛教說的“萬法唯識”。
5.“識”就是這麼個“東東”,但要真正搞明白必須去深入研讀佛經。
18樓:書中某頁
佛教術語,指人的意識、心智、生命力、理智、分別能力。在早期佛經中,它經與心、意混用,在意義上接近,但因為用法不同,實際的內涵又有所不同。它主要是用來作為指區別物件的認知能力。
佛學六識:
①眼識:謂眼根若對色塵,即生眼識。眼識生時,可能見色,而未起分別也。
②耳識:謂耳根若對聲塵,即生耳識。耳識生時,可能聞聲,而未起分別也。
③鼻識:謂鼻根若對香塵,即生鼻識。鼻識生時,可能嗅香,而未起分別也。
④舌識:謂舌根若對味塵,即生舌識。舌識生時,可能嘗味,而未起分別也。
⑤身識:謂身根若對觸塵,即生身識。身識生時,可能覺觸,而未起分別也。
⑥意識:謂意根若對法塵,即生意識。意識生時,即能於五塵之境,五識能動反映分別善惡好醜也。
佛教所說的【自在】是指什麼?
19樓:曉龍修理
指心離煩惱之繫縛,通達無礙。
自在[ zì zài ]
釋義:1、安閒舒適:他們倆的小日子過得挺自在。
2、安閒自得,身心舒暢。
3、不勉強;不侷促;不呆板。
4、指自由;不受拘束。
出處:紅樓夢》第一○九回:“ 賈母眾人聽了,心中好不自在。”
近義詞:悠閒 、逍遙
一、悠閒[ yōu xián ]
釋義:閒適自得:神態悠閒。他退休後過著悠閒的生活。也作幽閒。
出處:魏巍 《誰是最可愛的人》:“當你向孩子嘴裡塞著蘋果的時候,當你和愛人悠閒散步的時候……朋友,你是否意識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
二、逍遙[ xiāo yáo ]
釋義:沒有什麼約束,自由自在:逍遙自在。獨自河邊垂釣,好不逍遙。
出處:楊朔 《孤兒行》:“我正在街上漫步逍遙,忽然有隻小手拉住我的衣角,眉開眼笑地仰著小臉蛋兒。”
佛教所說「神識」是什麼,佛教裡說神識轉世投胎,這個神識到底是什麼呢?
神識就是自性,自性在迷的狀況之下,叫神識。自性不生不滅,當然神識也不生不滅,這一定的道理。如何能把迷惑轉變成覺悟,就叫成佛,那個時候神識就叫做佛性。所以佛性是自性的覺悟的狀態,就是覺的狀態,神識是迷的狀態,這也要搞清楚。應該是人體五感,之外的感觸叫神識。淨空法師 十二因緣 三識 人道里面,先 識 識...
佛教中的「緣」是什麼,佛教裡所說的「緣」有哪幾種緣?他們分別是什麼意思?
泥頌 緣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 pratyaya,攀緣之義。人之心識,攀緣於一切之境界也。如眼識攀緣色境而見之,乃至身識攀緣觸境而覺之。因而心識為能緣,其境界為所緣,其心識向境界而動之作用,謂之緣。即心攀緣境界也。緣為心對於境之作用,易言之,則為心之慮知。故常曰緣慮,示緣即慮知也。成唯識論一曰 在...
佛教咒語真的有那些功效嗎,佛教咒語所說的各種神奇作用是真的麼
8萬4千法門 但當對諸佛菩薩像前,高聲轉讀此經一遍。這是教給我們方法,科裡面講修福脫罪。這是說讀經,讀經能有效嗎?我們遇到這事情,他的家親眷屬在佛菩薩面前,高聲把經讀一遍看看有沒有效?結果是沒效。別說讀一遍,讀十遍 讀一百遍 讀一千遍都沒有效。關鍵在 關鍵在讀經怎麼個讀法,真誠恭敬心去讀,讀經裡頭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