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永遠的曼巴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這是老子對於「道」這個概念的總括性的描述:道,非當時社會一般的道, 即人倫、常理之道,也非當時時人所能命名之道。「道」在老子那裡已經超越了世俗社會生活,更加接近於自然法則之道,因為天地萬物的始基與母源在於「道」,由道開始。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由此,老子用「玄之又玄」來描述道的特殊性與深奧性,雖然但老子所言之道並不遠人,這裡只是老子用「玄」來強調他所言之道與當時社會所言之道的差異性,並且闡述他所言之道的超然性與根基性。
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道進入德是由自然秩序同向社會秩序的一道屏障,即轉而論述人的行為規範。德與法都是規範社會與人的行為的約束力量,但在老子那裡兩者有不同的地位。老子認為,上德的本質與道之德的本質同於一,因此上德源自於「道」 。
老子所言之德也不同於常人所言之德。
2樓:匿名使用者
一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經》(下略)第二十三章
【譯解】:誠信不足,就會失去信任。
人無信不立,一個人不講信用,就不能在社會上立足。
二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第八章
【譯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樣,水是天地間善的極致,給萬物提供滋養,而自己卻安居其下而不與之爭 。
水是生命的源泉。這裡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在日記中寫道:
「做人應該像老子所說的如水一般。沒有障礙,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壩,停下來;堤壩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為方形;容器是圓的,它成為圓形。
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強。」
三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第七章
【譯解】:天地長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其不是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夠 長久生存。
天地不自生,故能長生,老子以天地體現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類社會。
四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第二十三章
【譯解】:狂暴的颶風颳不一早晨,傾盆大雨下不一天。
老子主張「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於自然的。飄風、驟雨不能持久,故爾:**是不會持久的。
五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弛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第十二章
【譯解】:五顏六色使人眼花繚亂,五音(鏗鏘)使人聽覺不敏,五味悅口使人口味敗壞,馳馬打獵使人心發狂,珍貴的財物使人偷和搶。
「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老子並非主張禁慾,而是反對縱慾。
六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第九章
【譯解】:把持擁有得多多的,不如適可而止。錘尖了又從而磨得鋒利無比,不可能保持長久。滿堂都是金玉,卻無法永久的守藏。身處富貴而又驕縱無度,只能自取災殃。
老子以盈滿、銳利為譬喻,說明金玉滿堂、富貴而驕者容易招來災禍,主張「功遂,身退,天之道」。
七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第二十二章
【譯解】委曲反能求全,彎曲則能伸直,低窪反能充盈,破舊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貪多反而迷惑。
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語,老子主張用辯證的思想,來認識和把握社會生活的變化。
八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第十六章
【譯解】:使心靈達到虛的極致,堅守住靜的妙境,就能從萬物的變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只有符合於自然,才能體現主宰萬物的道,只有符合於道,才能久遠。
九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第十九章
【譯解】:保持本質淳樸無華,減少私心貪慾(就能為道無憂)。
老子提出素樸、寡慾的主張。絲不染為素,木未雕為樸,見素抱樸謂:不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張人不能沒有慾望,但不可有貪慾,更不能縱慾。
十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二十二章
【譯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瞭世事;不自以為是,反而能更彰顯自己;不自我誇耀,反而能成就功業;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長期有所長進;因為不爭,所以天下都難與之爭。
「不爭」被道家視為一種天道自然準則,它實際上是一種以不爭為爭的君子之術和處世之方。
十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第三十三章
【譯解】:能瞭解別人的稱為機智,能認識自己的才叫聰明。能戰勝別人只能說明有力氣,戰勝自己才叫剛強。知道滿足者(總感到)自己富有,身體力行者(才說明)他有遠大的志向。
此為老子精神修養論。瞭解自己,反省自己,戰勝自己,實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勝者強」實為千古名言。
老子在《道德經》中有哪些名言?
《道德經》經典的句子有哪些?
老子為什麼寫道德經
雪花離暖 作為國家管理圖書的官吏,老子閱讀了大量的文獻典籍,在他管理圖書的若干年中,周王室日漸衰弱,老子決定離開東周,他的這一決定誕生了我國最早的哲學著作,卻也暴露了老子自相矛盾的問題,老子在他的 道德經 中說 言者不如知者默 也就是說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老子主張大智慧的人不說話,不寫文章...
道德經全文及解釋,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放棄了抵抗脆弱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 非恆道也 名可名也 非恆名也。無名 萬物之始也 有名 萬物之母也 故恆無慾也 以觀其眇 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玄之又玄 眾眇之門 譯文 道 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 道 道 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 道 名 如果可以用文辭...
你知道老子為什麼寫道德經嗎,因為老子願意,這句話什麼意思,在什麼情況下能用到
這是名義橋接。語言有許多修辭手法,在聯絡理論繼承發揚道德經為代表的中華文明,揭示精神三象具象 表象 抽象之前,精神框架不明顯,所以,修辭手法的分類傾向於具象化。以前的語言系統結構對比現代精神框架結構構築的語言體系,好比以前的房屋有承重牆面,要增加高度一般採取壘加方式,像金字塔,而框架式的房屋通過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