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朱元思書一文中

時間 2021-08-16 01:21:05

1樓:

文中寫「鳶飛戾天者」和「經綸世務者」的目的,是通過寫熱衷於功名利祿的人和忙於政務的人的感受,從側面突出了山的雄奇與優美,含蓄地表明瞭自己的人生志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兩句話表現出作者對山水之美的讚歎,也流露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2樓:猶兮

有爭強好勝之心的人,看到這裡的山峰斷絕了一較高低的信心;沉陷於塵世紛爭的人,看到了這裡的山谷忘記了返回俗世。吳均在與朱元思書中寫到這私以為有避世歸隱之心。吳均觸犯了武帝被免職,正是不得志的時候,與其在俗世中掙扎,不如放棄爭鋒之心,縱情山水。

3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不僅從側面襯托出險峰幽谷的奪人心魄的魅力、更是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惡

覺得對、我們老師剛講完

4樓:匿名使用者

●課 文 說 明

一、整體把握

本文是作者給友人信中的一段話,寫的是浙江境內富春江的秋景;原信中當另有所述,但現在已經無法看到,只留下這看似隨興之所至而寫下的一段文字。儘管如此,這段文字自身無論從內容或結構來看,都有相對的完整性,稱得上是一篇山水小品。

全文分三段,基本的格局是先總後分。

第一段是總寫。可分兩小層:前一層有寫景,有敘事,「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寫的是富春山的全貌,「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敘作者泛舟遊於富春江上,整個畫面顯得明麗而又寧靜,作者從容出遊、怡然自得之態亦彷彿若見。

後一層先用「自富陽至桐廬一百里許」交代遊覽的全程,後用「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集中地表達了作者的讚美之情。全段僅34字,巧妙地融寫景、敘事、抒情於一體,而「奇山異水」一語實為全文綱領。

第二段寫「異水」。由於航程長達「一百里許」,江流有緩有急,因而也分作兩層寫:前一層寫流勢緩慢處,以「水皆縹碧,千丈見底」寫水的澄澈、透明,「千丈」自是誇張的寫法,但非此不足以逼出下句:

「游魚細石,直視無礙。」細石,無疑是水底之石;游魚,亦當是水底之魚。後一層寫流勢湍急處,以箭飛、馬奔作比,真乃勢不可當,使人驚心動魄,如同親見。

這一段用的是隨意點染的寫法,兩層之間沒有關聯詞語,須用心品味才看得出來。

第三段寫「奇山」。這是文中詳寫的部分。山之「奇」,首先奇在它的整體形象上。

「皆生寒樹」,寫山的蒼翠色調,使人一望而生寒意,即王維所謂「寒山轉蒼翠」是也,但這是山在秋日裡的常態,算不得「奇」,不過聊作鋪墊而已。「奇」的是它「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這裡,連用「負」「競」「軒」「邈」「爭」「指」諸字把原本靜止的重山疊嶺之狀寫活了,似乎仍在生成變化之中。其次是奇在它的情趣上。

這裡有「泠泠作響」的泉聲,有「嚶嚶成韻」的鳥聲,有「千轉不窮」的蟬聲,有「百叫無絕」的猿聲,簡直是一支大自然的交響曲,各種聲調不同的音響如此和諧地一時齊發,何等引人入勝,使人感到山間處處勃發著生機。

正因為富春山有此二「奇」,作者在觀賞中流連難捨,竟至發出了這樣的慨嘆:「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是由景生情、因情而明志的寫法,既表現了富春山的魅力,也表現了作者鄙棄名利的思想。

最後四句很像電影中一個「淡出」的鏡頭。「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猶言明中有暗;「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猶言暗中有明。這是明與暗的辯證法。

生活其實也是如此:富貴中的人自有他們的享受,但未必沒有煩惱;而遁跡山林的人,生活上固有種種不便,但他們的快樂卻是難以比擬的。用這種方式來結束全文,餘味無窮。

二、問題研究

1.關於書信中的景物描寫

六朝文人在往還書信中好用景語作點綴,其作用大致有兩種:一種是用典型的景象打動對方,例如丘遲的《與陳伯之書》中寫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就有引起對方故國之思,促其早日歸順朝廷的作用。另一種是借景物烘托寫信人的心情,例如六朝人偽託的《李陵答蘇武書》,其中「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這一段,就有力地烘托了寫信人獨居塞外、不得歸國的悽苦心情。

由此可見,書信中的景物描寫也是有意而為,是服務於書信的宗旨的。至於吳均此書宗旨如何,因不見原信全文,難以臆斷;如果僅就這段景物描寫而言,其要害當在「鳶飛戾天」兩句上,其宗旨可能是自明本志,也可能是對朋友婉言相勸,希望他早日離開官場過隱居生活。

2.關於文章的體式

本文是一篇駢體文,全篇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律。駢體文也有一個發展過程。初期的駢體文,多數是偶句,亦稱駢句,個別地方也有散句;有的偶句,字數整齊劃一,但並非對仗。

到後來發展成「四六文」(亦稱「駢四儷六」),對字數和對仗的要求就變得嚴格起來。本文前兩段中,「風煙」兩句、「從流」兩句、「急湍」兩句以及「泉水」以下直至篇末,都是駢句;其餘都不是,可以視為初期的駢體文。

3.課文語句質疑

桐廬在富春江上游,富陽在富春江下游,作者此番乘舟出遊既是「從流飄蕩」,則當雲「自桐廬至富陽」,而信中作「自富陽至桐廬」,是否筆誤,因不瞭解作者當時實際情況,難以確定。

●關 於 練 習

一、背誦全文,回答下列問題。

1.本文是按怎樣的順序寫景的?

2.本文兼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寫景,這樣寫有什麼表達效果?

3.作者用「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寫山,參照你乘船或坐車時觀景的體驗,說說這樣寫好在**。

設計本題的目的是,使學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礎上能流暢地背誦這篇文章。第1、2小題著重在掌握全篇的理路;第3小題要求學生運用自己平時觀景的體驗來理解本文寫法上的特點,把文章讀活。參***如下:

1.詳見「課文說明」(要求說出各段的寫景順序)。

2.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親臨其境。

3.在車船快速行駛時,人們會產生四周景物在不斷地向後移動的幻覺(魯迅《社戲》中就有這樣的描寫)。在這樣的幻覺中觀察山勢,就會產生「負勢競上」的想像。

二、比較下面兩組中a、b兩句,說說寫法上有什麼不同。

1.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2.a猿則百叫無絕。

b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三峽》)

這是一道**性的練習題,重在引發學生的興趣並嘗試運用比較的方法來培養自行領悟的能力。答案可以不拘一格。

1.兩句都是寫水的流速極快。a是直接描繪急湍、猛浪的形象,使人恍若親見;b是間接描寫,流速之快是經過計算流程和與他物作比較後才感知的。

2.兩句都是寫猿的叫聲。a是概括式的寫法;b是具體描寫,不僅寫了音速、音色,連回聲也寫了出來。

把與朱元思書翻譯成白話文,把《與朱元思書》改寫為現代文 不要翻譯 600百字

富春江 天下佳山水 古今推富春 富春江七裡瀧,其旖旎的風光如一首清新的詩,一幅淡雅的畫 又象一條歷史的長河,包孕著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故富春江七裡瀧以 山青 水清 史悠 境幽 為主要特色,享有 小三峽 之譽。富春江七裡瀧全長23公里,分為 一關三峽 即 烏石關 烏龍峽 子胥峽 葫蘆峽 沿 途有梅城古...

《與朱元思書》吳均,與朱元思書翻譯

與朱元思書 是樑朝的吳均寫的一篇寫景小品文。書 即書信,這篇短文是他寫給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信。這封書信幾乎通篇都是寫景,寫了富春江上秋天美麗的景色,也許作者寫這封信的目的就是要把觀賞到的獨特景色告訴朋友。下面讓我們跟隨作者一同來領略富春江上的美景吧。風煙俱淨,天山共色 開頭八個字點出了秋季的晴爽天氣,...

文言文與朱思書的翻譯, 與朱元思書 描述性譯文

fly 漂流瓶 譯文風塵煙靄全部散盡,天空與山峰顯露出同樣清澄的顏色。讓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任憑它或東或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來裡水路,奇峭的山峰奇異的流水,天下獨一無二。江水全都呈現出一片青蒼之色,千丈深也能見到水底。遊動的魚和細細的卵石,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湍急的流水快于飛箭,洶湧的江浪勢如奔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