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立於敬而源於祭」的意思是什麼

時間 2021-08-17 09:57:39

1樓:龍騰夢露

立,確立;敬,尊敬。源,開始。祭,祭祀的意思。

禮立於敬而源於祭的意思是禮儀因為敬重而確立;禮儀源於祭祀。

儒家的「禮」起源於祭祀

《孔子家語·問禮》篇,是言偃與孔子的對話。孔子在回答言偃的問題時,談到了對「禮之初」的認識,對於今人研究禮的起源與最初發展有重要價值。孔子說:

「夫禮初也,始於飲食。太古之時,燔黍擘豚,汗樽杯飲,蕢桴土鼓,猶可以致敬鬼神。」

顯而易見,孔子認為禮起源於祭祀,即禮起源於宗教,這與《說文解字》所謂「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完全一致。學術界認為,盛玉以奉神人的器物謂之「叟」,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謂之「醴」,進而又推之,奉神人之事通謂之禮。還有學者認為上古五禮之中僅有祭禮,冠禮、婚禮、喪禮全部為祭禮所包括在內。

可見,人類社會最初可能僅有祭禮,隨著社會的發展,其他的禮才漸次出現。

2樓:時光慢遞

解釋:禮立於敬而源於祭的意思是禮儀因為敬重而確立;禮儀源於祭祀。

【lǐ lì yú jìng ér yuán yú jì】立,確立;敬,尊敬。源,開始。祭,祭祀的意思出處:

「禮」的制定可上溯到周代,周代的「禮」有許多方面是後代「禮」的淵源。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十分重視「禮」的教育。這句話也就是周代的時候出現的。

用法:「禮立於敬而源於祭」這句話通常用來表示中國古代禮儀中對神靈的敬畏。

參考資料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的意思

3樓:路上的期盼

翻譯: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出處:出自春秋時期孔子**及再傳**的《論語》中《為政篇》。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白話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後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

「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樊遲說:「不要違背禮是什麼意思呢?

」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

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說能夠贍養父母便足夠了。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4樓:

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原文】

孟懿子(1)問孝,子曰:「無違。(2)」樊遲(3)御(4),子告之曰:

「孟孫(5)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註釋】

(1)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諡號。其父臨終前要他向孔子學禮。

(2)無違:不要違背。

(3)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孔子的**,比孔子小46歲。他曾和冉求一起幫助季康子進行革新。

(4)御:駕馭馬車。

(5)孟孫:指孟懿子。

【譯文】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後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

「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樊遲說:「不要違背禮是什麼意思呢?

」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評析】

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但這裡著重講的是,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見,孝不是空泛的、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定,依禮而行就是孝。

5樓:洛玉英真君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的意思是:當父母在世時,按禮節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按禮節安葬他們,按禮節祭祀他們。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的出處

出自《論語·為政》。

原文摘錄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白話譯文

孟懿子向孔子問孝道。孔子說:「不要違背禮。

」樊遲為孔子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向我請教孝道,我回答他說:

『不要違背禮』。」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呢?

」孔子說:「當父母在世時,按禮節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按禮節安葬他們,按禮節祭祀他們。」

對話背景

孟懿子是魯國的權臣,孔子的時代,魯國國君的權力,被仲孫、叔孫、季孫三家掌握,此時禮崩樂壞,三家已不把魯國國君放在眼中,雖身為大夫,卻時常蔑視禮制,做出許多僭越的行為,孔子對此很不滿,曾經說過「是可忍也,孰不可忍,」表現出他對三家違背禮制行為的氣憤。

孟懿子作為三家之一,他的父親孟僖子死時,曾囑託他向孔子學習禮,因此才有本章他問禮於孔子的事。孔子也借他問孝的機會來教導他不要再做違背禮制的事。所以當他向孔子問孝時,孔子對以「無違」。

孔子回答簡單而模糊,這是由於在他面前孔子不願當面譴責他,因此就採取了這種方式。

6樓:

以禮事之 以禮葬之 以禮祭之

就是講禮貌

7樓:使命踐行者焦竣

站在整體的社會結構角度審視「孝」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規範的當下性

詳解:「孝」,對於孔子、儒家來說,只是一個很日常的概念。在孔子那裡,絕對沒有後世被改裝的所謂「以孝治天下」的想法。

孟懿子,魯大夫,其父要求其學禮於孔子,也算是孔子早期**之一,但此人對孔子有點像猶大之於耶穌,所以後來一般都不把他當成孔子的**。

「違」,本義「離開」;「無違」,就是不要離開當下社會的現實,這包括了文化、經濟等。後來有些人把「無違」當成不要違背父母,這顯然是不對的,於實際情況不合,難道殺人放火之輩就沒有兒女?難道他們的兒女也要跟著殺人放火才是「無違」?

而且,孔子在後面也給出了「無違」的解釋「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裡,孔子強調的是「禮」,由於「禮」在《論語》中被反覆提到,很多相關問題必須在後面逐步解決,但這裡必須首先知道,「禮」對於孔子來說是當下的,沒有超越現實永恆不變的「禮」。

「禮」,最初與「祭神求福」的「禮儀」相關,進而引申到社會生活中各種行為上某種約定俗成的規範,而這,必然與當下社會當下本身相關。而「孝」本身,也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規範,同樣具有當下性。因此,在孔子看來,所謂的「孝「,是在社會行為規範的動態系統中一個當下的呈現。

沒有任何先驗的規範,使得「孝」有絕對不可更改的標準。如果你父母是漢奸、東條英機,大義滅親就是最大的「孝」,這才是真正的「無違」。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

「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懿子問孝。孔子說:「不要離開。

」樊遲替孔子趕車,孔子對他說:「孟孫向我問孝,我回答說:「不要離開」。

」樊遲說:「什麼意思?」孔子道:

「父母在世,用社會當下約定俗成的規範去侍奉他們;父母去世,用社會當下約定俗成的規範去安葬、祭祀他們。」

「禮者,人道之極也」是什麼意思?

8樓:天上飛

禮者,人道之極也,意思是;禮是做人的頭等大事。

出自:戰國荀子《荀子·禮論》

原文:禮者,人道之極也。然而不法禮,不足禮,謂之無方之民;法禮,足禮,謂之有方之士。

譯文:不崇尚禮法的人,其實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禮法,那就是沒有教養之民,知道禮法的人,則知書達禮,可以說是有教養之士,這是根本,並不是胡說八道。

荀子認為禮是做人的頭等大事,不按「禮」辦事,社會就會瓦解,陷入混亂,人將無法生活。因此,荀子把「隆禮」作為了自己的理論落點,同時也是他的學說的核心。

9樓:韓琴

釋義:禮是做人的頭等大事。

語出先秦荀子《荀子·禮論》,是荀子對禮的論述,詳細描述各種禮儀的運用和價值,荀子以為禮的起源在於抑制人的慾望,因為人的慾望無限,而社會的物質有限,如果沒有禮的存在,人的慾望要無限滿足,必定帶來社會混亂。

「禮者,人道之極也。」荀子把禮看作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把識禮、循禮與否作為衡量人的賢愚和高低貴賤的尺度。因而他強調: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意思是說做人沒有禮節就不能生活,做事沒有禮節就不能成功,治國沒有禮節國家就不能安寧。

荀子解讀《禮經》 而成《禮論》,重點在於提煉調節人性的慾望在於禮,重點在於喪禮的運用和祭祀的意義。一篇《禮論》對於先人的《禮經》做了很好的解讀。這也是儒家思想的進一步提升。

擴充套件資料

《荀子·禮論》共分為五段,第一段中指出人生而有欲,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會引起爭鬥,最後無法收拾。所以先王制定禮義,以滿足人們的慾望和要求,禮義就是為了使慾望和外物得以平衡才出現的。

第二段講述禮最突出三種本原:一為天,二為先祖,三為君師。荀子認為,天子的種種禮,突出的是尊敬本原和實用。

兩者結合,就成為天子禮的表現形式,是最盛大的禮。第三段作者認為禮的發展是有過程的,最完備的禮是其形式盡善盡美地代表了人的情感。這樣的禮人們是樂於接受的。

禮的作用其大無比,禮所含的啟發其深無比,它是為人的最高準則。

第四段中荀子指出,禮是用來謹慎對待生死問題的,人不能厚生而薄死。同時,禮又是用來謹慎處理吉凶的,使吉凶各不相掩。此外禮還是用來取長補短、損有餘補不足、表達愛敬、養成良好品行的。

人的天性是質野的,而人為的東西(禮)則有漂亮的外在形式。二者合一,則天下大治。

第五段這部分文字曲盡其詳地描述了各種喪禮及其含義。文中指出,在喪禮中始終如一,依禮而行,既體現了孝道,也體現了聖人之道。

先敬羅衣後敬人是什麼意思,先敬羅衣後敬人的羅衣是指什麼?

熱愛生活的大壯 諷刺別人以貌取人,以人的外表和穿著打扮來判斷人。以貌取人,漢語成語,拼音是y m o q r n,意思是根據外貌來判別一個人的品質才能。出自 史記 仲尼 列傳 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羽相貌醜陋,孔子對他很冷淡,他只有離開孔子回去自修,後成為有名的學者。而學生宰予長得很好,且能言善辯,...

如期而至的意思是什麼,如期而至是什麼意思

a羅網天下 如期而至 r q r zh 解釋 按照計劃或者規律,按時到來。近義詞 如約而來 反義詞 姍姍來遲,不期而遇 造句1 暴雨如期而至斯坦福橋,一些投光燈受到了影響,部分場地也關閉了。2 情人節如期而至,它寄託著最原始的思念,承載著一種離別後的歡聚夢想,顯示著最初的依戀,展現著愛情慢慢形成時的...

掛親的思時之敬是什麼意思,盡思時之敬 什麼意思?

十年碧影纖如許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 思時之敬 其習俗由來已久。明 帝京景物略 載 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 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 酹者 哭者 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