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計時儀器有哪些,古代的計時工具有哪些?

時間 2021-08-31 20:15:24

1樓:釋素蘭葉娟

圭表是我國古代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成。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

日晷日晷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製的指標和石制的圓盤組成。

漏刻漏刻是我國古代一種計量時間的儀器。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銅壺漏刻是公元2023年製造的,最上面漏壺的水從雕刻精緻的龍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壺,箭壺蓋上有個銅人彷彿報著箭桿,箭桿上刻有96格,每格為15分鐘,人們根據銅人手握箭桿處的標誌來報告時間。

渾儀渾儀是中國古代用於測量天體球面座標的觀測儀器。它是由一重重的同心圓環構成,整體看起來就像一個圓球。有資料表明,在公元前4世紀中葉,中國就已經使用渾儀觀測天象了,比古希臘約早60年

2樓:時若谷海丁

中國古代計時儀器(1)----圭表

中國古代計時儀器(2)----日晷

中國古代計時儀器(3)----漏刻

中國古代計時儀器(4)----渾儀

中國古代計時儀器(5)----天體儀

中國古代計時儀器(6)----水運儀象臺.

古代的計時工具有哪些?

3樓:潛揚律巧春

沙漏,水滴,用一個東西裝好沙子,慢慢流出來,或者裝水慢慢滴

4樓:蕭韞俎雯華

我知道有沙漏,比較常見的也是這個吧,還有日晷,這個比較高科技一點,還有就是燒香了,比如一炷香時間,其實我沒搞明白一炷香到底是多久

5樓:弓揚完南琴

比較有名的就是沙漏了

6樓:汝宜廣信鷗

我知道有個日晷是計時的

中國古代四種計時的儀器和工具

7樓:青宜結鬼章

中國古代的計時的儀器和工具分別是:

一、圭表:又稱,日晷,日規。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

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

它是我國創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

二、刻漏

又稱漏刻、漏壺。漏壺主要有洩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洩水型。

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洩,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為了獲得恆定的流量,首先應使漏壺的水位保持恆定。其次,向受水壺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積必須固定,水管採用「渴烏」(虹吸)原理,便於調整和修理。有兩種保持水位恆定或接近恆定的方法,均見於宋代楊甲著《六經圖》(刊於2023年)中的「齊國風挈壺氏圖」。

圖中「唐制呂才(約公元600~650)定」刻漏是在漏壺上方加幾個補償壺,「今制燕肅(1030)定」刻漏採用溢流法,深四寸。多餘的水由平水壺(下匱)通過竹注筒流入減水盎。燕肅創制的漏壺叫蓮花漏,北宋時曾風行各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後漢文》中在桓譚(卒於公元56年)的文章裡說刻漏度數因幹、溼、冷、暖而異,在白天和夜間需要分別參照日晷和星宿核對。當時已認識到水溫和空氣溼度對刻漏計時精度的影響。

刻漏的最早記載見於《周禮》。已出土的文物中最古老的刻漏是西漢遺物,共3件,均為洩水型。其中以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杭錦旗出土的青銅漏壺最為完整,並刻有明確紀年。

比較完整的傳世刻漏有兩個,均為受水型:一個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是元代延祐三年(1316)造;一個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清代製造。

三、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

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四、水運渾天儀

古代文獻中有漢武帝時(公元前140~前87)洛下閎、鮮于妄人作渾天儀之說,但未提到它的結構。

《晉書·天文志》記載東漢張衡 (公元78~139)製造渾天儀,說在密室中用漏水驅動,儀器指示的星辰出沒時間與天文觀察的結果相符。

《新唐書·天文志》對唐開元十三年(725)僧一行和樑令瓚設計的渾天儀有較詳細的記述。儀器上分別裝有日、月兩個輪環,用水輪驅動渾象。渾象每天轉一週,日環轉1/365周,儀器還裝有兩個木偶,分別擊鼓報刻,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築。

水運渾天儀是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運轉,能模仿天體執行的儀器,並可以測定時間。這個渾天儀改進了漢代科學家張衡的設計,注水激輪,令其自轉,晝夜一週,除了表現星宿的運動以外,還能表現日升月落,當然比張衡的水運渾象儀更加精巧、複雜了。所以,當水運渾天儀造成之後,置於武成殿前,文武百僚**後,無不為其製作精妙,測定朔望、報告時辰準確而歎服,共稱其妙。

特別需要提出的是在水運渾天儀上,還設有兩個木人,(相關文物遺蹟「商州銅佛龕」)用齒輪帶動,一個木人每刻(古代把一晝夜分為一百刻)自動擊鼓,一個木人每辰(合現在兩個小時)自動撞鐘。這兩個木人當然應該說是運用機械原理而製成的古代機器人。這是一個十分巧妙的計時機械,是世界上最早的機械時鐘裝置,是現代機械類鐘錶的祖先,比公元2023年西方才出現的威克鍾要早六個世紀,這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的聰明才智。

儘管這架水運渾天儀在使用了一段時間後,便因銅鐵漸澀,不能自轉而進入博物館了。但是,僧一行和樑令瓚卻以獲得天文鐘的發明權而永垂史冊。英國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四卷中說:

僧一行和樑令瓚所發明的平行聯動裝置,實質上就是最早的機械時鐘,是一切擒縱器的祖先,走在歐洲14世紀第一具機械時鐘的前面;西方關於鐘錶裝置是14世紀早期歐洲的發明這一說法,是完全錯誤的。

水運渾天儀上刻有二十八宿,注水激輪,每天一週,恰恰與天體週日視運動一致。水運渾天儀一半在水櫃裡,櫃的上框,有如地則自然撞鐘。整個水運渾天儀既能演示日、月、星辰的視運動,又能自動報時,有二木人,每刻(古代把一晝夜分做一百刻=0.

24小時=14,4分鐘)擊鼓,每時辰(合現在兩小時)撞鐘。這是世界上最早將擒縱裝置應用於計時,比外國自鳴鐘的出現早了六百多年。一行等人的成就又超過了張衡。

(也是最早的報時機器人)。

一行等以新制的黃道遊儀觀測日月五星的運動,測量一些恆星的赤道座標和對黃道的相對位置,發現這些恆星的位置同漢代所測結果有很大變動。

五、水運儀象臺

為北宋元祐三年(1088)蘇頌、韓公廉等人所制。他們於紹聖(1094~1097)初年著《新儀象法要》,載有總圖和部件圖多幅。這臺水運儀象臺高三丈五尺餘, 寬二丈一尺,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築。

臺的下層有提水裝置,由人力推動河車,帶動升水上輪和下輪(筒車),將水提到天河(受水槽),注入天池(蓄水池)。臺中平水壺保持水位恆定,並通過一定截面的水管向樞輪(水輪)上的受水壺流洩恆定流量的水,推動樞輪。樞輪通過傳動齒輪帶動晝夜機輪、渾象和渾儀。

水運儀象臺有一套比較複雜的齒輪傳動系統。 在樞輪的上方和圓周旁有「天衡」裝置──擒縱機構,這是計時機械世界史上繼一行之後的重大創造的繼續,它把樞輪的連續旋轉運動變為間歇旋轉運動。

在樞輪的上方和圓周旁有"天衡"裝置──擒縱機構。這是計時機械史上一項重大創造。它把樞輪的連續旋轉運動變為間歇旋轉運動。

《新儀象法要》所載"天衡"圖未繪出樞輪和裝在樞輪上的受水壺,而書中的文字描述又僅寥寥數語:"樞輪直徑一丈一尺,以七十二輻雙植於一轂為三十六洪,束以三輞。每洪夾持受水壺一,總三十六壺,每壺長一尺,闊五寸,深四寸。

於壺側置鐵撥牙以撥天衡關舌。"因此對受水壺的結構,特別是它的工作原理有不同的推測,其中有一種方案採用了可傾式受水壺。當樞輪圓周上接受注水的受水壺積水不到一定的重量時,左天鎖擋住樞輪的一個輪輻,使樞輪不能轉動。

當積水到達一定的重量時,樞權(重錘)不足以平衡受水壺重力時,受水壺圍繞轉軸向下傾轉。裝在壺側的鐵撥牙壓迫格叉和關舌下降,關舌通過天條帶動槓桿,使天關和左天鎖上提,樞輪得以轉動。轉過一個受水壺後,格叉和關舌又上升,天關連同左天鎖下落,樞輪的下一對輪輻又被擋住。

右天鎖的作用是防止樞輪轉動時回彈。天權和樞權是兩個平衡重錘。天權用於平衡左天鎖和天關的一部分重力,可調整天衡機構的工作靈敏度。

樞權用於調整樞輪轉動一對輪輻時受水壺所需的受水量,即間歇運動的週期,從而校正計時的誤差。

六、大明燈漏

2023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複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鐘、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8樓:匿名使用者

火長試卷嗎的卷子呢嗎丁啉弊大於利汁液0

9樓:滴水成冰

你怎麼知道了解我呢啊啊啊啊五環旗子豪哥倆月啊!你怎麼知道的

中國古代的計時器有哪些

10樓:匿名使用者

一、圭表

圭表是中國最古老、結構最簡單的一種測量日影長度的儀器。由一根直立在平地上的標竿(表)和一把正南北方向的尺(圭)兩部分相互垂直組成。

根據正午時測 量表影的長度可以推定二十四節氣,從表影長短的週期性變化,可以確定一年的天數。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 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

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

二、日晷

日晷通常由銅製的指標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製的指標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 「晷面」,安放在石臺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

晷面兩面都有刻度,分子、醜、寅、 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每個時辰又等分為「時初」、「時正」,這正是一日24小時。絕大部分的日晷顯示的都是視太陽時,有些在設計 上作了變更,可以顯示標準時或是日光節約時間。

三、漏刻

漏刻是古代最重要的計時工具。漏,只漏壺;刻,只箭刻,即由漏壺水面的高低,通過箭刻的標度米標來標示時間。

漏刻的歷史不僅古老,而且經歷了漫長的發展 歷程,幾乎始於新石器後期一直應用至清代。至今儲存最早的漏刻,是西漢時製造的,據史籍記載,漏刻的發展大致為,由單壺到多級壺,由沉箭法到浮箭法,東漢 時,張衡改單壺為雙壺,改沉箭為浮箭。

為儘量保持漏壺水量基本不變,水滴受水壺速度均勻,從而提高計時的準確性,後來經過不斷改進,漏壺多至**、四級、 以**漏使用最為廣泛。

中國的漏刻,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一直是世界上最精準的計時器。經考證大約在西漢中期,中國漏刻的計時精確度比14世紀歐洲的機械鐘還高。

四、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

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五、渾天儀

《晉書·天文志》記載東漢張衡(公元78~139)製造渾天儀,說在密室中用漏水驅動,儀器指示的星辰出沒時間與天文觀察的結果相符。儀器上分別裝有日、月兩個輪環,用水輪驅動渾象。渾象每天轉一週,日環轉1/365周,儀器還裝有兩個木偶,分別擊鼓報刻,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築。

六、水運儀象臺

為北宋元祐三年(1088)蘇頌、韓公廉等人所制。這臺水運儀象臺高三丈五尺餘,寬二丈一尺,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築。臺的下層有提水裝置,由人力推動河車,帶動升水上輪和下輪(筒車),將水提到天河(受水槽),注入天池(蓄水池)。

臺中平水壺保持水位恆定,並通過一定截面的水管向樞輪(水輪)上的受水壺流洩恆定流量的水,推動樞輪。樞輪通過傳動齒輪帶動晝夜機輪、渾象和渾儀。

七、大明燈漏

2023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複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鐘、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中國古代的科學儀器有哪些,我國古代的著名科學儀器有哪些

她是我的小太陽 1.圭表,中國最古老 最簡單的一種天文儀器。2.影表尺,中國古代用來測定投在圭表上日影長短的一種專用尺。3.日晷,利用一根表投出的日影方向和長度以測定真太陽時的儀器。4.渾儀,渾儀中有窺管,是一種觀測儀器,其主要用途是測定昏 旦和夜半中星以及天體的赤道座標,有時也能測黃道經度和地平座...

中國古代童謠有哪些,中國古代民間歌謠

說鳳陽到鳳陽 這個算不算 中國的古代童謠有叫什麼飛天傳說哪吒鬧海八仙過海 中國古代民間歌謠 古代民歌 詩經 風雅頌 裡邊的 風 就是不同地區的地方 風 詩是從周南 召南 邶 鄘 衛 王 鄭 齊 魏 唐 秦 陳 檜 曹 豳等 15 個地區採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大部分是民歌。以下都是你要找的.衛風 木瓜 ...

中國古代歷史,中國古代史有哪些

中國古代史有哪些 摘要。中國古代史可是非常複雜的,經歷的朝代非常多。有夏 商 西周 秦 漢 晉 隋 唐 宋 元 明 清。總共有幾千年的歷史,這就是中國的古代史。每個朝代都有過輝煌的時刻,但是也有過沒落的時刻。中國古代史有哪些。你好親,我是陳老師,非常高興你的問題呢!請您不要著急呢,我這邊需要查詢一下...