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我是天舞啊
中華民族在悠久的發展歷史中,積澱和形成了自己獨特而偉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現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居安思危、樂天知足、崇尚禮儀等等特徵。中華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於「和合」二字。
(1) 和合的字源和理念
「和」、「合」二字均見於甲骨文和金文。和合,就詞義本身而言,「和」,指和諧、和平、祥和;「合」是結合、合作、融合。「和合」是實現「和諧」的途徑,「和諧」是「和合」的理想實現,也是人類古往今來孜孜以求的自然、社會、人際、身心、文明中諸多元素之間的理想關係狀態。
中國傳統文化中貴和持中的和諧意識,表現於兩個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二是「中庸」,指人際關係,即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的和諧。「天人和一」旨在承認人與自然的統一性、反對將它們割裂開來。
「中庸」則強調對待事物關係要把握一個度,以避免對立和衝突。提倡「貴和」、「持中」的和諧意識,有利於處理現代社會各種矛盾,以保持社會的穩定。
在中國,以廣泛深厚的和合文化為基礎的追求社會和諧的思想源遠流長。老子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認為道蘊涵陰陽兩個相反方面,萬物都包含著陰陽,陰陽相互作用而構成和。這是宇宙萬物的本質以及天地萬物生存的基礎。
《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把和作為處事、行禮的最高境界。
其他人如墨子、管子、荀子等先秦諸子也多有關於「和」或「和合」的論述。「和合」概念在先秦時期基本形成。隨著「和合」概念的形成,中國的原創文化也經過「百家爭鳴」,逐漸「和合」形成儒、道兩大顯學,並且在兩漢之際「和合」地接納了由印度原創的崇尚「因緣和合」「圓融無礙」的佛教文化。
因緣和合論成為佛教的重要理論,在歷史上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從此,「和合」概念被中國傳統文化的儒道佛所通用,併成為其概括本身宗旨的核心概念,同時也被其他文化流派的思想家普遍接受並廣泛運用。西漢董仲舒為適應「大一統」杜會發展的需要,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實則以儒家思想為本位,兼取道、法、陰陽五行說等各家思想,主張把禮治與法治相結合,明顯受到燕齊文化的影響。
錢穆先生說:中國人常抱著一個天人合一的大理想,覺得外面一切異樣的新鮮的所見所值,都可融會協調,和凝為一。這是中國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一個特性:
文化中發生衝突,只是一時之變,要求調和,乃是萬世之常。認為西方文化似乎衝突性更大,而中國文化則調和力量更強,中國文化 的偉大之處,乃在最能調和,使衝突之各方相容幷包,共存並處,相互調濟。西方人好分,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中國人好合,亦是近他的性之所欲。
注重和合,是中國文化乃至中國人的特性。
(2)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國人處理自然界和精神界關係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徵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從自然規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則與自然規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諧調。在古代中國人看來,自然過程、歷史過程、人生過程、思維過程在本質上是同一的。
這一思想特徵貫穿了「天人合一」觀念源起與演變的基本過程,貫穿於古代的哲學、科學和藝術中。
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認為宇宙間有四大,人居其一,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從一個側面確立了人與天的相互關聯。莊子提倡「與天為一」,《莊子達生》雲:「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夫形全精復,與天為一」。
拋棄世事,忘懷生命,使形體健全,精神飽滿,從而達到與天合為一體的自然無為境界。《周易文言》明確提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時,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凶吉,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的順應自然的「與天地合德」的思想。
漢代董仲舒甚至以「人副天數」的觀念為基礎建立起天人感應的讖緯神學體系。《春秋繁露陰陽義》即雲:「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
以類合之,天人一也」。在宋**學中,「天人合一」思想更趨成熟、精緻、完善。張載直接提出「天人合一」命題;《正蒙誠明》雲:
「儒者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可以成聖」。
中國醫學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則提出「天人相應」的命題,強調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與天地如一。天人同構,人體的小宇宙與天地的大宇宙相對應。書中列舉了諸如「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等等 。
在美學上,和諧化詩意關聯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刻浸漬了中國古代審美境界論,使得古代中國人特別強調人生境界與審美境界的合一。其次,「和合」文化中和諧化辯證法的普遍運用,使得中國美學智慧特別注意以對應性、相融性、辯證性、和諧性來理解和處理一系列審美範疇的與構架。有人指出,縱觀中國古代美學基本特徵(如強調真善統
一、情理統
一、人與自然的統
一、有限與無限的統
一、認知與直覺的統一等)和中國古代審美理想(如儒家對「和」、道家對「妙」、佛禪對「圓」的追求),無不是「和合」文化在審美層面的詩性和邏輯延伸。這表明,中國詩性智慧和審美意識與「和合」文化有著一種特殊的親和性和關聯性。「和合」文化,是中國古代詩性智慧之根。
(3)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和合文化」在為人處世方面的具體準則,它在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視作一種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標。
「中庸」最早見於《論語》。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民鮮久矣。」(《論語雍也》)他的「五美」之說實際上也是講中庸:「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論語堯曰》)
何謂「中庸」?據宋儒說,不偏不倚謂之中,恆常不易為之庸。儒家文化的這種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國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國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維與行為方式,處事作風和人格境界。
面對現實人生很多具體的兩極選擇,人們試圖有效地在對立的兩極之間找到了一個均衡的支點,並使對立雙方歸於統一。在生活實踐中,守中、不走極端,成為古代中國人固守的人生信條。在今日的語境下,「中庸」就是要正確把握度並協調好各種關係,以益於社會的和諧穩定持續進步。
中庸之道的真諦在於:堅守中正,尋求適度,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
協和萬邦是和合文化的又一實踐。「以和為貴」、「親仁善鄰」、「協和萬邦」這是中華民族與世界各國人民友好相處的傳統道德基礎。從中國先秦時期老子主張大國理應謙下(「大者宜為下」、「大國者下流」),到西漢董仲舒主張「洽四國」,唐代高祖李淵主張對周邊鄰國行「巨集仁恕之道」,等等。
和睦相處,消弭戰禍,「化干戈為玉帛」始終是中華民族的美好願望和實踐目標。在這種和合的文化下,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極少對外用兵。
和而不同是和合思想的一個特徵。所謂「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指不同事物之間的搭配、融合、平衡達到最為圓滿程度的一種狀態。例如**,五音的高低疾緩臻於完美,就稱為和;又如飲食,五味的多寡濃淡搭配得宜,也稱為和;又如身體,陰陽之氣平衡飽滿,也稱為和;又如德行,處事不剛不柔曰和,為古代五德之一。可見此種和的境界有三個特點。
第一,它是一種至善的狀態;第二,它是由不同事物之間構成的一種完美的關係;第三,這多種事物在和合的關係中保持著原有的個性,而不必捨棄個性,一刀切成一堆齊刷刷的火柴棍兒。和而不同,「和」異於「同」之處,就在於它保留了其中每一種事物的個別屬性。
中華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2樓:落魄的水手
中華文化總特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中華文化的影響: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響。對推動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重大的作用。
中華文化,亦稱華夏文化、漢文化,是指以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為基礎不斷演化、發展而成的中國特有文化。其特徵是以中華文化的諸子百家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與**思想為其骨幹而發展。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的大部分的"中國"、"中華"、"華夏"乃同義詞,皆指黃河、長江流域一帶。
中華文化發展於華夏文明,華夏文明的源頭有兩個,即 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中華文明是歷經千年以上的時間歷史演變,中國各大古代文明長期相互影響融合。如今,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帶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東方!
中華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中華文明史源遠流長,若從夏朝時代算起,已有2023年。有學者指出,中華民族有「三十萬年的民族根系、一萬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國家史」。
舉世公認,中國是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多個,而其中又以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為主,中華文明是多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昇華的果實,學術界一般稱之為「多源一體」的文明形成模式。
3樓:計丹田乖裙
一、中華文化的特點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1、中華文化,亦稱華夏文化、漢文化,是指以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為基礎不斷演化、發展而成的中國特有文化。其特徵是以中華文化的諸子百家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與**思想為其骨幹而發展。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的大部分的"中國"、"中華"、"華夏"乃同義詞,皆指黃河、長江流域一帶。
4樓:匿名使用者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5樓:姜愫支和悌
集百家之長,匯成厚重的歷史沉澱
中國文化的特質表現在哪些方面?
6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國歷史上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她是我們的祖先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她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
她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她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主要特徵是其支配地位長期被儒家倫理文化的價值取向佔據著。上至華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會,上下五千年,儒家倫理文化一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除此以外,我們還能從以下幾方面特徵加以認識: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是封閉的生態環境條件下,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的產物。是以漢族為主體,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創造的,這一特定區域特定人類圈的社會精神形態,具有強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是歷時五千年形成的一個完整而龐大的體系,從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到心理傾向,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豐富,具有內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為文化傳統,世世代代傳播延續下去,還將繼續傳承下去,無論是自然傳承,還是選擇傳承,隨著時間的推移,從不停止。教育的傳承屬於選擇傳承,即把優秀部分傳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傳承性。
第四,傳統文化屬於舊的時代,受著時代的侷限,總是一分為二的,其中精華與糟粕並存,養料與毒素同在。對教育有正面的積極的影響,也有負面的消極的效應,具有影響的雙重性。
中國文化的精髓是什麼,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金兆鑫 中國文化的精髓是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和人文思維,充滿了濃厚的人文精神。中國文化浩如煙海,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文化的外延來思考中華文化,不外乎思想文化,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從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思考中國文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說到中國文化的精髓,我個人的看法是首先要回...
中華文化,發展創新作文,關於中華文化的作文800字
星小壞蛋 歷史的長河記載了中華民族的曲曲折折,回首新中國五十七年的艱難歷程,中國人民在困境中追尋著黎明的曙光。面對五十七年的風雨滄桑,作為華夏子孫,我們驕傲,我們自豪!我們可以挺直腰桿,拍著胸脯,字正腔圓地向全世界莊嚴宣告 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堅強不屈的民族,一個偉大的民族!在知識經濟時代裡,經歷過百...
中華文化對外國的魅力作文,中華文化對外國的魅力作文
借鑑一下 美妙的中華文化 上學期,學校發了一本名為 中小學生素質教育文化讀本 的書。此書以西安地域文化為主線,以傳統歷史文化沿革和現當代文化發展為主要內容,介紹了西 安的政治經濟,人文歷史,藝術創造,科技發明等。通過課餘仔細閱讀,細細琢磨,我才明白我對中華文化理解的是多麼膚淺,原來我們的中華文化是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