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所說「神識」是什麼,佛教裡說神識轉世投胎,這個神識到底是什麼呢?

時間 2022-02-08 13:15:10

1樓:評劇人

神識就是自性,自性在迷的狀況之下,叫神識。自性不生不滅,當然神識也不生不滅,這一定的道理。如何能把迷惑轉變成覺悟,就叫成佛,那個時候神識就叫做佛性。

所以佛性是自性的覺悟的狀態,就是覺的狀態,神識是迷的狀態,這也要搞清楚。

2樓:相信自己

應該是人體五感,之外的感觸叫神識。

3樓:

淨空法師-----(十二因緣)「三識」:人道里面,先「識」,「識」就是「神識」,我們俗話講「靈魂」,靈魂來投胎。「托胎一分氣息」,神識速度非常之大,可以說超越時間、空間,神識超越時間、空間,孔老夫子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從他的文章裡面,也透了一點訊息。

他在「易經繫辭傳」裡面,講「遊魂為變」,「神識」孔老夫子稱它做「遊魂」。說遊魂絕對正確,為甚麼?它動的速度太快了。

他這兩句話「遊魂為變,精氣為物」。跟佛法講的宇宙人生觀完全相同。「物」就是「物質」,物質從那裡來?

「精氣」為「物」。可見得孔老夫子並不承認真正有物質存在,物質是甚麼?精氣而已。

現在科學家不承認有物質,物質是甚麼?是振動。振動、光動,是一個幻象,不是真正有物質。

所以用孔老夫子在兩千五百年前的「易經」中說的,跟現代科學能相應。佛法說得更詳細。孔老夫子講的「精氣」,在唯識裡面是「見分」,「物」是「相分」。

見相同源,見相不二,這是佛法裡面所說的,所以說神識來投胎。

***********************************====

淨空法師-----在佛法裡面叫它做神識,神識是什麼?阿賴耶識。法相經典裡面講,「來先去後作主公」,那就是主人,投胎它先來,死的時候它最後走。

人死的時候,前面六識不起作用了,眼看不見,耳聽不見,知覺都沒有了,但是阿賴耶在。阿賴耶叫識神,或者叫神識,我們一般人叫靈魂。

實實在在說,應該稱它作迷魂,它迷惑顛倒,它不靈,它是迷而不覺,把假的當作真的,六道是假的,不是真的,它在這裡頭去投胎。誰叫他去投胎的?他的業力,就是他一生當中所造作的。

他造作的善這善業,善業牽著他到三善道去投胎;他要是造的惡業,就牽引他到三惡道去投胎。

自作自受,沒有人引導他,完全受業力支配。這個業力什麼?他的愛好。

你看我們人間有這個習氣,喜歡讀書的人總跟讀書人在一起;喜歡學佛的人,他跟學佛的人在一起。這就是什麼?這就是業力牽引著。

喜歡打牌的人,總湊在一起打牌;喜歡跳舞的人,他一定是舞廳裡面去,那個地方見面,各有所好。

人的靈魂或是佛教所說的神識是怎麼一回事?

佛教裡說神識轉世投胎,這個神識到底是什麼呢?

4樓:匿名使用者

通俗的說是靈魂,但佛教中講的神識和西方的靈魂還是有些區別的。神識和靈魂都不是每個人的本來面目,只有佛性才是。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不生不滅,能生萬法.......

5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民間說的靈魂,我們思考問題的心,想問題的心。

6樓:啊渡啊渡

個人認為:神識就如同是一個u盤裡面一個加了密碼的檔案!這個u盤就是你自己!

有些大德高僧通過努力破解了密碼,把這個檔案解開了,自然瞭解了自我本心!而我們沒有修行的朋友就好像是u盤,沒有修行自然無法破解密碼,我們只是u盤,當我們無法在使用了(死了),這個神識密碼檔案就copy到另外一個u盤中,如果我們有一天修行破解了密碼,瞭解這個檔案,我們就能擺脫u盤(六道),成為超級電腦裡的高階程式!

南無阿彌陀佛!

7樓:戈陽蘭

這個問題其實很深,佛教說本來就沒有不變的東西,人的心識也是,建議看看阿毗達磨論,裡面有詳細的說明和解釋

8樓:匿名使用者

「神識」是看不到的東西,不能死扣明面意思。

9樓:匿名使用者

第八識,也就是阿賴耶識。

10樓:南無蓮花尊豐佛

只是名相罷了。

佛說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所以這個神識。是不可得的。只是一個假名。

你非問它到底是什麼。

它大到山河大地。小到一花一葉。

-----------------------------------

南無阿彌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

11樓:請叫我黑雞大俠

你修到了就知道了,嘴上說出來的東西最終只是個意識裡的東西

佛教,人共有幾神識,具體的作用?

12樓:洪斯斯

眼識——對應色

耳識——對應聲

鼻識——對應香

舌識——對應味

身識——對應觸

意識——對應法

人體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具有六識,對應外界的六塵。

末那識——恆審思量,六識之根基

阿賴耶識——與如來藏不一不異,是成佛種子。

所以佛教說法,人擁有的就是八識,作用就是識別六塵,並對六塵(外界物質)有能作、所作之用。

但是最重要的還是阿賴耶識種子,這是修行和輪迴的基礎。現在所說的基因圖譜,在物質分子基礎上有點接近這個概念了,但對它們的作用來說,跟佛教理論相比還差得很遠。

13樓:引導者

1、眼識:我們的眼睛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東西,就是眼識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見,而不會分別;如果你在區別這個是書、那個是筆,這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2、耳識:耳朵具有聽的功能,同樣耳朵只是具有聽見的功能,而不會區分這個是長笛的聲音、那個是小號的聲音。一區分,就是意識在作用了。

3、鼻識:鼻子具有嗅覺,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覺功能,一區分香臭,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4、舌識:舌頭具有味覺,同樣它也只是具有味覺的功能,一區分甜和鹹,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5、身識:身體具有觸覺的功能。

6、意識:意識是第六識,具有認識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識中有一識起作用,意識便同時俱起。

此外,意識對內外之境,不分有形無形,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有比知、推測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業,皆由意識而作。現在心理學上,研究到前六識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還有第

七、第八——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的存在。

7、末那識:末那是梵語manas的音譯。末那識是意識的根本,其本質是恆審思量。

因為它是執取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見分或其種子為我,使意識生起自我意識,所以末那識又稱為「我識」。這基本上是一種我執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煩惱的根本。

這種我執的具體表現是,我的具體生命在過去現在未來所思想所經驗的東西,有其餘勢,以種子的形式,攝藏於第八識的阿賴耶識中。末那識在下意識層面執取這些種子,以之為我。實際上,這些種子都是無始來前滅後生、非常非斷的作用。

《金剛經》中最重要的三句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此中本來無常,末那識以這樣虛妄的東西為我,因此生起貪、嗔(chen)、痴、疑、慢和愛戀與憎惡等種種煩惱。

末那識屬於潛意識的範圍,它本身並不造作善惡之業,但因它執著自我,所以成為一切眾生自私自利的根源。末那識所執著的我是什麼呢?就是最後一個阿賴耶識。

8、阿賴耶識:阿賴耶是梵音,又稱為藏識,含能藏、所藏、執藏三義,是一切善惡種子寄託的所在。

在六識之外,肯定有潛在的阿賴耶識存在,是瑜伽行派思想的特色之一。

阿賴耶識是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由無明(無明二字的含義見我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稱為阿賴耶識的見分,再因這妄想概念而幻現一種物件的境界,稱為阿賴耶識的相分。

一切眾生,每一個起心動念,或是語言行為,都會造成一個業種,這種子在未受報前都藏在阿賴耶識中,所以此識有能藏的含義。前七識的作用是能薰能緣,第八識是前七識所薰所緣,所以有所藏義。第七識恆定執此識中的見分為我,而為它所愛,所以有我愛執藏義。

14樓:帥帥的良

樓上回答全部錯誤

依據你所問的是神識而不是問有多少識

首先回答你,你所問的神識指第八阿賴耶識,只有一個。所以你一身則成一佛,若有多個,豈能不是你一人要成多佛?

再來,佛為我們分析,我們有八識,所謂八識心王。

分別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

實際上,八個識的主體只有一個,由於功用的劃分而給了它們八個名字

你若只問神識,而不是問八識,應該只回答你只有一個,否則你會誤解自己有八個神識

簡單敘述八識(若初學佛者,可能有點深度,在此只是順便附帶)

「識」者,了別之義,西洋哲學稱為「認知」,一般俗學稱為「識別」。

「眼識」:此識系依於眼根,而了別色塵,故名為眼識。

「耳識」:此識系依於耳根,而了別聲塵,故名為耳識。

「鼻識」:此識系依於鼻根,而了別香塵,故名為鼻識。

「舌識」:此識系依於舌根,而了別味塵,故名為舌識。

「身識」:此識系依於身根,而了別觸塵,故名為身識。

所謂「身根」,即現代所說的身體上的**,或**上以及身內的觸覺神經,而身識即是這些觸覺神經在與外物接觸時,所得到的觸覺之認知,即稱此認知為「身識」。這身識所了別的境界很多,例如痛、癢、冷、熱、軟、硬、幹、溼、粗、細、滑、澀等,這些是屬於對來自身根外表(外身)的觸覺之認知(了別);但亦有屬於對內身之觸的了別,如飢、渴等。而這些身根所了別之境(觸塵),又可總分為違與順兩種:

若順於心的,即是「順塵」:若逆於心的,即稱「逆觸」。又從順逆二觸,生出苦樂二種覺受:

順於心者即得「樂受」,逆於心的即生「苦受

「意識」:此識系依於「意根」,而了別法塵,故名為「意識」。但意識所依的意根,不同於前五根(眼、耳、鼻、舌、身);因為前五根是有實質、物質的色體:

但所謂「意根」,並非色體,而是第七識(末那識) 。意識依於末那識,以末那識為其生起之根,而「末那」又名為「意」,故第六識即以其所依之意根為名,稱為「意識」。(又,也因為末那又名「意」,所以也常稱末那識為「末那意」。

)第六意識不但其「所依之根」不是實質的色體,而且其「所緣之境」 ,也不是實質的色境,所以也和前五識所緣的五塵(色、聲、香、味、觸)之有實體不同。因第六識所緣的,是「前五識落謝的影子」,故非實物。當前五識了別五根所攝的五境時,是第一念了別;然而這第一念了別,只是了別五境的當體,因此雖有「了別」,但並無「分別」 。

前五識了別之後,第六意識再於第二念,緣前五識落謝的影子,而起分別。因此,前五識的了別原屬「現量境界」 ,而第六意識於第二唸的分別,卻馬上轉這現量成為「依他」及「遍計」的妄想。例如,前面有一個人,我們現見其人,於第一念間,眼根攝取其人形像、而生眼識(根、境、識三和合),於是了別「這是一個人」、並能了別系男人、或女人,然而並無進一步的了別。

但於第二念,意識便依據眼識所落謝的這「人」的影像(亦即,眼識所「輸入的資料」),而加以更進一步分析、分別,例如此人(或男人)是胖還是瘦、是高還是矮、是醜或是美、是東方人或西洋人等等,乃至於第三念,更再依第二念中分別所得的資料,又緣第七識(通過第七識的我執我見).而作種種「價值判斷」,並且依之而生出愛憎、取捨之情等。因此,我們的一切妄想分別,幾乎都是由第六意識所造。然而,第六意識雖然能造作種種妄想分別,為生死本,但相反的,在修行時,也仍要依意識能「遍緣一切」的功能,而作種種正思惟與觀想,因而漸漸熏習、薰修,轉染為淨。

因此,意識「為染淨依」:染法固然是依第六意識而起,淨法也須依意識而修。

「末那識」:梵語末那,漢語之義為「意」,又譯為「染汙意」,因為末那識常與貪、瞋、見、慢「四惑」俱,所以稱它為「染汙」 。又,「意」之義為:

「恆審思量」,以第七識從無始來恆常相續地審察、思量、妄執第八識之見分為我,故又稱末那識是「我執中心」 。

「阿賴耶識」中文之義為「藏識」,此有二義:一、以阿賴耶識能含藏一切種子,故稱為「藏識」。二、阿賴耶具有三種「藏」之義

1、能藏、2、所藏、3、執藏。

1、「能藏」是指阿賴耶「持種」的功能,以其能含藏善惡種子,歷劫不壞,故名能藏。

2、「所藏」是指阿賴耶「受薰」的效能,以阿賴耶能受七轉識反薰,而成就、含藏根身、器界之種子,得異熟果,故稱為「所藏」。

3、「執藏」是指「我愛執藏」,因為第七識念念執第八識為自內我,故稱阿賴耶為「我愛執藏」。所謂「藏識」者,「識」是體,「藏」是其業用,故「藏識」這個名詞是持業釋。

以上八種識,名雖各異,其體乃同,總名為「心王」

請問佛教書籍有那些是深入談到神識和六道輪迴的

有十二因緣經,是講神識如何入胎,有地藏經詳解地獄之境。有長阿含經對世界有詳細描述。白話文 長阿含經新譯 世記經 大意 此經為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俱利窟時,參集於講堂的諸比丘們,正在論議有關於天地的成敗,眾生所居的國邑等事。佛陀聽後,就為諸比丘們述說器世間的發生成立,展轉變化,終未皈趨,以及構成組...

佛教中的「緣」是什麼,佛教裡所說的「緣」有哪幾種緣?他們分別是什麼意思?

泥頌 緣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 pratyaya,攀緣之義。人之心識,攀緣於一切之境界也。如眼識攀緣色境而見之,乃至身識攀緣觸境而覺之。因而心識為能緣,其境界為所緣,其心識向境界而動之作用,謂之緣。即心攀緣境界也。緣為心對於境之作用,易言之,則為心之慮知。故常曰緣慮,示緣即慮知也。成唯識論一曰 在...

佛教所推崇的是什麼,佛教所說的 識 是什麼意思?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 覺者 佛又稱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 世間解 無上士 調御丈夫 天人師 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從悉達多所悟到的道理裡,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 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佛教是給人信心 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