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智禮義信」是什麼時代出現的,仁 義 禮 智 信 忠 孝 悌 忍分別表示什麼

時間 2021-08-17 09:58:39

1樓:匿名使用者

在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表彰六經」的主張。即給儒家五常「仁、智、禮、義、信」補充了最後的一個「信」字。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1、簡介

孔子曾把「智仁勇」稱為「三達德」,又把「仁義禮」組成一個系統,曰:「仁者人(愛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焉。」 仁以愛人為核心,義以尊賢為核心,禮就是對仁和義的具體規定。

孟子在仁義禮之外加入「智」,構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實事親(親親)是也;義之實從兄(尊長)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背離)是也。」 「性善說」,曰: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 (《孟子·告子上》)

董仲舒又加入「信」,並把仁義禮智信說成是與天地長久的經常法則(「常道」),號「正常」。 曰:「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賢良對策》)。

2、詳細解讀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所以仁字,從二人相處,因為人不能離群而獨存,別人之觀念立,人之人格顯,方能雍容和諧,以立己立人,發揮老吾老幼吾幼之懷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事物為人,而不為己,發為惻隱之心,寬裕溫柔,仁也。

義:義者,宜也,則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當做就做,不該做就不做。

見得思義,不因果濫取不義之財物。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所以人發為羞惡之心,發為剛義之氣,義也。義

禮:禮者,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釋名:禮,體也,得其事證也,人事之儀則也。進退周旋得其體,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尊卑長幼有序,處事有規,淫亂不犯,不敗人倫,以正為本,發為恭敬之心,齋莊中正之態,禮也。

智:智者,知也,無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發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為智也。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誠實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終不渝」。

信字從人言,人言不爽,方為有信也。誠心之意也,以誠居心,必然誠實。處世端正,不誑妄,不欺詐者,是為信也。

2樓:知半而甚解

仁智禮義信,把這自覺地作為一種學說系統。那這個人肯定是孔子(春秋時代)。

如:1、孔子說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2、孔子說義:「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3、孔子說禮:「禮之用,和為貴。

4、孔子說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

5、孔子說信:「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但如果你問的是這些思想出現的最早時間,則沒有準確的答案。

例如:1、春秋以前就出現過許多關於仁的思想記載。《詩經·鄭風·叔于田》曰:

「洵美且仁」《詩經·齊風·盧令》曰:「其人美且仁」,兩處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聯絡一起,明顯在這裡,仁是儀文美備的意思,有「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意義。

2、《尚書》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藝,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巧」就是多才多藝,也就是《論語》中所說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3樓:邊悠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春秋時魯國人;

孟子:戰國時魯國人;

董仲舒:漢景帝時思想家。

想深入瞭解的話,詳細內容在此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忍分別表示什麼

4樓:雲白0220風清

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

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範疇。指知道、瞭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

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範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範知識。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

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

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然而孔子論孝,還講"父母在,不遠遊",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表現了其時代的侷限性。孝被後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禮記》中規定父母死後"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哭泣無數"以至"身病體羸"變成精神和肉體的自我摧殘。

宋明時代把孝道作為道德論中最重要的範疇之一,理學家朱熹提倡父權絕對化。孝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中,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於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

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並稱,視之"為仁之本"。

5樓:匿名使用者

仁,博愛,義,正義。禮,道德。智,聰明。忠,忠誠。孝,奉養父母。悌,愛護兄弟姐妹。忍,--寬容,哈哈,

6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仁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

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

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智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範疇。指知道、瞭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

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範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範知識。

信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

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忠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孝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

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然而孔子論孝,還講"父母在,不遠遊",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表現了其時代的侷限性。孝被後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禮記》中規定父母死後"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哭泣無數"以至"身病體羸"變成精神和肉體的自我摧殘。

宋明時代把孝道作為道德論中最重要的範疇之一,理學家朱熹提倡父權絕對化。孝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中,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於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

悌 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並稱,視之"為仁之本"。

節 氣節和節操。1、社會指一個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堅定性。對內,氣節表示對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堅定信仰。

對外,氣節則指在國家和民族遭到外敵侵犯時,能挺身而出,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堅持鬥爭。乃至獻出個人生命。《荀子.

君子》:「節者,死生此者也。」2、又稱「貞節」。

為封建時代約束婦女的道德規範。即要求婦女謹守閨門,不與男子接觸,婚後要「從一而終」,夫死不得再嫁,要為丈夫終身守節,甚至殉夫。《二程遺書》卷二二下:

「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魯迅《墳.我之節烈觀》:

「我依據以上的事實和理由,要斷定節烈這事是:極難,極苦,不願身受。然而不利自他,無益社會國家,於人生將來又毫無意義的行為,現在已經失了存在的生命和價值。

」恕 中國古代的倫理道德觀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強加給別人。在孔子的有關倫理學說中,「忠」與「恕」是並列的。

因「恕」而得 「忠」,為「忠」以行「恕」。「忠恕」是實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內容。同時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貫之道。

《論語.里仁》:「子曰:

『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

『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註:

「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而已矣者,竭盡而無餘之辭也。」又《衛靈公》: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勇 儒家的倫理範疇。指果斷、勇敢。孔子把「勇」作為施「仁」的條件之一。

「勇」必須符合「仁、義、禮、智」,而且不能「疾貧」,才能成其為勇。《論語.憲問》:

「仁者必有勇。」又《陽貨》:「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

」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讓 指謙讓、禮讓。對人的謙讓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孟子.

公孫丑上》:「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何為德 智 禮 義 仁 忠 孝 信,可以單個回答,也可全部回

儒家學派之前,古代社會貴族和自由民通過 師 與 儒 接受傳統的六德 智 信 聖 仁 義 忠 仁 仁 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 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 有教無類 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不問出身貴賤敏鈍...

北京智仁智信系統整合有限公司怎麼樣

愛企查 北京智仁智信系統整合 是2013 04 10在北京市順義區註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 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註冊地址位於北京市順義區南法信鎮金關北二路2號院2號樓5層529。北京智仁智信系統整合 的統一社會信用 註冊號是91110113067349709h,企業法人王鵬,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北京智...

孔子說的仁是什麼,孔子認為的仁的含義是什麼啊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這不是個人處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婦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為民 造福的大仁大義 克己復禮,仁在其中 好象仁這個境界很容易達到,但孔子說的不是一 人個人的仁,而是有權勢在手的統治者的仁,要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慾望,遵守秩序,有步驟 地管理國家,這決不容易,自古極少數大權在手的人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